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静波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德性
  • 3篇多德
  • 3篇亚里士多德
  • 2篇道德
  • 2篇欲求
  • 2篇中道
  • 1篇道德践行
  • 1篇道德建设
  • 1篇道德运气
  • 1篇道德主体
  • 1篇道德主体性
  • 1篇幸福观
  • 1篇引申
  • 1篇思辨
  • 1篇主体性
  • 1篇经验论
  • 1篇践行
  • 1篇辩护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昆明学院
  • 1篇海口经济学院

作者

  • 5篇赵静波
  • 2篇李树燕

传媒

  • 1篇科学.经济....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道德主体性的构建与发展被引量:1
2015年
当今道德文化的践行面临着道德主体的困境,从而使个体行为所实际遵循的道德规范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距甚远。没有主体对道德积极的评价、选择、批判和扬弃,就必然导致传统道德相对于现实生活的滞后,只有在主体的内在价值支撑下,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才不是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但是对于有理性、有思想的现代人来说,道德原则的接受和道德规范的选择并不是一种外在强压就能直接实现的,它既要求道德本身的内容要合乎人的需要,又要求其为主体践行道德提供正义的制度保障。
赵静波
关键词:道德主体道德践行道德建设主体性
西方道德运气观的三种理论表现形态被引量:1
2015年
德性均衡论的运气观、理性至上主义的运气观和经验学派的运气观分别代表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道德运气观的三种理论表现形态。均衡论者既以开放和包容的胸怀直面和应对运气的变化无常给生活带来的刁难,又坚信德性自我的内在品质对不确定因素的调控和选择;理性至上论者视道德为纯粹理性的领域,将运气从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概念中剥离开来、剔除出去。经验学派的运气观将运气纳入伦理学范畴进行考虑,肯定了运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对三种各异的运气观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无疑有助于深入反思运气的时代内涵及其对人类的意义。
赵静波李树燕
关键词:道德运气经验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解析与引申
2013年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论证是从批判柏拉图抽象的理念论开始的,他指出善是现实的、具体的,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关注人的现实活动的目的。幸福的本质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作为理论理性的体现是最高幸福;当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发生冲突时,实践理性应让位于理论理性。亚氏对思辨活动的极大赞美使幸福作为最高善退隐到了柏拉图的理念之中,理论理性消解了实践理性,从而使得在实践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又处于不断的纷争之中,斩断了实践理性通达幸福的可能,最终又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
赵静波
关键词:德性思辨
亚里士多德“功能善”对“目的善”的辩护及范导被引量:1
2013年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阐述是从目的性和功能性两条路径来展开的。在目的性论证中,他将善界定为人们所欲求的目的,如果仅从欲望这一角度来理解善,一般的善和具体境遇下对我而言的"善"就会存在分裂的可能。在功能性论证中,他将善的本质表述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用德性限定了欲望的合理性,使对我而言的主观准则上升为绝对的客观法则。通过德性中道,人们维护了合理的欲望,并免于成为他人的手段而保证了自己的目的性;也促使个人在追求自我幸福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合理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德性与善也就有了内在的关联,"目的善"与"功能善"也就达到了完全契合。
赵静波
关键词:德性欲求中道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两种论证思路及相互关系
2014年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阐述是从目的性和功能性两条路径来展开的。在目的性论证中,他将"善"界定为人们所欲求的目的,如果仅从欲望这一角度来理解"善",一般的"善"和具体境遇下对我而言的"善"就会存在分裂的可能。在功能性论证中,亚里士多德将"善"的本质表述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用德性限定了欲望的合理性,使对我而言的主观准则上升为绝对的客观法则。通过德性中道,人们维护了合理的欲望,并免于成为他人的手段而保证了自己的目的性;相应地,也促使个人在追求自我幸福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合理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德性与善也就有了内在的关联,"目的善"与"功能善"也就达到了完全契合。
赵静波李树燕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欲求中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