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
- 作品数:8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外源6-BA对大红三角梅生长、开花及生理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试验采用200、500、1 000mg·L^(-1) 3个浓度梯度的外源6-BA,研究其对大红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Crimsonlake’)生长、开花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6-BA对大红三角梅的生长影响效果不明显;3种浓度下的6-BA均能促使大红三角梅提前开花,浓度越高提前效果越明显,但同时会使其花苞片有减小趋势,开花数量减少、品质降低;500、1 000mg·L^(-1)处理延长了大红三角梅的花期天数,但效果并不显著;200、500mg·L^(-1)浓度下使大红三角梅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以利于其生长和开花。总体来看,500mg·L^(-1)浓度下对大红三角梅的综合调控效果最好。
- 田高飞闫淑君金妍超刘震吴艳芳段嵩岚
- 关键词:6-BA三角梅开花
- 福州市15种常用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被引量:10
- 2018年
-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5种道路常用常绿灌木四季、4条道路以及4个不同着生角度叶片单位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Dp<2.5μm)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绿化灌木四季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都呈现秋季最少,春季或冬季最多的规律,四季主要滞留Dp<2.5μm颗粒,且秋季的质量百分比最大。树种4条道路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与道路交通状况一致,基本呈江滨西大道(二环至三环间道路)>白马路(二环内道路)>闽江大道(二环至三环间道路)>三环快速路的规律。此外,着生角度在60°~90°的叶片滞留能力最强。叶表具绒毛、沟壑、气孔、蜡质层等特殊叶表结构的树种四季,4条道路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始终较强。
- 段嵩岚闫淑君吴艳芳金妍超田高飞刘震陈莹
- 关键词:常绿灌木滞尘
- 西藏墨脱人为干扰下小果紫薇种群结构与动态被引量:1
- 2017年
- 通过对西藏墨脱人为干扰下小果紫薇种群的样地调查,依胸径大小将林木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运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小果紫薇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其存活曲线、生存函数曲线以及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分析小果紫薇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下小果紫薇种群属于增长型,幼苗个体数量丰富,以萌枝更新为主,表明萌蘖能力较强;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各龄级有相近的死亡率;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同时在第Ⅰ龄级、第Ⅴ龄级和第Ⅸ龄级阶段出现峰值;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小果紫薇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期减弱和后期衰退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小果紫薇通过萌枝更新维持种群发展。
- 刘震闫淑君田高飞吴艳芳段嵩岚金妍超潘刚
- 关键词:种群结构种群生命表种群动态
- 不同生境对紫薇构型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通过对位于林冠和林下2种生境中人工种植的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的分枝长度、枝倾角、分枝率、叶面积等19个构型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冠和林下的紫薇在二级枝长度、逐步分枝率SBR2∶3及叶倾角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一级枝分枝角度、三级枝分枝角度、总体分枝率、逐步分枝率SBR1∶2及叶长指标尚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明,紫薇对不同生境有不同的适应策略,林下的紫薇主要通过调整一级枝和三级枝的角度、降低总体分枝率和SBR1∶2以及增加叶片长度来适应弱光的生存环境。
- 陈梦依闫淑君张丽鸽焦航刘春刘震谢陈林
- 关键词:构型生境紫薇
- 小果紫薇林近自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被引量:8
- 2017年
- 通过对西藏墨脱近自然分布的小果紫薇种群展开样地调查,编制小果紫薇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小果紫薇存活曲线、生存函数曲线以及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同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和种群动态量化方法进行预测,以揭示近自然分布的小果紫薇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小果紫薇种群属于增长型,整个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值Vpi与V'pi(考虑外界干扰时)均大于零,但对外界干扰敏感性较高;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说明小果紫薇各龄级有相近的死亡率;死亡率和损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龄级时间后小树、中树和大树个体数量都将得到增多。小果紫薇种群若能维持现有生境,并适当进行轻微的人为干扰,将具有较好的自我更新能力,有利于维持种群延续发展。
- 刘震闫淑君田高飞吴艳芳段嵩岚潘刚
- 关键词:种群结构静态生命表时间序列预测
- 15种草本植物春季滞留颗粒物效应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探讨城市草本植物在降低大气颗粒物(PM)的作用,选取福州市白马路常见的15种草本植物,采用滤膜分级过滤的方法,对其单位叶面积滞留总颗粒物量、粒径<10μm和粒径<2.5μm的颗粒物量进行测定,并结合叶面结构分析其滞留颗粒物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草本植物春季滞留颗粒物量的差异较大,相差3倍以上,其中麦冬的单位叶面积总颗粒物滞留量最大,为3.083 8 g·m^(-2),芭蕉最少,仅为0.740 5 g·m^(-2);草本植物叶表面颗粒物主要是细颗粒物;叶表面结构直接影响植物滞留颗粒物的量。
- 吴艳芳闫淑君段嵩岚田高飞刘震金妍超
- 关键词:草本植物颗粒物PM2.5PM10
- 西藏兰科一新纪录种——秉滔羊耳蒜被引量:4
- 2017年
- 报道了西藏兰科一新记录种——秉滔羊耳蒜,并提供其形态描述和照片。该种首次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仅1个居群约10株。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FAFU),标本号为20160419。
- 吴沙沙刘震张鹏飞董建文
- 关键词:兰科新纪录种
- 福州市19种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研究被引量:13
- 2018年
-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的关系,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9种道路常用绿化灌木在自然和人工模拟饱和状态下单位叶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Dp<2.5μm)颗粒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叶片性状(叶片特征和叶表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自然状态滞留颗粒物的量差异显著,黄金榕最大;饱和状态下,各树种滞留颗粒物的量均显著增加,能力排序明显变化,锦绣杜鹃的饱和滞留量最大,福建茶最小。但总体而言,灌木自然和饱和状态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强弱均与其叶片性状有关。叶表粗糙,具轮生、丛生和簇生叶序及一些色叶植物的滞留能力强;叶缘有缺刻,具狭长形叶的种类易形成湍流,滞留粒径<2.5μm颗粒的能力强;叶表微结构密被绒毛如锦绣杜鹃,气孔密度大且具有厚蜡质层如黄金榕、琴叶珊瑚等,具网状脉和深沟壑如琴叶珊瑚、花叶假连翘等及有条状凸起或沟壑如朱蕉等种类的滞留能力较强。
- 段嵩岚闫淑君田高飞金妍超靳莎吴艳芳刘震
- 关键词:常绿灌木滞尘叶片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