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东东

作品数:26 被引量:235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干旱
  • 5篇生育
  • 5篇生育期
  • 5篇气候
  • 5篇气象
  • 4篇水稻
  • 4篇四川盆地
  • 4篇盆地
  • 3篇热害
  • 3篇高温
  • 3篇高温热害
  • 2篇玉米
  • 2篇水稻高温热害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湿度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象因子
  • 2篇倾向率
  • 2篇晚疫病
  • 2篇小波分析

机构

  • 25篇四川省农业气...
  • 13篇中国气象局成...
  • 7篇重庆第二师范...
  • 5篇中国气象局
  • 4篇四川省气象局
  • 3篇绵阳市气象局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气候中...
  • 2篇四川省水利科...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四川省人工影...
  • 1篇自贡市气象局
  • 1篇攀枝花市气象...
  • 1篇眉山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象探...

作者

  • 26篇陈东东
  • 9篇张玉芳
  • 7篇王明田
  • 5篇李金建
  • 3篇陈超
  • 3篇蔡元刚
  • 2篇庞艳梅
  • 2篇王锐婷
  • 1篇肖递祥
  • 1篇王鑫
  • 1篇陶生才
  • 1篇刘佳
  • 1篇麻泽龙
  • 1篇向朔育
  • 1篇李庆
  • 1篇陈功
  • 1篇杨荣国
  • 1篇马均
  • 1篇梁清志
  • 1篇王松标

