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莹

作品数:16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肉鸡
  • 7篇相对湿度
  • 6篇热环境
  • 5篇肉仔鸡
  • 5篇仔鸡
  • 3篇免疫
  • 3篇急性
  • 2篇肉鸡生长
  • 2篇肉鸡生长性能
  • 2篇体温
  • 2篇热调节
  • 2篇鸡体
  • 2篇产蛋
  • 1篇代谢率
  • 1篇氮代谢
  • 1篇蛋白
  • 1篇蛋鸡
  • 1篇蛋鸡生产
  • 1篇蛋鸡生产性能
  • 1篇蛋壳

机构

  • 16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河北工程大学
  • 8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16篇张敏红
  • 16篇周莹
  • 15篇冯京海
  • 9篇张少帅
  • 7篇李萌
  • 5篇甄龙
  • 5篇常玉
  • 4篇李香
  • 2篇王雪敏
  • 2篇胡春红
  • 2篇石玉祥
  • 1篇赵骞
  • 1篇高杰
  • 1篇刁新平
  • 1篇王雪洁

传媒

  • 13篇动物营养学报
  • 2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相对湿度对间歇性26℃环境下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相对湿度(RH)对间歇性26℃环境下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29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个组(RH分别为30%、60%和85%),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5只)。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温度维持26℃,RH分别为30%、60%和85%,剩余时间温度为21℃,RH为60%。试验共14 d。采用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结合特异性和共性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RH在间歇性26℃偏热处理第7天和第14天时对盲肠内容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第7天,30%RH组肉鸡盲肠DGGE条带数(菌群丰富程度)高于60%RH组,而85%RH组低于60%RH组;试验第14天,30%、85%RH组肉鸡盲肠DGGE条带数均高于60%RH组。2)聚类分析显示,试验第7天,85%RH对盲肠菌群影响明显;试验第14天,30%RH对盲肠菌群影响明显。但随着处理时间推移,30%RH对肉鸡盲肠菌群影响越大。3)间歇性26℃环境下不同RH组肉鸡盲肠内共性菌群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试验第7天,30%、85%RH组肉鸡盲肠中特异性菌群是Stomatobaculum longum。结果提示:间歇性26℃环境下,低湿(30%RH)和高湿(85%RH)影响肉鸡盲肠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
彭骞骞周莹王雪敏冯京海甄龙张少帅常玉石玉祥张敏红
关键词:相对湿度肉鸡盲肠菌群
相对湿度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体热调节及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体热调节及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的影响。选取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0℃,RH 60%。正试期15 d,28日龄开始试验,将3组的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温度仍为20℃;3 d为1周期,共分5个周期,从第2周期开始每周期的第1天将3组的温度均在10:00开始升高3℃并在0.5 h内达到稳定;5个周期的温度分别为20、23、26、29和32℃。结果表明:1)85%RH组肉鸡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60%RH和35%RH组(P<0.01),60%RH组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35%RH组(P<0.01);85%RH组肉鸡的体核温度显著高于60%RH组(P<0.05);35%RH组肉鸡小腿和脚蹼的皮肤温度极显著高于60%RH和85%RH组(P<0.01),35%RH和60%RH组肉鸡鸡冠、耳垂和眼睑的皮肤温度极显著高于85%RH组(P<0.01)。2)85%RH组肉鸡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35%RH和60%RH组(P<0.05);35%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高于60%RH组(P<0.05)。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85%RH组肉鸡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显著高于35%RH组(P<0.05);35%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高于60%RH组(P<0.05);60%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极显著高于35%RH组(P<0.01)。4)35%RH组肉鸡下丘脑HSP70含量显著低于60%RH和85%RH组(P<0.05)。综上所述,在为期15 d的20~32℃递增性偏热环境下,高湿(85%)和低湿(35%)调节28~42日龄肉鸡体热平衡的途径和程度不同。
