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伟
-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索样胶质瘤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12例脊索样胶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多以视力下降或头痛起病。影像学提示病变均位于鞍上第三脑室区,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均显示有异常强化信号。组织病理学显示12例均表现为脊索样胶质瘤的形态学特点,其中2例存在乳头样结构。全部12例(12/12)肿瘤细胞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波形蛋白;此外10例(10/10)肿瘤细胞均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11例(11/12)肿瘤细胞弥漫或灶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CD34,9例(9/12)上皮细胞膜抗原呈现核旁点状阳性或/和细胞膜着色。9例脊索样胶质瘤采用Sanger测序检测,发现8例存在PRKCA基因D463H突变,IDH1 R132及IDH2 R172位点均未检测到突变。12例患者中,除4例失访外,其余患者随访至2021年1月均未发现肿瘤进展或复发。结论脊索样胶质瘤在临床、病理组织学方面均具有相对独特的特征,且绝大多数病例伴有特征性的PRKCA基因D463H突变,可考虑将其作为脊索样胶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并为以后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
- 王雷明邵立伟程波赵焕英赵莉红姚盈盈桂秋萍卢德宏滕梁红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DNA突变分析第三脑室
- miR-449a:WNT亚型髓母细胞瘤潜在的表观遗传学标志物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筛选可能受甲基化调控的,与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WNT分子亚型相关的微小RNA(miRNA)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NanoString技术对45例原发性MB石蜡样本进行了包含22个经典MB亚型特异性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从而对肿瘤进行分子亚型鉴定。同时通过miRNA表达芯片检测去甲基化药物处理前后MB细胞系(Daoy、D283、D341)的miRNA表达情况,筛选出可能受甲基化调控的miRNA分子标志物,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即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甲基化状态和表达水平分别进行验证。最后,对照分子亚型找到与MB亚型相关的受甲基化调控的miRNA。结果45例MB除1例无法准确划分亚型外,其余44例中4例为WNT组,8例为SHH组,16例为Group3,16例为Group4。miR-449a在去甲基化药物处理前后的MB细胞系中表达水平具有明显差异,生物信息学分析确认了其启动子区CpG岛的存在,MSP方法进一步证明了部分肿瘤受启动子高甲基化的调控,且WNT亚型MB肿瘤样本中发现miR-449a存在相对高表达。结论基于金标准(NanoString技术)对MB肿瘤进行分子亚型鉴定,并发现miR-449a在MB细胞系中受到甲基化调控,其可能为WNT亚型MB的分子标志物。
- 李永笑邵立伟邵立伟姜涛常青
-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微RNASDNA甲基化
- 新生儿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合并卡梅现象1例
- 2024年
- 患儿男,出生48 h因“腹胀、腹股沟区皮肤瘀斑33 h”就诊。患儿出生15 h出现腹胀、双侧腹股沟瘀斑,伴贫血及血小板降低,腹部CT提示脾肿大、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腹腔穿刺为血性腹腔积液。手术中见脾脏多个不均质充血区,行脾脏部分切除术并保留约20%脾脏,术后病理提示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术后腹腔出血停止,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1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未出现感染、腹胀及出血表现。
- 余梦楠刘钢曹剑英刘爱军邵立伟黄柳明
- 关键词:腹腔穿刺皮肤瘀斑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腹部CT脾肿大
-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分类、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5—2017年诊断为PXA患者20例,观察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对其随访,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0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12~58岁,中位年龄21.5岁。临床主要症状为癫■及头痛。影像学检查:囊伴附壁结节型11例,实性为主6例,囊实性2例,囊性病变1例。增强后实性部分、附壁结节及囊壁不同程度强化。组织学表现为细胞的多形性及黄色瘤型星形细胞,可见嗜酸性颗粒小体,间质或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周围淋巴细胞"袖套";肿瘤细胞周围网状纤维丰富。6例PXA肿瘤细胞核分裂象≥5个/10HFP,伴有坏死。组织学分级WHOⅡ级PXA 14例,WHOⅢ级PXA 6例。免疫组化染色示所有病例GFAP和S-100(+),WHOⅡ级肿瘤BRAF V600E、CD34阳性率分别为50%(7/14)、78.6%(11/14)。WHOⅢ级肿瘤BRAF V600E、CD34阳性率33.3%(2/6)、50%(3/6)。结论 PXA是一种罕见好发于年轻人的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4例WHOⅡ级患者,3例出现复发,4例死亡,患者生存时间最短2年,最长4年6个月;5例有随访资料的WHOⅢ级PXA生存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年。PXA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影像学改变、病理特点,并需与其他脑肿瘤,如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等鉴别。
- 邵立伟宋欣曹晨王辅林
- 关键词:病理脑肿瘤BRAF
- 星形细胞瘤中MGMT甲基化与IDH1突变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检测星形细胞瘤中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IDH1突变的关系并评估二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176例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甲基化状态;采用直接测序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DH1突变,并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子标记对患者生存曲线的影响。结果 138例星形细胞瘤进行MGMT基因甲基化检测,72.46%(100/138)病例检测结果有效,57%肿瘤发生MGMT高甲基化。Ⅱ、Ⅲ级星形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MGMT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原发性GBM(P=0.023 2)。伴有IDH1突变的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高甲基化率(29/37)显著高于无IDH1基因突变(28/63)病例(P=0.000 9)。MGMT甲基化结合IDH1突变是患者预后较好的分子标记(P=0.000 0)。结论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高甲基化状态与IDH1突变呈明显正相关;IDH1突变结合MGMT甲基化状态检测能更好地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 邵立伟李永笑潘怡齐雪岭钟延丰常青