传媒

  • 6篇中国农业气象
  • 4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植物保护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CARAH模型的重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特征模拟分析
2024年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首要病害,研究其在山地立体气候条件下的发生流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9年-2023年小时级温湿度数据,采用CARAH模型模拟分析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频度、严重程度、关键侵染周期等时空特征,并采用巫溪县2022年马铃薯田间小气候监测数据对模拟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采用小时级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模拟的晚疫病侵染空报率、漏报率均在20%以内,整体精度较佳。5年气象数据模拟结果显示,重庆地区气候条件有利于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早、晚熟品种栽培期普遍发生4~8代(11~20次)、8~12代(21~40次)侵染;严重程度呈现“两极化”特点,轻度和极重度侵染次数具有明显优势。第3代第1次和第5代第1次2个关键侵染周期的开始期分别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3月下旬至5月中旬,高峰期分别为3月下旬和4月中旬。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北部主产区侵染代数、次数、极重度侵染次数均少于其他产区,是晚疫病发生最轻的地区。关键侵染周期的开始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中西部丘陵低山地区早,东部武陵山与大巴山区晚。
罗孳孳武强朱玉涵刘晓菱陈东东阳园燕唐余学毕淼
关键词:晚疫病马铃薯侵染
四川地面自动与人工地温观测值差异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四川省自动与人工地温对比观测数据对0~320cm地温进行逐层对比分析,发现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逐层地温差异不同,地表温度和浅层地温自动观测数据比人工观测数据偏高。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一致率最高的是160cm地温,达到21%,一致率最低的是80cm地温,仅为6.2%;80cm地温的差值绝对值大于2℃的百分率最高,接近70%左右;地温年值正差异最大的出现在红原,自动比人工偏大达8.32℃。
游泳苑跃王明田陈东东赵晓莉刘娟刘晓璐肖递祥
关键词:地温
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被引量:38
2012年
利用四川省盆地区玉米产量资料、生育期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风险评估的气候干旱风险模型、作物干旱风险模型、产量灾损风险模型、抗灾性能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四川省盆地区玉米旱灾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确定了综合风险区划指标.结果表明: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各项风险评估指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一定的连片性;玉米旱灾综合风险评价指标,可将四川省盆地区玉米种植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区,其中,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西北大部、盆中及盆南部分地区,风险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北及盆南部分地区,风险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盆东北、盆西南及盆东南部分地区.
王明田张玉芳马均刘娟李金建陈东东
关键词:玉米干旱风险区划
四川单季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时空特征被引量:15
2018年
利用四川省8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以及1981-2014年水稻空壳率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法、多项式回归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水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4年高温热害总次数呈上升趋势,不同等级热害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特点与总次数一致,尤以2000年后增幅显著,其中抽穗扬花期轻度热害和灌浆结实期重度热害的增幅最显著,这与气候变暖背景下,1990年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区域增多的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生育期内各等级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的周期震荡规律,方差值在16a、12a、4a时间尺度上均出现峰值,依据周期变化推测,2015年后高温热害将持续偏多。依据高温热害"山区少、盆地多"的分布特征,可将盆中浅丘区及盆南丘陵区划分为热害频发区,盆东岭谷区为热害偶发区,川西南山地为热害少发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1990年以来不同等级高温热害均呈现发生频率增多,范围扩大,高发中心从平原向山地扩大的趋势。本研究实现了水稻高温热害监测产品由定性向定量化的转变,融合常规高温指标的动态监测,提高了空间分布的精细度,延长了研究的时效性,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刘佳陈超张玉芳张玉芳陈东东庞艳梅
关键词:MORLET小波分析
四川盆地土壤湿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基于四川盆地24个农业气象站1996-2012年浅层10cm的旬土壤湿度、温度、降水和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盆地四季多年土壤湿度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浅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态势,其大小为春、冬两季偏低;夏、秋相对较高,其中以秋季为一年内最高。时间变化趋势则表现为春夏有微弱的降低趋势,而秋冬呈现微弱上升趋势。小波分析表明,各季节普遍存在4-6年的准周期。从倾向率分析来看,在不同季节表现出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及东北部地区,四川盆地其余各地呈现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以绵阳地区变化较为显著,夏、秋两季均达到了1.4%/a。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中得出,在相对偏干的盆地西北部,浅层土壤湿度变化受降水的影响最大,而在较为湿润的南部和东北部受日照影响最大。
陈东东廖捷陈功向朔育
关键词:土壤湿度小波分析倾向率
基于MODIS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在四川盆地盛夏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基于卫星资料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已被广泛应用于干旱监测,地表温度依赖于海拔高度,在地形复杂的四川省,如何将该指数更好的应用到业务干旱监测中,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MODIS数据,分析四川盆地2014年7月12~27日平均地表温度、植被指数、TVDI和100站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并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TVDI的空间分布主要由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决定,TVDI不仅可用于监测四川盆地较大范围的干旱状况,也可用于监测局地的干旱状况。当前自动站土壤湿度观测值与TVDI之间在有限点上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如何对TVDI进行干旱分级仍需深入研究。
王鑫陈东东李金建
关键词:MODIS干旱四川盆地
四川省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潜在蒸散(ET_0)是评价某一地区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估计ET_0的变化对科学估算作物需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四川省1961-2014年151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分3个区域(四川盆地、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计算ET_0,并对主要气象因子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的相对变化率、敏感系数及其对ET_0贡献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ET_0呈现微弱减少,而攀西地区则呈现一定的增加,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南部年ET_0为高值区,多在1000~1350mm,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年ET_0为低值区,多在651~900mm,从西南向东北呈现"高-低-高"趋势。各气象因子对ET_0的影响(对ET_0变化的贡献率)主要取决于敏感性和相对变化率两方面。3个区域ET_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均表现最敏感,其敏感系数分别为-1.13、-1.40、-1.53。在主要气象因子中,在四川盆地和攀西地区,平均风速的多年相对变化率最大(-29.7%、-16.3%),川西高原则为平均温度(40.4%)。进一步分析得出,平均风速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对ET_0变化的贡献率最大,是主导影响因素,而在攀西地区则为相对湿度。
陈东东王晓东王森栗晓玮
关键词:潜在蒸散气象因子贡献率
西南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时空特征及危险性
2024年
基于西南地区1980−2022年35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以水稻关键生育期(抽穗灌浆和灌浆成熟期)为研究时段,基于高温热害累计指数分析西南地区高温热害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危险性,为当地水稻种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980−2022年西南地区水稻两个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站次比年际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每10a增加速率分别为6.4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从年代变化来看,水稻两个关键生育期在20世纪80年代高温热害发生相对较轻,发生总数站次比为16.3%和7.8%;近13a高温热害发生较重,总数站次比分别为38.1%和22.2%。水稻两个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最多年份均为2022年,发生站次比分别为51.6%和37.6%。西南地区抽穗灌浆期水稻高温热害年倾向率增幅较大,主要集中重庆中、西部,贵州东部以及四川盆地东北部和南部,仅零星站呈减少趋势。水稻灌浆成熟期高温热害年倾向率在四川盆地、重庆大部地区呈显著增加。水稻两个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日数、频率和危险性空间分布大体一致,均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重庆中西部和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盆中和盆南地区。本研究实现了高温热害评估定量化,提高了空间分布的精细度,对当地水稻实际生产更有指导性。
陈东东栗晓玮张璐阳罗孳孳张建平陈翛
关键词:水稻危险性
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小麦生育期干旱风险评估被引量:11
2017年
利用四川省135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小麦观测资料,选取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评估指标,分析了54年来四川小麦7大种植区不同生育期的各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发生干旱站均次数以川西南山地最多,其多年平均值达0.9以上,可谓十年九旱。各区干旱站均次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生育阶段以孕穗-抽穗期发生干旱频率较高,其次是拔节-孕穗期,最低的是抽穗-乳熟期。从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川西南山地是发生轻旱频率最高的地区,川西高原中旱和重旱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其它各区,盆地各区域中只有盆中和盆西部分区域发生干旱频率相对较高。小麦干旱风险分布情况为川西南山地以及川西高原的南部区域是干旱高风险区,大部分区域可达极重风险,盆地以盆中为干旱风险高发区。
陈东东紫檀张玉芳
关键词:小麦生育期
四川省水稻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评估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水稻在四川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干旱一直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夏旱、伏旱频发,造成水稻减产.结合水稻生产的特点和气候条件,选取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评估指标,分析了1961-2014年四川水稻7大种植区不同生育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各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大体相近,尤其是发生次数较高的盆中、盆东和川西南山地,趋势大体相同.干旱相对高值出现在70年代末、90年代末期以及2005年前后,自此以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频率分布特征为全生育期以轻旱为主,以盆中频率最高;孕穗-抽穗期发生轻旱的频率较低,中旱以上发生频率超过5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盆中、盆西及盆周地区;抽穗-成熟期以发生轻旱为主,频率较高值分布在盆中、盆南局部和川西南山地部分地区(多在50%以上),中等以上干旱则很少发生.水稻干旱风险分布为全生育与孕穗-抽穗期发生重度及以上风险区域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盆西、盆中的大部、盆周的北部以及川西南山地大部;抽穗-成熟期发生重度及以上风险区域集中在盆东、盆中、盆南和川西南山地局部地区.
陈东东栗晓玮张玉芳陈超
关键词:干旱水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