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费阳

作品数:1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愈合
  • 1篇皮肤
  • 1篇皮肤创面
  • 1篇皮肤创面愈合
  • 1篇去分化
  • 1篇分化
  • 1篇干细胞
  • 1篇表皮干细胞
  • 1篇创面
  • 1篇创面愈合

机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篇付小兵
  • 1篇张翠萍
  • 1篇费阳

传媒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不同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观察表皮干细胞(ESCs)及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DESCs)对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异同.方法 由新鲜人包皮标本以贴壁法分离ESCs,随机分为3组,第1组作为原代ESCs:第2组传代培养至第6代时可见细胞成熟呈表皮细胞(ECs)形态,由原来的大克隆生长的小圆细胞形态变为较为肥大的不规则型细胞,无法形成克隆样增殖;其细胞表型也由β1整合素、CK19强阳性、CK10阴性变为β1整合素、CK19阴性,而CK10强阳性,予以10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培养48 h进行去分化诱导,48 h后ECs周边开始出现小圆细胞并呈克隆样生长,β1整合素、CK19、CK10等细胞表型也趋于与ESCs一致,即DESCs;第3组传代培养至第6代获得ECs.3组细胞皆以D-Hanks液重悬调其终质量浓度为2×106个/ml.将12只裸鼠每只背部左右各制备1个直径6 mm创面,共24个创面.将全部创面随机等分为4组,每组6个,分别以ESCs、DESCs、Ecs及生理盐水(NS)各0.2 ml进行创面注射.于术后0、3、7 d测量创面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术后7 d行创面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 ESCs组与DESCs组在术后3 d时创面面积分别为(11.758±2.544)、(11.515±1.351)mm2,7 d时创面面积分别为(1.795±1.063)、(2.043±1.138)mm2,修复速度要明显快于ECs组与NS组[3 d时创面面积分别为(17.857±1.722)、(16.192±2.256)mm2,7 d时创面面积分别为(5.367±1.219)、(5.070±1.357)mm2,P<0.01];而ESCs与DESCs组之间创面修复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s组与N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提示ESCs组与DESCs组的创面愈合质量优于ECs组与NS组,可见有皮肤附属腺的再生且纤维瘢痕组织较少.结论 ESCs与DESCs皆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相互之间无明显差异.
费阳张翠萍付小兵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去分化创面愈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