-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MGMT甲基化IDH1突变生存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肉瘤三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组织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5至2018年会诊的3例原发性CNS组织细胞肉瘤进行病理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并总结。结果3例患者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36、44、58岁,中位年龄44岁,影像学检查例1考虑脑膜瘤,例2考虑高级别胶质瘤,例3考虑为转移癌或高级别胶质瘤。组织学表现为大量单核组织样细胞呈弥漫分布,破坏脑组织,瘤细胞多形性,体积大,黏附性差,胞质嗜酸或空泡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折叠状,偏位,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见多核瘤巨细胞,并可见噬血现象,背景中见小淋巴细胞、浆细胞、良性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反应性细胞;3例中有1例局部见梭形细胞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163、CD68、波形蛋白阳性,溶菌酶部分阳性,S-100蛋白局部阳性,2例BRAF V600E阳性,1例CD45、CD45RO、CD4、CD34部分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Olig-2、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SSTR2、CD99、CD117、髓过氧化物酶(MPO)、CD1a、Langerin、CD21、CD23、CD35、CD15、CD30、CD38、CD138等阴性,Ki-67阳性指数30%~75%,网织纤维染色见局部肿瘤细胞团周围丰富。分子检测例2、例3显示BRAF V600E突变。结论原发性CNS组织细胞肉瘤是罕见的CNS高度恶性肿瘤,确诊依赖病理学诊断,并需与CNS其他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进行鉴别,治疗方法为手术、辅以放化疗,预后较差,完整切除辅以高剂量集中放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 邵立伟宋欣孙璐桂秋萍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细胞肉瘤免疫组织化学
-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伴肾脏等多发转移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伴肾脏等多器官转移4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分级、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5—2017年诊断为颅内SFT/HPC伴肾脏等多发转移患者4例,观察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2例,发生肾脏等多发转移的中位年龄45.5岁(29~53岁)。临床主要症状为体检发现肾脏占位入院;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肾、肺、肝等血供丰富的肿块。组织学表现为富含分支血管的短梭形细胞肿瘤,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卵圆形,具有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典型的STAT6胞核强(+)以及CD34、PR、vimentin、bcl-2不同程度(+),网织纤维染色可见丰富的网状纤维围绕单个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团。结论 1例患者脑膜SFT/HPC术后6年复发,1例患者脑膜SFT/HPC术后11年(在转移之后)复发,2例患者无复发。4例患者分别于脑膜SFT/HPC术后13、10、12、5年发生包括肾脏等多发脏器转移。颅内SFT/HPC具有高复发和颅外转移的风险。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辅以术后放疗为该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后需长期密切随访,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 邵立伟朱凤伟宋欣曹晨石怀银刘梅
- 间变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报道1例男性间变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基因突变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与结果男性患儿,11岁,头痛伴左上肢无力15 d。头部CT和MRI显示右侧颞叶和基底节区巨大占位性病变,提示胶质瘤。遂行右侧颞叶和基底节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呈囊实性,实性部分呈灰黄色,质地柔软,血供丰富,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术中冰冻病理学提示低级别胶质瘤,遂分块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由梭形和圆形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组成,核分裂象罕见;局部可见较成熟的神经元或节细胞分化成分,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间变特征,细胞密度增加,异型性明显,以圆形和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象>5个/10高倍视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伴血管周围假"菊形团"样结构,局灶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低级别肿瘤细胞胞质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BRAF V600E、胞质和胞核表达S-100蛋白、胞膜表达CD34,少数肿瘤细胞胞质表达突触素和非磷酸化神经丝重链SMI-32,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3%;低级别和高级别肿瘤细胞胞核均表达P53;高级别肿瘤细胞胞质表达GFAP和BRAF V600E,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30%。网织纤维染色可见肿瘤细胞周围包绕基底膜样物质。基因检测显示,低级别和高级别肿瘤均存在BRAF V600E杂合突变。结论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间变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定义为核分裂象>5个/10高倍视野,属WHOⅢ级,预后较WHOⅡ级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差。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胶质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节细胞胶质瘤,尽管上述肿瘤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基因突变有重叠,但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各异。
- 邵立伟王辅林
- 关键词:黄瘤病星形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