周莹张敏红冯京海张少帅彭骞骞李萌李香
关键词:相对湿度热休克蛋白70
风速和偏热处理对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风速和偏热处理对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42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肉仔公鸡150羽,随机分成15个处理,每个处理10羽,每羽鸡作为1个重复。试验动物放在环控舱中(温度21℃,相对湿度60%),每次试验处理前从中随机挑选10羽,放置在另一个由本实验室研发的纵向通风试验环控舱中。每次处理分6 h适应期(自由采食与饮水)和6 h试验期(禁食禁水),适应期温湿度与试验前一致。试验期将环控舱的温湿度调至试验要求(相对湿度保持不变),风速由纵向通风实现。试验采用3×5因子设计,试验温度分3个水平:26、29和32℃;风速分为5个水平:0、0.5、1.0、1.5和2.0 m/s。各试验处理条件在第1小时内实现,第2~6小时分别采集数据。结果表明:1)风速和偏热处理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肉仔鸡体核温度(Tc)、呼吸频率(Fr)、皮肤温度(Ts)以及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皮质酮含量(P<0.05)。与0风速相比,在26℃偏热温度下,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P<0.05),2.0 m/s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Fr(P<0.05),1.5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耳叶皮温(Tes)(P<0.05),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鸡冠皮温(Tcs)和小腿皮温(Tss)(P<0.05);29℃偏热温度下,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Tes、Tcs和Tss(P<0.05);32℃偏热温度下,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和Fr(P<0.05),0.5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es、Tcs和Tss(P<0.05);较高偏热和无风(32℃+0风速)或较高偏热和低风(32℃+0.5 m/s风速)下肉仔鸡Tc、Ts、Fr较高,血清T3含量较低,应激程度较大。2)偏热处理下,低风速(0.5 m/s)会加重肉仔鸡热负荷,风速对肉仔鸡免疫指标影响较小,最适风速为1.5 m/s。总之,偏热处理下风速不同程度影响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和免疫指标。
张少帅刁华杰张敏红冯京海周莹李萌厉秀梅
关键词:风速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免疫
相对湿度和间歇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和间歇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个偏热水平(26和31℃)和3个RH水平(30%、60%和85%)的2×3因子设计,选取体重相近的22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36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6个组(Ⅰ、Ⅱ、Ⅲ、Ⅳ、Ⅴ和Ⅵ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1℃,RH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将环境控制舱内Ⅰ、Ⅱ和Ⅲ组的温度调至26℃,RH分别调至30%、60%和85%;Ⅳ、Ⅴ和Ⅵ组的温度调至31℃,RH分别调至30%、60%和85%,其余时间环境控制舱内温度与RH均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Ⅰ和Ⅴ组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Ⅱ和Ⅵ组(P<0.05);RH为30%和60%时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RH为85%时(P<0.05)。2)试验第7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Ⅲ、Ⅳ和Ⅵ组(P<0.05);26℃时肉仔鸡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1℃时(P<0.05)。3)试验第1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Ⅲ、Ⅳ和Ⅴ组(P<0.05);RH为60%时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RH为30%和85%时(P<0.05)。试验第7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Ⅰ、Ⅴ和Ⅵ组(P<0.05)。试验第1和14天,26℃时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31℃时(P<0.05)。4)试验第1和14天,Ⅵ组肉仔鸡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高于Ⅰ、Ⅱ、Ⅲ和Ⅴ组(P<0.05);31℃时肉仔鸡血清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高于26℃时(P<0.05)。试验第1、7和14天,Ⅲ、Ⅳ、Ⅴ和Ⅵ组肉仔鸡的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RH为85%时肉仔鸡的血清IL-6含量均显著高于RH为30%和60%时(P<0.05)。总之,RH和间歇性偏热处理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肉仔鸡的免疫功能,其中较高偏热和较高湿度(31℃+85%RH)的影响最大。
