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凯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篇断路
  • 3篇断路器
  • 3篇开断
  • 2篇体动力学
  • 2篇流体动力学
  • 2篇开断特性
  • 2篇高压气体
  • 2篇SF_6断路...
  • 2篇磁流体
  • 2篇磁流体动力学
  • 1篇电弧
  • 1篇电击穿
  • 1篇运动特性
  • 1篇烧蚀
  • 1篇自能
  • 1篇线性化
  • 1篇落雷
  • 1篇解耦
  • 1篇解耦控制
  • 1篇开断过程

机构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西安高压电器...
  • 1篇西安西电电气...

作者

  • 5篇朱凯
  • 4篇李兴文
  • 3篇贾申利
  • 3篇郭泽
  • 1篇姜旭
  • 1篇赵虎
  • 1篇汪倩
  • 1篇高琳
  • 1篇徐宗海
  • 1篇李黎川
  • 1篇张宇
  • 1篇马平

传媒

  • 3篇中国电机工程...
  • 2篇高电压技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短路电流对自能膨胀式高压SF_6断路器电弧开断过程中阀运动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单向阀的运动特性对自能膨胀式高压SF6断路器的仿真计算结果准确度具有直接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耦合了阀片运动的自能膨胀式高压SF6断路器磁流体动力学模型,对2种典型开断条件下(短路电流有效值为36k A和40 k A,燃弧时间15.3 ms)的燃弧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电流下灭弧室内的温度分布、气压分布、喷口烧蚀质量以及单向阀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40 k A条件下灭弧室内的整体温度和气压高于36 k A条件下;40 k A条件下的单向阀比36 k A条件下的单向阀提前0.8 ms动作,喷口烧蚀质量增加了0.35 g。
郭泽马平朱凯李兴文贾申利
关键词:断路器磁流体动力学烧蚀
多次落雷条件下机构回弹对高压SF_6断路器开断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研究多次落雷导致断路器开断后断口处于分闸位置时发生热态二次击穿的原因,结合电弧磁流体动力学模型和SF_6-PTFE的临界击穿场强的计算数据,从弧后断口临界击穿电压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机构回弹对自能膨胀式断路器弧后电击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临界击穿电压在触头最大回弹位置附近下降至最低值448.6kV,小于二次落雷时断口间的电压507.5 kV,从而确定机构回弹是造成断路器开断后、雷击作用下发生二次击穿的主要原因。
汪倩朱凯郭泽李兴文
关键词:回弹磁流体动力学电击穿落雷
SF_6-CF_4混合气体电弧开断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建立的可拆式高压气体断路器,研究了SF_6-CF_4气体的电弧开断特性。采用数字延时脉冲发生器控制断路器操作机构和晶闸管等的动作时序,利用屏蔽网包裹信号线以降低电磁干扰,借助毕托管和管内阻尼颗粒实现压力传感器的绝缘和隔热并抑制管内压力波的振荡。利用硅压阻式传感器和零区测量设备分别测量了电弧开断过程中喷口喉部气压及零区电压电流的变化。分析了短路电流和气体配比等对灭弧室中喷口喉部气压变化和电弧零区行为等的影响。将Mayr电弧模型应用于弧后行为的预测,通过改变恢复电压上升率(rate of rise of recovery voltage,RRRV)和零前电流斜率(di/dt)来分析SF_6-CF_4电弧的零区特性。结果表明,在SF_6中添加CF_4后,测量点气压增量及临界恢复电压上升率趋于下降。计算得到SF_6和50%SF_6-50%CF_4的临界弧后电流分别为0.74A和0.96A。50%SF_6-50%CF_4中临界恢复电压上升率为SF_6的77%,临界恢复电压上升率和测量点气压增量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李兴文朱凯郭泽张宇贾申利姜旭
高压气体断路器弧后电流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弧后介质热恢复特性对断路器开断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该文旨在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因素对高压气体断路器弧后电流特性的影响。首先以126 kV SF6断路器为原型设计了实验样机,之后在不同触头分开时电流相位θ(20°、50°、80°),预期短路电流值I(12、18 kA)及腔体充气压力P(0.5、0.6及0.7 MPa)下进行了一系列开断实验,利用高分辨率的零区设备采集零区电弧电流。结果表明:间隙电弧重燃概率随θ增加而增大,当I=18 kA且P=0.5 MPa时,θ为20°时间隙未发生击穿,而θ分别为50°和80°时弧隙击穿且弧后电流的上升速率分别为1.03和2.08 A/μs;弧后电流及其上升速率随I的增大而增加,当θ=80°且P=0.6 MPa,I为12、18 kA时所对应的弧后电流上升速率分别为1和2.05 A/μs;当θ=80°且I=12 kA时,弧后剩余电流随着P的增大趋向于减小。气体的热开断能力与临界弧后电流存在对应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将弧后电流的临界值作为弧后热击穿的判据。
朱凯李兴文赵虎姜旭贾申利
关键词:SF6
锥形磁悬浮轴承的建模与解耦控制被引量:11
2013年
磁悬浮轴承的标准结构包括两个径向轴承和一个轴向轴承,也可以将两个径向轴承做成锥形使其能够提供轴向悬浮力,从而省去轴向轴承,减小磁悬浮轴承的轴向尺寸,并使系统结构简化。但仅仅依靠两个锥形径向轴承使转子悬浮,在磁轴承的轴向和径向间会存在很强的耦合,使系统的建模和控制都变得更复杂。对一台自行设计的锥形磁悬浮轴承提出一种解耦控制。首先采用磁路法建模,得到原始的非线性模型。然后对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近似,并通过引入输入与输出的线性变换使系统解耦,推导出5个单输入单输出的解耦控制模型,分别对应于转子的5个运动自由度。最后,针对这5个被控对象分别设计控制器,并对解耦控制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锥形磁悬浮轴承可以通过对其输入和输出进行简单的代数变换实现有效的解耦。
高琳徐宗海朱凯李黎川
关键词:线性化解耦控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