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浩

作品数:15 被引量:15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碳排放
  • 2篇企业
  • 2篇泛长三角
  • 2篇纺织
  • 2篇纺织业
  • 2篇长三角
  • 1篇贷款
  • 1篇地产
  • 1篇地产调控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动因
  • 1篇休耕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整治
  • 1篇中国茶
  • 1篇中国茶叶
  • 1篇中国省域
  • 1篇入园
  • 1篇入园率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6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凯里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三明学院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15篇孟浩
  • 6篇黄贤金
  • 5篇王仲智
  • 3篇周艳
  • 3篇李建豹
  • 2篇肖智
  • 2篇杨俊
  • 2篇杨晶晶
  • 2篇华瑾
  • 1篇刘金建
  • 1篇李升峰
  • 1篇吴常艳
  • 1篇谷人旭
  • 1篇傅臻
  • 1篇王俊松
  • 1篇徐国良
  • 1篇赵阳
  • 1篇李想
  • 1篇胡万青
  • 1篇沈晓艳

传媒

  • 3篇经济地理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土地经济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经济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审计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入园率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化工产业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20年
本文以全国化工产业密集区--长三角地区为例,基于规模以上中国工业企业详细数据,从化工企业入园率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均值中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分析并揭示了1998-2013年长三角地区化工产业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3年长三角地区化工企业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入园率由6.19%提升到36.98%;化工企业"西北-东南"方向分布明显,且近似呈"先东南,后西北"的路径迁移规律,较之全部企业,入园企业具有更高的离散度、更大的迁移幅度,入园企业与全部企业逐步由空间失配演变为空间匹配;中心集聚与外围扩散态势并存,发育并逐渐形成了环太湖集聚区、沿杭州湾集聚区、沿长江密集带及沿海密集带四大化工产业集聚片区,化工产业的区域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有序化与稳定化;地级尺度上化工企业入园率不断提升,2003年与2013年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区逐渐由浙江东南转移到苏皖北部,冷点区从安徽北部迁移到浙江西北,基本完成了空间格局上的对称反转变换,但化工企业入园率与空间密度分布一直处于错配失衡状态。通过结合化工产业特性与长三角区域特征,定性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化工产业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特别是阐述了化工产业"园区化"进程的作用机制。
纪学朋宋娅娅孙延伟王丹阳孟浩李升峰黄贤金
关键词:化工产业入园率影响因素
基于加工产业链的泛长三角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1999—2010年县域尺度的工业企业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基于加工产业链视角,研究泛长三角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结果发现:(1)泛长三角纺织业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格局,集聚分布在长江下游沿岸、环太湖和环杭州湾等地区;(2)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以2005年为节点,分为"东南方向集聚、西北方向扩散"两阶段,长江沿岸和环湖环湾地区的纺织业多转移至苏北、皖江城市带、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3)七大加工环节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各异,上游加工环节受石油价格和市场等国际因素制约,空间格局相对稳定,而中下游的加工企业追逐低成本及面向消费市场,空间格局较显著,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模式主要以扩散式转移为主,除服装环节外均有发生,而集聚式转入仅包括化学纤维、成品制造、服装等加工环节。
孟浩王仲智李建豹周艳肖智
关键词:纺织业加工产业链泛长三角长江经济带
2009-2014年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被引量:63
2017年
阐明茶叶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中国茶产业转移战略决策意义重大。运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2009-2014年中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名优茶产量、茶叶产值及名优茶产值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动轨迹,探讨重心轨迹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茶叶生产地域差异明显,已形成西南茶区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江南茶区以浙江、湖北两省,华南茶区以福建省,江北茶区以河南省为主导的地域分工格局;福建、云南、浙江三省是中国茶产业大省。2中国茶叶生产重心整体呈西移趋势。尽管不同指标的重心移动路径有一定的差异,但东茶西移已成定局。3在重心转移路径图上,某属性(如茶叶产值)重心移动距离的大小能直观地反映该属性在移向地区增长幅度的大小。4政府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及政策的强力支持是中国茶园扩张的重要驱动力;茶区产品结构的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的提高、标准化生产及茶区机械化的普及是茶叶产量与名优茶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茶叶产值及名优茶产值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及品牌化经营。