张少帅李萌李香周莹冯京海张敏红
关键词:相对湿度肉仔鸡免疫功能
持续偏热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小肠形态结构和黏膜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8
2015年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持续偏热(26和31℃)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小肠形态结构和黏膜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144只转入人工气候实验舱,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公母各占1/2)。适应期7 d,温度21℃,相对湿度60%。29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到21、26和31℃,相对湿度60%,至试验结束,试验期共14 d。结果表明:与21℃处理相比,1)26和31℃处理对肉仔鸡胸腺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第7天,31℃处理显著降低脾脏指数(P<0.05);第7、14天,31℃处理显著降低法氏囊指数(P<0.05)。2)26和31℃处理显著降低第14天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31℃处理显著升高第14天空肠隐窝深度(P<0.05);26和31℃处理显著升高第14天回肠隐窝深度(P<0.05)。3)31℃处理显著降低第1天十二指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含量,26和31℃处理显著降低第7天十二指肠SIg A含量;31℃处理显著降低第1天空肠SIg A含量。因此,与21℃处理相比,持续偏热(26和31℃)处理不同程度影响肉仔鸡免疫器官的发育,损伤小肠形态结构,降低小肠黏膜免疫功能。
张少帅甄龙冯京海胡春红彭骞骞常玉周莹张敏红
关键词: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黏膜免疫
低温环境对肉鸡生长性能、体温及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温环境对不同阶段肉鸡生长性能、体温及行为的影响,探索肉鸡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试验1:选择360只2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各组肉鸡分别饲养于6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舱内平均温度分别为26.5、25.0、23.5、22.0、20.5和19.0℃。试验2:选择240只35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各组肉鸡分别饲养于5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舱内平均温度分别为22.5、20.5、18.5、16.5、14.5℃。2个试验均持续1周,分别测定肉鸡的生长性能、体表和体核温度以及行为学指标。结果表明:1)在21~28日龄阶段,低温环境对肉鸡的料重比(F/G)、不同部位的体表温度及采食、站立和抱团行为次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平均温度26.5℃组肉鸡的F/G显著低于平均温度22.0、20.5、19.0℃组(P<0.05),平均温度26.5℃组肉鸡的鸡冠温度、眼睑温度、脚蹼温度和小腿温度显著高于平均温度22.0、20.5、19.0℃组(P<0.05),平均温度26.5℃组肉鸡的采食、站立和抱团行为次数显著低于平均温度22.0、20.5、19.0℃组(P<0.05)。2)在35~42日龄阶段,低温环境对肉鸡的F/G、不同部位的体表温度及站立、抱团行为次数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平均温度22.5℃组肉鸡的F/G显著低于平均温度16.5和14.5℃组(P<0.05),平均温度22.5℃组肉鸡的鸡冠温度、眼睑温度、耳垂温度、脚蹼温度和小腿温度显著高于平均温度16.5和14.5℃组(P<0.05),平均温度22.5℃组肉鸡的抱团行为次数显著低于平均温度18.5、16.5、14.5℃组(P<0.05),平均温度22.5℃组肉鸡的站立行为次数显著低于平均温度14.5℃组。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25.0~22.0℃是21~28日龄肉鸡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19.5~17.5℃是35~42日龄肉鸡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
王雪洁张敏红冯京海厉秀梅周莹邢爽马丹丹
关键词:低温环境肉鸡体温
相对湿度对家禽水蒸发散热和健康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相对湿度(RH)作为温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温度和风速等共同影响家禽的热平衡状态。当RH适宜时,蒸发散热(EHL)达到最大;高温环境下,高湿会阻碍家禽的EHL,从而造成体温上升、呼吸加快、食欲下降,严重时导致酸碱平衡紊乱、热虚脱和呼吸性碱中毒。本文主要综述水蒸发散热(EWL)在家禽热平衡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及RH对家禽EWL的影响,并结合由此而引发的对家禽健康的影响,探讨RH在家禽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周莹张敏红
关键词:相对湿度家禽健康
