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楠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音乐
  • 2篇传承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效应
  • 1篇音乐教学
  • 1篇音乐形态
  • 1篇文化
  • 1篇乡村
  • 1篇联觉
  • 1篇民歌
  • 1篇民族
  • 1篇跨界
  • 1篇跨界民族
  • 1篇乐教
  • 1篇活态
  • 1篇活态传承
  • 1篇教学
  • 1篇广西民歌
  • 1篇非物质文化
  • 1篇非物质文化遗...

机构

  • 5篇广西艺术学院

作者

  • 5篇李亚楠
  • 1篇平锋

传媒

  • 1篇戏剧之家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艺术探索
  • 1篇西部学刊
  • 1篇中国少数民族...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联觉”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奥尔夫曾说:“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在生活中,“联觉”这种奇妙的心理效应无处不在,当我们欣赏一幅画、品尝一道美味或是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时,它都有可能不期而至,从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李亚楠
关键词:音乐教学联觉心理效应奥尔夫
中越天琴音乐形态的共性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中越两国的天琴音乐都善于使用伴奏不断重复主音来保持调性的稳定;都具有"主音不主,相互流动,终止不终,动势无穷"的特征。曲式结构方面,两国的天琴音乐多为变奏曲式;两国天歌的人声和天琴伴奏声部的节奏、节拍和速度都各不相同,歌唱随意,伴奏规整。
李亚楠
关键词:音乐形态
中越跨界天琴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2021年
广西龙州、凭祥、宁明等地壮族(布傣)与越南北部岱族和侬族原是连成一片的同源族群——古代骆越先民,“天琴”作为中越布傣族群共通的文化纽带,构成了跨国界传承共享的文化场域。近年来国内有关中越跨界天琴音乐文化研究,主要包括:中越天琴音乐本体比较研究,即对中越天琴音乐调式、曲式结构、音律等方面的研究;天琴文化传播变迁及文化空间构成的研究,即从天琴功能入手探究其对族群文化传播影响,以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天琴文化传播变迁,特别是从新媒体视域的角度研究天琴音乐文化;对天琴文化产业发展以及跨国共享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对象内容不断拓展、较多关注族群文化、音乐本体研究成果不多、互联网视角下的天琴音乐文化研究不足等特点,但仍能给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跨界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研究及发展以启迪。
李亚楠王世文
关键词:跨界民族
新时期以来广西民歌传承人现状及发展研究综述
本文在分析民歌传承人的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民歌传承人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并研究了广西民歌文化的生存现状和趋势以及传承人的保护与现状,认为民歌传承人的培养需要竭力建构歌师传承保护机制,秉承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原...
李亚楠
关键词:保护管理
文献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天琴艺术为例被引量:15
2021年
在遗产化运动深入开展的今天,作为依生于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性知识,天琴艺术成为了一种表征地方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琴艺术因受其传统生境的消解、各方保护意识的淡薄、市场竞争力弱、保护与传承主体多元等因素影响,其传承面临着严重危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天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与空间。将天琴艺术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反过来,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为依托,可促进天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李亚楠平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