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督
- 作品数:6 被引量:16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湖南省双季稻生产系统碳效率被引量:14
- 2015年
- 提高农作物生产系统的碳效率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2004—2012年农作物产量、农田作物生产系统农资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对湖南省双季稻生产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效率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湖南省2004—2012年双季稻生产系统年均碳排放总量为656.4×107kg CE,其中化肥和农药生产运输碳排放占农资投入碳排放总量的大部分,分别约占70.0%和15.9%,碳排放总量年际间持续降低,年均降低率为2.4%,碳排放强度则表现为增长趋势;湖南双季稻生产系统2004—2012年年均碳吸收总量为1547.0×107kg C,也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年降低率为1.2%,单位面积稻田碳吸收强度则表现为增长趋势;碳生产效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碳经济效率随着年份递进增加幅度较大,年均增长率为9.9%,碳生态效率则表现为稳定且较低,保持在2.4kg C·kg-1CE左右.表明湖南近几年双季稻生产系统碳综合效率提高缓慢,降低肥料和农药的投入量,提高利用效率是提高双季稻生产系统碳效率的关键.
- 陈中督吴尧遆晋松陈阜李永
- 关键词:双季稻生命周期法
-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省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省份之一,为探索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敏感性,该研究以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域为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历史气候变化动态(1980-2012)及其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多年该区域气候变化以温度升高为主,早稻和晚稻全生育期内平均温度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7和0.32℃/(10a),早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呈增加趋势,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有所下降。早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晚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温度相关性显著(P〈0.05)。温度升高是水稻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要素,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产量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范围在-4.38%-2.07%之间。历史气候变化对早稻和晚稻产量的影响分别可能达到2.59%和-6.02%。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增加了该区域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对水稻生产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可以为针对区域特点进行农业技术措施调整,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 刘胜利薛建福张冉陈中督陈阜胡赛晶张海林
-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度双季稻水稻产量
- 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 【研究背景】土壤结构是调控土壤物理、生物过程和土壤有机质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是土壤重要的地球化学性质之一,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结构之间相互作用决定了土壤有机碳库的数量,土壤...
- 陈中督薛建福张海林王猛汤文光陈阜
- 关键词:双季稻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
- 文献传递
- 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被引量:121
- 2015年
- 于2005—2013年在湖南宁乡双季稻田开展免耕秸秆还田(NTS)、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S)4种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试验,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容量及重金属Cd的影响,为稻田合理耕作与重金属Cd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主要影响0-10 cm耕层土壤性状;长期翻耕和旋耕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土壤通气性,但耕层变浅,养分库容降低,土壤Cd含量显著偏高,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富集Cd能力相对较低;长期免耕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但养分库容相对较高,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富集Cd能力较强;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了耕层深度和土壤养分库容量,增强了土壤的保肥能力,但同时也将秸秆中富集的Cd重新归还到稻田土壤中,不利于土壤Cd的转移修复.因此,长期单一耕作方式和长期秸秆还田均存在一定弊端,需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如实行翻耕、旋耕与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轮耕或深松耕,以及减少秸秆还田量或实行秸秆轮还,在改善土壤肥力的同时,实现土壤污染的有效修复.
- 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张海林陈阜陈中督薛建福杨光立
- 关键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
- 河套灌区玉米耐盐性分析及生态适宜区划分被引量:25
- 2012年
- 为了探讨河套灌区盐碱地玉米对根区土壤盐分的生态适应性,本文基于田间定位观测,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数值逼近法建立玉米耐盐函数模型;同时根据耐盐性分析,提出玉米在该灌区不同生态适宜区的划分标准。结果表明,盐碱地地膜覆盖在生产上有较好的控盐效果,可以使玉米苗期0~10、0~20和0~40cm土壤盐分分别降低61.2%、53.8%、41.3%,能够增强玉米对盐碱地的生态适应性;分段式耐盐函数模型和S型耐盐函数模型均能较好地反应玉米相对产量对浅层土壤盐分变化的响应关系;浅层0~40cm土壤盐分作为玉米根层盐分来分析玉米的耐盐性最具代表性,其对应中玉9号玉米的耐盐指数为6.583;根据耐盐性分析,将区域耕地划分为玉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对应玉米苗期0~20cm膜外土壤盐分分别为低于1.178、1.178~2.036、2.036~3.465和高于3.465g/kg。本研究将为当地玉米种植合理布局、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 童文杰陈中督陈阜刘倩李中昊文新亚高鸿永陈爱萍
- 关键词:盐分生态河套灌区盐碱地
-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积温特征及其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
-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前温度变化及其对冬小麦适宜播期的影响,设置秸秆还田条件下翻耕、旋耕、免耕3个处理,分析冬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和土壤温度特征,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结果表明:(1)耕作方式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进...
- 孔凡磊尹小刚陈中督张海林陈阜
- 关键词:耕作方式积温小麦播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