肖智黄贤金孟浩赵阳
关键词:茶叶生产
共有产权和贴息贷款:“夹心层”住房保障模式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共有产权与贴息贷款是保障"夹心层"住房的重要保障模式。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对二者的表现形式、要素对应、产权关系和优势特点等进行比较,并以淮安市为例,通过情景模拟分析二者在保障"夹心层"群体住房方面的差异,且利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居民对这两种模式的偏好,结果表明:共有产权更多让利于民,但部分产权受限;贴息贷款享有完全产权,而且政策灵活性和便捷度更高;影响保障偏好的主要因素是年龄、户籍、家庭人口以及购房能力,年龄大、人口多和购房能力差的家庭更偏向于选择共有产权模式,外来务工人员则倾向于贴息贷款模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完善住房供应理论、实现"房住不炒"的政策建议。
孟浩沈晓艳居祥
关键词:共有产权贴息贷款住房保障房地产调控
基于百度指数的淮海经济区城市层级与联系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百度指数,研究淮海经济区城市信息网络联系及层级结构,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初探.结果表明:区域内各城市的信息联系有所增强,城市网络层级的区分度略有提高,但缺乏具有凝聚力的高级别中心城市;区域内城市信息联系结构较均衡,且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主干城市网络密集度显著增加,但跨省界的城市间联系较弱;城市网络时空变化受行政区边界壁垒、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大事件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孟浩王仲智张骏菲顾雯娟傅臻
不同所有制整车企业空间扩张的对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被引量:8
2019年
以华东地区的整车集团为例,对比分析不同所有制整车企业空间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国有企业下属企业数量始终较多,并由制造环节向上下游环节全面扩张;合资企业受政策限制,少量的下属企业集中在制造环节;民营企业在2001年以后快速崛起,以汽车制造环节的扩张为主,在非制造环节有加强的趋势。②在区位选择上,国有企业主要在本地和省内扩张;合资企业主要在本地和省外扩张;民营企业长期在本地、省内和省外均衡扩张。③整车企业的空间扩张主要受到内部集聚经济的影响。产业政策对企业空间扩张的限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相较于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空间扩张受各类成本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提出政策与建议。
林柄全谷人旭孟浩王俊松
关键词:不同所有制企业区位选择集聚经济
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研究
2014年
本研究首先明确湿地公园的概念,梳理提炼出生态分区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恢复理论、深生态学理论等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现状及问题,结果表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理论研究滞后,生态规划不足;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降低;水体污染严重,环境破坏;法律体系不完善,生态保护责任难落实。针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董晨玲孟浩李想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保护
产业集群转移的研究述评
2014年
随着产业链的垂直分解与网络化、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集群企业的扎堆和组团式转移为特征的集群式转移成为产业转移演化的新趋势。本研究首先明确产业集群转移的内涵,然后梳理提炼出产业转移理论、公司扩张机制理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与演化理论等理论。通过相关著作、文献的总结出产业集群转移的内涵、动因、模式与路径,以期号准这一新的趋势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转移研究的跨学科和超越集群的趋势。
孟浩王仲智刘金建
关键词:产业集群转移动因
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及优化发展构想被引量:24
2019年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孟浩黄贤金黄贤金林柄全
关键词:经济联系社会网络分析
泛长三角地区纺织业的集聚与转移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探究泛长三角地区纺织业的集聚与转移,发现该地区纺织业空间格局具有不均衡特征,主要分布在“两核五片区”,其中两核指甬杭越核心、澄港虞核心,五片区包括长三角片区、沿湖沿湾片区、苏北片区、皖江片区、浙中片区.通过EG 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发现纺织业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产业集聚”和“梯度转移”两阶段,由集聚到转移的时间拐点为2007 年;纺织业的集聚重心轨迹在苏锡常地区范围内移动,1999~2006 年重心移往东南方向,2006 年后重心折向西北.同时,苏北片区和皖江片区是长三角片区、沿湖沿湾片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王仲智孟浩华瑾马彦珺杨晶晶
关键词:泛长三角纺织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