产蛋及喂料行为对蛋鸡体核和体表温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产蛋和喂料行为对蛋鸡体核和体表温度的影响及昼夜变化。选取34周龄京红蛋鸡12只,每2只为一笼,饲养于环境控制舱内(温度维持20℃,相对湿度60%),实行16L:8D的光照制度,每日饲喂2次。使用微型温度记录仪每3min测定1次蛋鸡体核和体表温度,连续测定48h。使用数字红外录像机观察并记录蛋鸡产蛋和喂料时间。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1)产蛋行为显著影响蛋鸡体核温度(P〈0.001),对体表温度有影响趋势(P=0.082)。其中产蛋过程中平均体核温度比产蛋前和产蛋后分别提高0.21℃和0.37℃(P〈0.01);体表温度比产蛋前有升高趋势(P=0.058)。2)喂料行为对蛋鸡体核(P=0.01)和体表温度(P=0.006)均有显著影响。与喂料前1h相比,喂料后1~2h蛋鸡平均体核、体表温度升高0.12℃和0.35℃(P〈0.05),2h后体温恢复正常(P〉0.05)。3)蛋鸡白天不同时间段内(11:00-12:00、15:00-16:00、19:00-20:00)体核和体表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夜间(23:00-24:00、03:00-04:00)体温(P〈0.01)。产蛋及喂料行为显著提高蛋鸡的体核、体表温度。以体温为指标研究和评价蛋鸡温热环境舒适程度时,应避免产蛋、喂料行为的干扰。
常玉张少帅彭骞骞张敏红周莹夏九龙刁华杰冯京海
关键词:体核温度体表温度产蛋喂料
急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急性偏热处理(26和31℃)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24只,转入人工气候室验舱,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8只。适应2 d,温度21℃,相对湿度60%。42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为21(对照)、26和31℃,相对湿度60%。温度转换在1 h内完成。保持处理条件2 h(急性热处理)后采集试验样品,并在2 h内完成。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1)26℃急性热处理后,肉仔鸡体核温度、皮肤温度极显著升高(P<0.01),呼吸频率、血气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血液钠离子(Na^+)浓度有降低的趋势(0.05
张少帅甄龙张敏红冯京海彭骞骞常玉周莹李香李萌
关键词:肉仔鸡
循环高温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及钙磷代谢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本试验旨在模拟夏季蛋鸡舍内的循环高温,研究不同温度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及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28周龄高产海兰褐蛋鸡288只,随机分为21℃适温组(自由采食)、27~30℃循环高温组(自由采食)、29~35℃循环高温组(自由采食)和21℃采食配对组(按前1 d 29~35℃循环高温组的采食量饲喂),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分别饲养于4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与21℃适温组相比,27~30℃循环高温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体增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蛋壳强度显著降低(P<0.05),蛋鸡钙、磷的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钙、磷的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除蛋黄颜色显著降低(P<0.05)外,鸡蛋品质其他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而29~35℃循环高温组除平均日采食量、体增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外,产蛋率同样显著降低(P<0.05),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均显著降低(P<0.05),破蛋率显著升高(P<0.05),蛋鸡钙、磷的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钙、磷吸收量同样显著降低(P<0.05),鸡蛋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均显著降低(P<0.05)。与21℃采食配对组相比,29~35℃循环高温组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料蛋比显著提高(P<0.05),蛋壳强度显著降低(P<0.05),钙、磷的代谢率和吸收量差异不显著(P>0.05),鸡蛋品质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夏季鸡舍内温度在27~30℃波动即可显著降低蛋鸡的体增重、平均蛋重和蛋壳品质;而29~35℃不仅显著降低蛋鸡的体增重、产蛋率、平均蛋重以及蛋壳品质,还显著影响鸡蛋的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高温对蛋鸡产蛋性能及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的影响可能与降低采食量有关;高温可能直接影响蛋壳的形成,也可能由于降低钙、磷吸收量影响蛋壳品质。
刁华杰冯京海张敏红刁新平周莹李萌王雪洁
关键词:蛋鸡产蛋性能蛋壳品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