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洪军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回声定位
  • 3篇回声定位声波
  • 2篇多样性
  • 2篇蝙蝠
  • 1篇大足鼠
  • 1篇大足鼠耳蝠
  • 1篇调频
  • 1篇性别
  • 1篇翼型
  • 1篇生态适应
  • 1篇食性
  • 1篇食性分析
  • 1篇鼠耳蝠
  • 1篇夏季
  • 1篇成体

机构

  • 6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林洪军
  • 4篇冯江
  • 2篇施利民
  • 2篇刘颖
  • 2篇尹皓
  • 2篇齐彤辉
  • 2篇张稳
  • 2篇张亢亢
  • 1篇王磊
  • 1篇唐倩倩
  • 1篇郭春艳
  • 1篇张琳

传媒

  • 3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兽类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卫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及夏季食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2005~2009年,野外采集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的回声定位声波、翼型数据及粪便样本,分析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和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大卫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主频为(60.4±10.0)kHz(Mean±SD),带宽为(54.7±8.5)kHz,能率环为7.4%±3.5%;翼展比为6.2±0.8,翼载为(5.3±0.9)N/m2,翼尖指数为2.2±0.8;夏季食物主要以鞘翅目(57.7%,体积百分比)和双翅目(36.0%)昆虫为主。根据其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及食性结果,推测大卫鼠耳蝠主要在相对复杂的森林生境中捕食。
尹皓林洪军齐彤辉张稳冯江施利民
关键词:食性回声定位声波翼型
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及其生态适应被引量:1
2014年
蝙蝠通过调节回声定位声波特征来满足自身的感官需求,表现出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及其对生态环境与需求的适应。声波频率、强度、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等特征与蝙蝠所处的生态位密切相关,声波可塑性在蝙蝠进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和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回声定位声波可塑性的研究,从回声定位声波的方向性、目标距离、环境复杂度和应对干扰4个方面总结了蝙蝠如何通过改变回声定位声波特征来满足自身在导航和捕捉猎物过程中的感官需求与生态适应,并阐述了回声定位声波可塑性的研究现状,为开展蝙蝠声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参考。
林洪军王磊冯江
关键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生态适应
调频型蝙蝠交流声波特征及地理变化
动物交流声波特征及行为可塑性的研究能够表明动物的发声动机,为深入理解动物情感的表达提供行为学证据。蝙蝠类群多栖息于黑暗的山洞环境,在不同的行为背景下能够发出结构复杂多样的交流声波来维持正常的社群交流活动,是研究动物声学交...
林洪军
文献传递
白腹管鼻蝠成体交流声波多样性被引量:4
2014年
小蝙蝠亚目即通常所说的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群居程度最高的类群之一,主要依靠声学信号在黑暗环境中进行交流并维持社群结构,很多蝙蝠种类的交流声波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但是目前关于特定种类蝙蝠交流声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我们通过录制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成体的声波,深入研究其交流声波声谱特征,根据交流声波在声谱图上的形状对声波类型进行初步划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FA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交流声波在声谱结构上具有较高多样性,分为16种不同的音节类型,其中包括13种简单音节和3种组合音节,大多数音节都具有多谐波结构。简单音节可分为9种调频音节、2种准恒频音节和2种噪音,组合音节由简单音节无间隔地组合而成。第一谐波最大频率、第一谐波带宽、持续时间为与调频音节类型相关的主要参数。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蝙蝠发声行为的行为学意义和声波交流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寒嫣张亢亢张琳郭春艳唐倩倩林洪军刘颖冯江
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2012年
在自建的野外实验室内,录制雌雄成体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不同行为状态(飞行、爬行、手持)回声定位声波,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不同状态及不同性别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长的宽频带调频(FM)声波,有1~3个谐波,但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一谐波。不同行为状态下,高颅鼠耳蝠声脉冲持续时间、声脉冲间隔和能率环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谐波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主频率、带宽差异不显著;第一谐波终止频率、带宽、声脉冲持续时间和能率环的性别差异显著(P<0.05),具有性别二态性。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体现了其在捕食策略和捕食生境方面的生态适应。
林洪军尹皓齐彤辉张稳施利民冯江
关键词:回声定位声波性别
大足鼠耳蝠交流声波非线性现象被引量:1
2015年
非线性发声现象在动物的发声中普遍存在,因其具有进化上的意义而广受关注。非线性现象一般在动物激进状态下发出,可能具有一定的功能,然而国内外对蝙蝠非线性现象的研究集中于描述性的报道,缺乏进化功能上的探究。大足鼠耳蝠(Myotis pilosus)激进叫声包含2种音节类型,拱形调频音节(AFM)和噪音-短下调调频音节(NB-s DFM),能够组成3种叫声组合,只包含AFM的叫声组合(A)、只包含NB-s DFM的叫声组合(B)、既包含AFM又包含NB-s DFM的叫声组合(C),分别对应着没有非线性现象、具有非线性现象及一种过渡类型。通过回放3种叫声组合,记录7种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反应(抬头、前臂移动、耳动、发出回声定位脉冲、震颤、张嘴、爬行)次数,其中,前臂移动和发出回声定位脉冲两种行为反应的结果显示,大足鼠耳蝠对上述3种叫声组合的反应程度有显著差异,即具有非线性现象的叫声组合(B)能够提高同种蝙蝠的反应程度。实验结果表明,蝙蝠发声中的非线性现象能够增强叫声的不可预测性,说明非线性现象在蝙蝠发声中可能具有功能上的适应性。
张亢亢林洪军刘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