赵胜楠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以湖北神农架林区为例被引量:2
- 2022年
-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提取长时序的地表覆盖数据,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分析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文章选取神农架地区1997年、2007年、2019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社会统计资料,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从经济、人口、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997—2019年,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湿、生态移民等政策的实施,神农架林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体表现为林地、居民地的扩张,而其土地的来源主要是未利用土地以及非林植被。
- 黎遥赵胜楠石林峰
- 关键词:遥感监测土地利用
- 1989-2014年赛里木湖水面面积的时序变化特征被引量:13
- 2016年
- 利用多时相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分析湖泊面积的时序变化是当前湖泊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1989-2014年的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对赛里木湖的水面面积变化进行制图,分析长时段内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湖泊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尽管赛里木湖面积变化相对较小,然而较长时序遥感数据能够很好的描述赛里木湖面积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特征。26 a来湖泊的年际、季节面积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年面积变化为0.165 km^2·a^(-1),并分别在1993-1998和2001-2005年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从季节性变化来看,1~3月份处于雪冰覆盖期,6~8月份是面积最大的时期。湖泊边界变化与周边地势有关,边界外扩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湖泊西部、西北部等地势低且平坦的草原地带,且湖岸坍塌与崩岸的区域与研究区盛行的风向相对应。近30 a的气候资料表明,湖泊萎缩、扩张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较好地响应了区域气候暖湿的变化。
- 王宇李均力郭木加甫包安明胡汝骥赵胜楠
- 关键词:湖泊面积气候变化遥感
-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构建及网页发布被引量:3
- 2022年
- 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WebGIS等技术,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及网页发布。实验表明相对于SuperMap、ArcGIS平台,使用图新地球Wish3D Earth发布实景三维数据更方便快捷,既能实现电脑端、手机端、平板端的浏览器访问,又能提供量测、空间分析等功能。三维模型的网页发布使得数据资源管理和大众生活更加便利,提高了地理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 王宇邢希凯赵胜楠
- 关键词:无人机网络GIS三维模型网页发布
- 基于GEE云平台和数据融合的地表覆盖产品制作方法被引量:1
- 2023年
- 地表覆盖产品是地理国情监测、生态系统评估、国土空间规划等活动的重要基础数据。GEE、PIE、微软行星云等遥感计算云平台具备丰富的数据源和强大算力。利用GEE云平台融合多套公开产品制作训练样本,可以显著降低产品更新的成本和周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淮河流域为例,将欧洲航天局(ESA)和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存储在GEE平台上的2020年分辨率10 m地表覆盖产品作为训练样本数据源,选用Sentinel-1雷达和Sentinel-2多光谱影像构建特征空间,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制作分辨率10 m的地表覆盖产品。为验证方法效果,进行了2组对比实验。实验1随机抽取1 116个公开产品类别一致的样点作为训练样本,并通过目视解译方式验证本文产品与多套公开产品的精度。结果显示,本文产品总体精度为80.35%,相较于公开产品的总体精度提升2.89~8.94个百分点,局部刻画也更加精细;在Sentinel-2基础上加入雷达影像,总体精度提高3.52个百分点,雷达影像辅助效果明显。实验2设置8组不同数量的训练样本,并分别以人工判读、ESA、ESRI、DW、GlobeLand30为参考数据源,研究不同训练样本量和不同参考数据源对分类产品总体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训练样本不断增加,基于5种不同参考数据源的总体精度的提升幅度逐渐减小并趋于相对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借助GEE平台上的公开地表覆盖产品和海量遥感影像,可以快速提取高质量的训练样本,获得更高质量的分辨率10 m地表覆盖产品,该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推广价值。
- 王宇林中云赵胜楠郭灵辉李亚龙任礼鹏
- 关键词:GEE数据融合
- 1987—2021年淮河流域FVC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23年
- 植被覆盖状况及其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研究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Fra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FVC)的时空变化趋势,对于揭示气候过渡带脆弱生态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上的Landsat影像计算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FVC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夜间灯光强度、气温、降水量、蒸散发、土壤和地形等数据,从年际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FVC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7—2021年淮河流域FVC整体呈增加态势,FVC变化趋势在空间上以稳定和改善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45.2%和39.7%,改善区域集中在信阳、驻马店、南阳、洛阳等地,退化区域集中在南通、泰州、盐城、临沂、潍坊、郑州和阜阳等地。在年际尺度,FVC变化与夜间灯光强度的显著性高于气温和降水量,淮北区域FVC增加趋势不如淮南区域显著。在空间尺度,夜间灯光强度、潜在蒸散发、降水量和地形是淮河流域FVC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夜间灯光数据表征的人类活动对FVC的影响最大;夜间灯光数据对FVC变化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比25.4%,主要为耕地和林地;负相关区域面积占比14.7%,主要为地级市乃至县城的中心城区。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变化的共同作用是淮河流域近35年来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FVC变化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56.0%和44.0%。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绿色城镇化道路及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 赵胜楠王宇乔旭宁赵同谦
-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GEE气候变化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