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鑫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改性
  • 1篇增韧
  • 1篇增韧改性
  • 1篇树脂
  • 1篇双马来酰亚胺
  • 1篇坯料
  • 1篇酰亚胺
  • 1篇流变性
  • 1篇流变性能
  • 1篇马来酰亚胺
  • 1篇镁合金
  • 1篇模量
  • 1篇纳米
  • 1篇耐热
  • 1篇耐热性
  • 1篇均匀性
  • 1篇环氧
  • 1篇环氧树脂
  • 1篇共聚
  • 1篇共聚改性

机构

  • 3篇哈尔滨理工大...
  • 2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东京大学

作者

  • 3篇王鑫
  • 2篇刘立柱
  • 2篇王德志
  • 2篇曲春艳
  • 2篇杨海冬
  • 1篇吉泽升
  • 1篇李洪峰
  • 1篇许红雨
  • 1篇丁佳伟
  • 1篇杉山澄雄

传媒

  • 1篇工程塑料应用
  • 1篇特种铸造及有...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纳米核壳橡胶的合成及其对EP的增韧改性被引量:4
2016年
以丁苯橡胶(SBR)为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合成了3种不同核壳比的纳米核壳橡胶(CSP)粒子,并研究了核壳比对粒子尺寸形态及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CSP的接枝率随核壳比降低而增大,而粒子尺寸几乎没有变化,即制备的纳米CSP粒子尺寸依赖于所选取的SBR胶乳粒子尺寸。从而确定了核壳比为70/30的CSP–1为环氧树脂(EP)的增韧剂。根据EP/CSP–1共混体系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确定采用三辊研磨式分散方法制备该共混体系。以EP/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共混体系为对比,探讨了不同含量的CSP–1对EP黏度、韧性、模量及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SP–1的质量分数低于10%时,体系黏度增加范围小于10 Pa·s,对于体系的加工和固化性能无明显影响。当增韧剂质量分数为5%时,EP/CSP–1体系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和临界应变能释放率分别比EP/CTBN体系提高了20.45%和42.95%,而弯曲弹性模量下降率仅为EP/CTBN体系下降率的一半,与CTBN的加入导致EP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下降的现象相比,加入CSP–1的EP Tg几乎不变。以上表明CSP–1作为EP的增韧剂在韧性、模量和耐热性上比CTBN更有优势。
王鑫王德志刘立柱曲春艳杨海冬
关键词:环氧树脂增韧改性模量耐热性
AZ91D镁合金屑制备半固态坯料的均匀性及组织演变被引量:5
2017年
以AZ91D镁合金屑料为原料,采用热压制工艺和半固态等温处理制备半固态坯料,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定量金相分析研究了半固态组织均匀性及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在热压制工艺参数下,压坯密度为1.76g/cm3,相对密度可达98%,晶粒得到显著的细化,组织均匀分布。经半固态等温处理后,组织中平均颗粒尺寸为98.6μm,平均颗粒形状因子为1.6,半固态组织分布均匀。半固态组织演变分为3个阶段:Mg17Al12相的溶解,高溶质区域的熔化,固相颗粒的球化和长大。
丁佳伟许红雨王鑫兰文仲吉泽升杉山澄雄
关键词:半固态组织均匀性
双马来酰亚胺共聚改性及性能被引量:8
2017年
采用侧甲基双马来酰亚胺(T-BMI)对4,4’-二苯甲烷型双马来酰亚胺(BDM)进行共聚改性制备一种高韧性基体树脂。研究结果表明:T-BMI-BDM改性共聚体系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当T-BMI与BDM的摩尔比为1∶1时,冲击强度和断裂韧性GIC分别达到17.2kJ/m^2和316J/m^2,比改性前分别提高了66.3%和39.8%;共聚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达到101.0 MPa和165.0 MPa,比改性前分别提高了12.2%和2.5%;DMA和TG分析结果表明,T-BMI-BDM改性共聚体系的热性能没有明显下降,玻璃化转变温度和5%热失重温度分别达到了267.2℃和403.7℃;通过改性共混体系DSC曲线分析确定其固化工艺条件为160℃×2h+180℃×2h+200℃×2h+230℃×4h,通过改性共混体系黏度-温度和黏度-时间曲线分析确定其流变性能适用于复合材料RTM成型工艺,适宜的注射温度为125~140℃。
王德志王鑫刘立柱曲春艳杨海冬李洪峰
关键词:双马来酰亚胺共聚体系改性流变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