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凡

作品数:11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丹参
  • 4篇发汗
  • 3篇药材
  • 3篇正交
  • 3篇正交试验
  • 2篇丹参酮
  • 2篇丹酚酸
  • 2篇丹酚酸B
  • 2篇药材产地
  • 2篇指纹
  • 2篇指纹图
  • 2篇指纹图谱
  • 2篇体外
  • 2篇体外抗氧化
  • 2篇体外抗氧化活...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活性
  • 2篇活性
  • 2篇酚酸
  • 2篇初加工

机构

  • 11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马鞍山市中心...
  • 1篇安徽济人药业...

作者

  • 11篇于凡
  • 8篇陈卫东
  • 7篇俞年军
  • 7篇彭代银
  • 5篇邱镇
  • 3篇王国凯
  • 2篇朱光宇
  • 2篇姚亮
  • 1篇彭华胜
  • 1篇李珊珊
  • 1篇朱光宇
  • 1篇朱月健
  • 1篇邢丽花

传媒

  • 2篇安徽中医药大...
  • 2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安徽医药
  • 1篇现代中医药

年份

  • 8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交试验法优选桃红四物汤醇提工艺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优选桃红四物汤的醇提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含量和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桃红四物汤的最佳醇提工艺。结果:桃红四物汤的最佳醇提工艺为加6倍量80%乙醇提取三次,每次1.5h。结论:优选出的桃红四物汤的醇提工艺合理、稳定,可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姚亮李珊珊于凡彭代银
关键词:桃红四物汤醇提工艺正交试验总黄酮浸膏得率
丹参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阐述丹参种质资源研究取得的成就与进展,为丹参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及资源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近十年相关文献,综述各地丹参种质资源研究情况,包括丹参的资源分布、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育种研究等。结果丹参的栽培技术方面研究较多,但种质资源研究较少,野生资源破坏异常严重,丹参种植技术亟待改进。结论近年的遗传学比较、DNA指纹分析等为丹参种植和育种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也为良种选育研究提出了方向。
史顺敏俞年军于凡朱月健
关键词:丹参种质资源
不同环境发汗对发汗丹参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环境下发汗对发汗丹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优选最佳的丹参发汗环境,为丹参产地发汗加工环境提供依据,从而为保证丹参发汗药材质量和疗效提供药材处理工艺参考。方法:将鲜品丹参分别置于空旷阴凉、空旷光照、室内...
邱镇李国转陶丹于凡王国凯俞年军陈卫东朱光宇
关键词:丹参发汗抗氧化能力
同种种苗异地栽培丹参质量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同种丹参种苗在不同地区栽培的丹参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方法根据2015年版药典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同种种苗异地栽培丹参的根、须根及地上部分茎、叶、花、花托6个部位的丹酚酸B、丹参酮类(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I)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同种种苗的含山栽培丹参中两类成分含量均略高于太和栽培丹参,丹参酮类在不同部位分布的含量为根>须根>花托>茎>叶>花,丹酚酸B则为根>须根>花>茎>花托>叶,丹参不同部位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根和须根的含量均高于药典标准。结论异地栽培的丹参脂溶性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山产栽培丹参优于太和产;异地栽培的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含量无差异;该实验为指导优质产区种苗的扩大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于凡彭代银陈卫东俞年军李国转邱镇史顺敏
关键词:丹参丹酚酸B丹参酮高效液相色谱法
不同环境发汗对发汗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以不同环境下发汗丹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分析为依据,对在空旷阴凉、空旷光照、室内的发汗环境发汗的丹参药材进行比较研究,用以优选出丹参药材"发汗"产地初加工的适宜环境。结果表明,与空旷阴凉环境下发汗相比,室内环境下发汗和空旷光照环境下发汗丹酚酸B和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高,且空旷光照环境下发汗的丹酚酸B和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最高。说明空旷光照环境下丹参发汗是一种良好的丹参产地药材发汗环境。为丹参产地发汗加工环境提供依据,从而为保证丹参发汗药材质量和疗效提供药材处理工艺参考。
