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娇娇

作品数:6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失眠
  • 2篇单穴
  • 2篇电刺激
  • 2篇皮电
  • 2篇腧穴
  • 2篇癫痫
  • 2篇癫痫大鼠
  • 2篇颞叶
  • 2篇颞叶癫痫
  • 2篇颞叶癫痫大鼠
  • 2篇细胞
  • 2篇经皮电刺激
  • 1篇递质
  • 1篇电针
  • 1篇选穴
  • 1篇选穴规律
  • 1篇穴区
  • 1篇穴位
  • 1篇炎细胞
  • 1篇炎细胞因子

机构

  • 6篇长春中医药大...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山东省中医药...
  • 1篇山东省精神卫...

作者

  • 6篇杨娇娇
  • 5篇杨永升
  • 4篇乔丽娜
  • 4篇谭连红
  • 4篇高巧玲
  • 2篇张永臣
  • 2篇杨海龙
  • 1篇朱江
  • 1篇朱兵
  • 1篇刘俊岭
  • 1篇周胜红
  • 1篇陈忠
  • 1篇王朝辉
  • 1篇荣培晶

传媒

  • 4篇针刺研究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耳穴区经皮电刺激对颞叶癫痫大鼠癫痫发作频率及海马区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通过观察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区对颞叶癫痫大鼠自发癫痫发作频率及海马区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耳穴刺激对颞叶癫痫的缓解效应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复制慢性自发性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对治疗组大鼠耳迷走神经支配的"心""肺""皮质下"耳穴区进行经皮电刺激干预,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6周。用长时程视频监测动物的癫痫发作情况,治疗后采用免疫荧光与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方法观察癫痫大鼠海马区IL-1β、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颞叶癫痫大鼠有反复自发的癫痫发作,模型组大鼠的自发癫痫发作频率随时间延长有增加的趋势,治疗组大鼠的自发癫痫发作频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CA 3区IL-1β、TNF-α免疫活性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海马内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海马CA 1、CA 3区IL-1β与TNF-α蛋白的免疫活性降低,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海马内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P<0.01)。结论:耳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区经皮刺激干预能显著降低颞叶癫痫大鼠反复自发的癫痫频率,此效应可能与下调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TNF-α蛋白的免疫反应及mRNA表达水平有关,即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癫痫效应可能与其海马内的抗炎作用有关。
杨海龙乔丽娜谭连红杨娇娇陈忠张永臣杨永升
关键词:颞叶癫痫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选穴配穴研究概况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选穴配穴分析优选腧穴配伍规律。方法系统收集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现代文献期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h和医学文集,对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选穴规律和配伍特点。结果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应用广泛效果突出,且在选穴配伍方面有律可循,主要以百会、神门和三阴交为主。结论近年来因针灸在治疗原发性失眠方面以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逐渐为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文章就腧穴的应用、配伍及效应加以综述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出思路与依据。
高巧玲杨娇娇王朝辉杨永升
关键词:针灸失眠配穴
电针不同穴位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背根节内卫星胶质细胞活动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背根神经节(DRG)内卫星胶质细胞(SGCs)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或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沿大鼠颈正中线做一纵行切口并反复分离刺激,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连续3d。检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免疫荧光、Real-time PCR、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脊髓颈(C)2-C 6DRGs内SGCs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onnexin 43(Cx 43)免疫荧光强度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Cx 43蛋白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较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热痛阈均较模型组和足三里-阳陵泉组显著延长(P<0.05)。DRGs内GFAP免疫荧光强度及mRNA表达水平与IL-1β、TNF-α、IL-6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Cx 43免疫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在模型组均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后GFAP免疫荧光强度及mRNA表达水平与IL-1β、TNF-α、IL-6mRNA表达水平和Cx 43免疫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扶突组IL-1β、TNF-α与合谷-内关组IL-6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除IL-1β、TNF-αmRNA外,多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 2-C 6DRGs内SGCs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弱SGCs间信息交流密切相关。
乔丽娜谭连红杨娇娇高巧玲朱江荣培晶朱兵杨永升刘俊岭
关键词:切口痛针刺镇痛促炎细胞因子
耳穴经皮电刺激对颞叶癫痫大鼠癫痫发作频率与海马区胶质细胞活性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对颞叶癫痫大鼠自发癫痫发作频率、海马区胶质细胞活性及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抗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耳穴刺激对颞叶癫痫的缓解效应及其可能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多次小剂量重复注射制备慢性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对治疗组耳甲腔内耳穴"心""肺""皮质下"进行经皮电刺激干预,每日1次,每次20min,治疗6周。用长时程视频系统监测大鼠的癫痫发作情况,治疗后用免疫荧光与Real-time PCR方法观察癫痫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 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IL-6、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癫痫自发频率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治疗组大鼠的自发癫痫频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CA 3区Iba 1、GFAP、IL-6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海马CA 1、CA 3区Iba 1、GFAP、IL-6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IL-10阳性细胞数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耳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经皮电刺激干预能显著降低慢性颞叶癫痫大鼠的癫痫发作频率,此效应可能与下调海马区胶质细胞活性,下调海马内促炎细胞因子IL-6,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乔丽娜杨海龙谭连红杨娇娇高巧玲周胜红张永臣杨永升
关键词:颞叶癫痫胶质细胞炎性因子
电针单穴与配伍腧穴对失眠大鼠的调节效应及脑脊液相关神经递质机制
目的:  1.研究电针单穴与配伍腧穴在治疗失眠症状的选穴规律;2.采用脑电监测用以评估失眠大鼠模型复制是否成功;3.探讨电针干预对失眠大鼠脑脊液中睡眠相关神经递质调节机制,研究电针单穴与配伍腧穴治疗失眠的疗效,为动物实验...
杨娇娇
关键词:选穴规律脑脊液神经递质
文献传递
电针单穴与腧穴配伍对失眠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β、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等睡眠-觉醒相关因子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8年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单穴与腧穴配伍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致失眠大鼠血清内源性睡眠-觉醒调节相关因子白介素-1β(IL-1β)、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前列腺素D2(PGD2)、褪黑激素(MLT)和皮质酮(CORT)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单穴与腧穴配伍对失眠的调节效应差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神门组、百会组、三阴交组、神门-百会-三阴交组(配伍组),每组9只。采用连续2d腹腔注射PCPA悬浊液(300 mg/kg)建立失眠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电针"百会"或双侧"神门""三阴交""神门+百会+三阴交"穴,每次30min,1次/d,连续4d。治疗后比较各组大鼠睡眠潜伏期(SL)和睡眠时间(ST);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BDNF、MLT、PGD2和CORT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SL明显延长(P<0.01),ST显著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神门组、百会组与配伍组的SL均显著缩短(P<0.05,P<0.01),各单穴组与配伍组ST明显延长(P<0.05,P<0.01);与各单穴组相比,配伍组大鼠的SL明显缩短、ST显著延长(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1β、BDNF、PGD2和MLT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CORT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单穴组和配伍组血清IL-1β、BDNF、PGD2和MLT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配伍组IL-1β、BDNF、PGD2的含量显著高于百会组和三阴交组(P<0.05),MLT的浓度显著高于所有单穴组(P<0.05),CORT的浓度明显低于神门组和三阴交组(P<0.05)。结论:电针单穴"神门""百会"或"三阴交"和腧穴配伍均可改善大鼠的睡眠状况,此效应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β等促睡眠因子和下调促觉醒因子CORT的含量有关,并且腧穴配伍应用的调节作用总体上要优于单穴。
乔丽娜高巧玲谭连红史亦南姜研舒杨娇娇杨永升
关键词:失眠电针腧穴配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