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金尉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震沉积学
  • 1篇地震切片
  • 1篇地震属性
  • 1篇盆地
  • 1篇珠江口盆地
  • 1篇礼乐盆地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北部陆缘
  • 1篇共轭
  • 1篇被动大陆边缘
  • 1篇沉积学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作者

  • 2篇吴时国
  • 2篇高金尉
  • 1篇范建柯
  • 1篇彭学超
  • 1篇王大伟
  • 1篇董冬冬
  • 1篇田洁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水道体系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南海北部陆缘发育潜在油气储层,也是当前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然而深水区由于缺少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就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基于大面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通过剖面地震相分析、三维地震数据体切片、层间属性计算分析、三维可视化等地震解释技术,在白云凹陷晚新生代地层中识别出两套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分别为早中新世晚期发育早期水道体系和自中中新世发育至今的后期水道体系。早期水道体系为单条主干水道为主要沉积区域的沉积体系,识别出水道底部充填、堤岸以及侧壁滑塌等沉积微相;根据地震相变化,发现水道演化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水道下切侵蚀较强,具有"V"形谷底,第二期下切相对较弱,具有"U"形谷底。后期水道体系为一系列彼此平行并置,并近于垂直横切陆坡的水道体系,演化至现今海底;可以识别出底部滞留、侧壁滑塌以及侧壁加积等沉积类型;后期水道体系共发育4个期次,发育时间分别为13.8~12.5、12.5~10.5、10.5~5.5和5.5~0Ma。白云凹陷晚新生代水道体系表现出对沉积物较好分异和筛选,具有重要的油气资源效应:早期水道体系与上覆正常半深水泥质沉积组成良好储盖组合;后期水道体系发育至今,对于形成高富集度的砂岩型水合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马本俊吴时国米立军王大伟田洁高金尉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地震切片地震属性
南海共轭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构造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南海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与典型洋陆转换带相比有其特殊性,南海共轭被动陆缘的构造运动、火山活动以及海底地形的差异表明南、北洋陆转换带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本文利用多条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研究南海共轭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构造特征差异性,探讨南海被动陆缘的类型和伸展模式。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前缘铲状断块为界与洋壳区分,发育有裂陷期断陷、火山带(埋藏海山带)和不十分发育的向海倾的掀斜断块带;另一类则以海山为界,发育裂陷期断陷、宽缓的低凸起和火山或海山。深反射地震特征显示出了下地壳高速层的存在。南部以裂陷期断陷和明显的向海倾的掀斜断块为特征,以前缘铲式断层为界与洋壳区分。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由陆向海从高异常值过渡为低异常值再到高异常值,预示着地壳由陆壳→过渡壳→洋壳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共轭被动陆缘更可能属于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洋陆转换带的构造差异主要受岩石圈差异伸展变形控制。
高金尉吴时国彭学超董冬冬范建柯贾连凯周金扬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