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谌平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特异
  • 3篇特异性
  • 3篇基因
  • 3篇非病毒载体
  • 3篇病毒载体
  • 2篇特异性启动子
  • 2篇突变
  • 2篇突变基因
  • 2篇启动子
  • 2篇器官
  • 2篇慢性
  • 2篇慢性HBV感...
  • 2篇基因表达
  • 2篇UPA
  • 1篇性细胞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细胞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病毒
  • 1篇治疗慢性乙肝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作者

  • 6篇谌平
  • 3篇陈志英
  • 2篇张炳照
  • 2篇赵静
  • 1篇陈远群
  • 1篇徐文娟

传媒

  • 2篇集成技术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环DNA表达抗EpCAM/抗CD3双特异BiTE分子的抗卵巢癌细胞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抗EpCAM/抗CD3 BsAb分子蛋白对体外卵巢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非病毒载体微环DNA表达抗EpCAM/抗CD3 BsAb分子蛋白。观察不同浓度(1×10^-3、1×10^-4、1×10^-5、1×10^-6、1×10^-7、1×10^-8μg/mL)抗EpCAM/抗CD3 BsAb分子蛋白加至卵巢癌细胞及T细胞中,经6 h和12 h培育后,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活细胞与死亡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加抗体后卵巢癌细胞与T细胞明显聚集成块,周围见大量死亡细胞。相同时间下,随着浓度的增加,T细胞介导的卵巢癌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并不会一直增强。当浓度达到1×10^-4μg/mL时,培育6 h和12 h时的杀伤均达到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的微环DNA表达系统所表达的抗EpCAM/抗CD3 BsAb对体外卵巢癌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未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抗卵巢癌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陈远群谌平陈国创韦枝红
关键词:EPCAM
时空调控型uPA基因表达非病毒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时空调控型uPA基因表达非病毒载体,所述时空调控型uPA基因表达非病毒载体包括时空调控uPA基因表达盒,所述时空调控uPA基因表达盒包括:肝特异性启动子、uPA突变基因和不稳定结构域,所述uPA突变基因为...
谌平陈国创赵静张炳照
文献传递
时空调控型uPA基因表达非病毒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时空调控型uPA基因表达非病毒载体,所述时空调控型uPA基因表达非病毒载体包括时空调控uPA基因表达盒,所述时空调控uPA基因表达盒包括:肝特异性启动子、uPA突变基因和不稳定结构域,所述uPA突变基因为...
谌平陈国创赵静张炳照
文献传递
合成免疫策略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综述被引量:1
2015年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诱发肝硬化与肝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基于对HBV感染持续不愈主要是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的认识,提出用"合成免疫"策略重建抗HBV免疫功能,消除感染以预防致命病变的发生。用优化的基因治疗载体微环DNA,在体内表达一套工程抗体,模拟急性HBV感染康复时机体的免疫反应,由单克隆抗体中和病毒,双靶向抗体将非特异的T淋巴细胞转化为抗HBV的T淋巴细胞,杀死HBV感染的肝细胞,两者协同达到根治慢性HBV感染的目的。微环DNA安全、经济,可建立一个安全、高效、可负担的抗HBV免疫体系,有效消除HBV的危害。
谌平何成宜陈志英
关键词:乙肝病毒慢性HBV感染过继免疫
HBV特异性双靶向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含该双靶向抗体表达盒的微环DNA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异性双靶向抗体及其方法和应用。所述双靶向特异性抗体具有特异性与人类CD3结合的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和特异性与HBV抗原结合的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能特异地识别并结合HBV抗原阳性细胞,同时也能结合T细胞受体...
陈志英谌平何成宜徐文娟
文献传递
非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发展与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构建基因载体并建立安全高效的基因载体体内投递系统是基因治疗的关键。基因载体分病毒与非病毒载体。病毒载体转染高效,已应用于临床,但仍面临安全性低的问题。非病毒载体制备简单、安全性高、潜力大;然而,转染效率低的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优化非病毒载体投递系统,提高转染效率,已经出现可应用于临床的基因投递产品。文章旨在回顾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谌平何成宜陈志英
关键词: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