邱镇于凡于凡王国凯陈卫东王国凯
关键词:丹参发汗
发汗与非发汗丹参体内外指纹图谱与初步药效学比较研究
目的:模拟传统“发汗”对丹参进行处理,检测“发汗”过程中丹参中主要指标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趋势;通过发汗与非发汗丹参药材及体内指纹图谱分析和抗氧化活性、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脑保护作用的初步药效学比较研究,探究“发汗”对丹参药材...
于凡
关键词:丹参发汗指纹图谱药效学H9C2心肌细胞PC12细胞
文献传递
不同发汗条件对发汗丹参中丹参酮类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究不同发汗条件对发汗丹参中丹参酮类含量的影响,筛选丹参的发汗条件。方法以发汗堆积量(A)、发汗环境温度(B)、发汗时间(C)3个条件因素水平,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同一批次丹参鲜品进行发汗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汗丹参中丹参酮类(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的发汗条件因素对发汗丹参中丹参酮类的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发汗条件因素对丹参酮类的影响依次为发汗环境温度(B)、堆积量(A)、发汗时间(C)。结论丹参酮类的含量受不同的发汗条件影响显著,为制定丹参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标准及其标准操作流程提供实验基础和参考依据。
于凡邱镇邱镇陈卫东彭代银陈卫东史顺敏
关键词:丹参发汗丹参酮
安徽不同产地野生丹参性状与脂溶性成分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索安徽省不同产地野生丹参花、叶、根的颜色与其脂溶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样本采集方式,对安徽省14个产地野生丹参性状特征进行观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地区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结果安徽不同产地丹参在花冠颜色、复叶颜色及根皮颜色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花淡紫、紫红、深紫,叶黄绿、绿色、深绿,根皮棕褐、砖红、赤红。以花深紫、叶深绿、根皮赤红的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高,以花淡紫、叶黄绿、根皮棕褐者为低。结论安徽不同产地野生丹参的性状特征和脂溶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性状特征与脂溶性成分含量高低紧密相关。
史顺敏俞年军邢丽花丁婉雪彭代银陈卫东于凡季银生方亦农
关键词:性状特征脂溶性成分聚类分析
种植与根植栽培丹参含量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比较种植、根植不同方法栽培而成的丹参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含量,用以选出合理的栽培方式。方法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种植、根植两种不同栽培方式培育出来的丹参中的根、茎、叶、花托、须根5个部位进行丹酚酸B、丹参酮类(丹参酮IIA、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含量测定。结果丹参的不同部位含量有显著差异,两类丹参中丹参酮类与丹酚酸B在不同部位分布的含量均依次为主根>须根>花托>茎>叶;根植丹参的主根及茎中所含丹参酮类高于种植丹参,就丹酚酸B而言,种植丹参5个部位中丹酚酸B的含量均高于根植丹参。结论种植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高于根植丹参,根植丹参的主根中丹参酮类比种植丹参含量高;可根据药材所需成分对丹参栽培方法进行合理的选择,指导丹参规范合理种植。
于凡李国转陈卫东王国凯彭代银俞年军李勇
关键词:丹参丹酚酸B
丹参药材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对《中国药典》中丹参药材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优化。方法:以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为指标,对《中国药典》丹参药材含量测定中供试品制备方法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丹参提取工艺优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丹参酮ⅡA以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 nm;丹酚酸B以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6nm。结果:确定丹参酮ⅡA最佳提取工艺方案为:采用90%甲醇提取在75℃下回流2次,每次0.5 h;丹酚酸B最佳提取工艺方案为:使用70%甲醇提取在75℃下回流2次,每次1.5 h。结论:改进的提取工艺与测定方法更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
俞年军彭代银陈卫东彭华胜于凡史顺敏
关键词:丹参正交试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