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兴科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系建设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3篇株高
  • 2篇冬小麦
  • 2篇性状
  • 2篇镇压
  • 2篇旺长
  • 2篇灌溉
  • 2篇QTL
  • 2篇QTL定位
  • 2篇QTL定位分...
  • 2篇不同灌溉
  • 1篇行距
  • 1篇行距配置
  • 1篇育性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性状
  • 1篇施肥
  • 1篇施肥方式
  • 1篇水肥
  • 1篇水肥一体化

机构

  • 7篇济宁市农业科...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7篇赵凯
  • 7篇黄玲
  • 7篇王霖
  • 7篇邵敏敏
  • 7篇徐兴科
  • 6篇孙雷明
  • 5篇王继峰
  • 5篇闫璐
  • 1篇孙雷鸣
  • 1篇陈贵菊
  • 1篇任艳云
  • 1篇王世充

传媒

  • 3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水分环境下小麦株高性状QTL定位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发掘控制小麦抗旱节水相关性状的基因位点,为抗旱节水品种选育提供指导,本研究利用洛旱2号/潍麦8号的F8∶9群体的302份材料,在6个不同水分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对小麦抗旱相关株高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环境中共检测到17个控制株高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2B、3A、3B、4A、5A、5D、6B、7A和7B染色体上,加性效应值为1.9196-5.3828 cm,可解释3.3160%-26.9489%的表型变异。在充分灌溉条件下的E1、E2和E3三个环境中共有14个QTL位点,25次被检测到;在干旱胁迫环境下的E4、E5和E6三个环境中共有5个QTL位点,7次被检测到。在所有检测到的17个QTL位点中,有12个位点只在灌溉环境下被检测到,有3个位点只在干旱胁迫环境下被检测到,只有2个位点在灌溉和干旱胁迫环境下同时被检测到。表明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在QTL水平上表明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互作。定位在7A染色体上位于Xbarc049和Xgwm273之间的q Ph-WL-7A.3,在三个水分胁迫环境下稳定表达,能增加株高2.4815-3.6972 cm,加性效应贡献率在8.6426%-10.0711%,是一个与水分高效利用密切相关的QTL,可用于小麦抗旱基因改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任艳云王世充邵敏敏孙雷明黄玲赵凯徐兴科王继峰冯维营王霖
关键词:小麦株高QTL
不同灌溉模式下小麦穗粒数QTL定位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挖掘在多水分环境中能够稳定表达的小麦穗粒数QTL,以洛旱2号和潍麦8号及其衍生的302个F_(8:9)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分别在3个干旱和3个正常灌溉模式下,对穗粒数QTL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检测到24个加性QTLs,位于16个位点,分布于2B、3A、3B、3D、4A、4B、5A、5B、6B和7B共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70%~20.43%的表型变异。在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三个环境(E1、E2和E3)中,共有14个QTLs,11个位点被检测到;在限制水分的三个环境(E4、E5和E6)中共有10个QTLs,6个位点被检测到。在所有检测到的16个位点中,有9个位点只在灌溉环境下被检测到,有5个位点只在旱作环境下被检测到,有2个位点在灌溉和旱作环境下同时被检测到。位于3A染色体上标记Xbarc012和Xgpw2266之间的Qknps-WL-3A,同时在E1、E4、E5和E6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中三个环境可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且在所有的旱作环境中能够稳定表达,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位点,用于辅助选育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
王霖孙雷明黄玲邵敏敏赵凯闫璐徐兴科王继峰冯维营
关键词:小麦穗粒数QTL节水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山农29为试验材料,分析5种不同的灌溉施肥模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处理下,群体茎数、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次之,但比较节水。因此,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是该试验条件下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最优处理。[结论]该试验为筛选一种有效的小麦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邵敏敏赵凯徐兴科冯维营王继峰黄玲孙雷鸣闫璐王霖
关键词:灌溉施肥冬小麦水肥一体化
机械镇压对旺长麦田小麦株高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为探讨机械镇压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济麦22旺长麦田进行了机械镇压处理,研究镇压对株高及其相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身期对旺长麦苗镇压可以较对照(未镇压)降低株高4.76 cm,降幅5.61%。镇压对基部3个节间长影响较大,对穗长和穗下第一、第二节间长度影响较小;与未镇压相比,基部3个节间干重降低,降幅与相应节间缩短幅度相当,其直径和壁厚较对照减少;基部第一节间抗折力提高13.51%,第二、第三节间和对照相当。机械镇压处理单产达10 234.5 kg/hm^2,较对照增加5.78%;穗数增加13.65万/hm^2,穗粒数增加0.79粒,千粒重增加0.34 g,分别较对照增加2.00%、2.25%和0.8%。
陈贵菊徐兴科邵敏敏黄玲赵凯孙雷明冯维营王继峰王霖
关键词:小麦镇压株高节间长度
鲁西南地区高产高效型强筋小麦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2019年
从产量、品质、抗病性和田间综合表现等方面,对泰科麦33等9个强筋小麦品种进行对比,筛选出适宜鲁西南地区种植的抗逆稳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3个,分别是济麦23、泰科麦33和济麦229,为鲁西南区域强筋小麦的种植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邵敏敏徐兴科冯维营黄玲赵凯王继峰孙雷明王霖闫璐
关键词:强筋小麦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0 cm时,5 cm苗带宽度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行距25 cm时,配置苗带宽度9 cm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行距30 cm时,苗带宽度11 cm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山农28采用行距25 cm配置苗带9 cm种植,可实现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调,获得最高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苗带宽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邵敏敏黄玲徐兴科赵凯孙雷明王霖闫璐吕鹏鞠正春高瑞杰
关键词:冬小麦行距配置
旺长麦田返青期机械镇压对小麦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探讨机械镇压对控制旺长、增强抗倒伏能力和小麦增产的机理,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在小麦返青期采用自走式镇压机对济麦22旺长麦田进行镇压处理,以不镇压处理为对照,研究了机械镇压对小麦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镇压后,起身期单株鲜重、干重、次生根条数和分蘖数分别降低11.54%、17.45%、7.48%和12.41%;拔节期叶片长度、宽度分别降低1.36%和5.76%,单株分蘖数、次生根条数、鲜重、干重分别降低19.36%、10.37%、21.92%和19.91%;挑旗期旗叶及其以下三叶叶片宽度均减小,旗叶和倒二叶叶片长度增加,但倒三叶和倒四叶长度减小,最终,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倒四叶叶面积分别增加8.99%、14.04%、-3.94%和-8.35%,鲜重分别增加5.03%、6.21%、1.33%和-47.21%,干重分别增加3.17%、1.65%、3.26%、-50.00%。镇压对小麦生长总体表现为先抑后促,抑制低位叶片生长,而对旗叶和倒二叶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镇压后,小麦株高降低4.76 cm,降幅为5.61%,主要是镇压缩短了基部3节的节间长度,基部第一、第二、第三节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4.95%、10.42%和14.34%,而对穗下第一和第二节的节间长度影响较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增加2.00%、2.25%和0.80%;产量为11 883.90 kg/hm^2,增产率5.05%。旺长麦田返青期机械镇压可以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增强丰产稳产性,是一项非常必要的防倒增产增效措施。
黄玲赵凯徐兴科闫璐孙雷明邵敏敏王霖
关键词:小麦旺长镇压株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