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长育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大豆
  • 4篇结瘤
  • 3篇性状
  • 3篇相关性状
  • 3篇基因
  • 3篇根瘤
  • 3篇根瘤菌
  • 2篇基因挖掘
  • 2篇共生结瘤
  • 2篇候选基因
  • 2篇QTL定位
  • 2篇META分析
  • 1篇导入系
  • 1篇东北大豆
  • 1篇豆种
  • 1篇信息整合
  • 1篇疫霉
  • 1篇疫霉菌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机构

  • 8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业...
  • 2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作者

  • 8篇陈庆山
  • 8篇辛大伟
  • 8篇李长育
  • 7篇王锦辉
  • 6篇张艳娇
  • 5篇刘春燕
  • 3篇蒋洪蔚
  • 3篇刘洋
  • 2篇尹振功
  • 2篇付营
  • 2篇刘丽敏
  • 2篇李淑萍
  • 1篇武小霞
  • 1篇金喜军
  • 1篇王囡囡
  • 1篇谷月
  • 1篇陈琳
  • 1篇王雅楠
  • 1篇马超
  • 1篇尹燕斌

传媒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第十届全国大...
  • 1篇生物技术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抗性鉴定以及抗病相关QTL定位被引量:1
2018年
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引起的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是影响大豆稳产、高产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然而关于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抗性相关QTL标记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利用细菌性斑疹病致病菌在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室内接种的发病表型结果,定位得到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相关的QTL,为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的抗病育种提供指导。致病菌‘Xagneau001’(分离于佳木斯地区大面积发病的大豆叶片)接种到‘Charleston9’(♀)ב东农594’(♂)杂交衍生高世代重组自交系。并基于该RIL群体构建的SNP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winQTLcart2.5遗传模型定位相关的QTL,并对每一个标记中基因的功能进行注释,揭示候选基因在大豆防御病原菌入侵的过程中参与的信号通路。针对定位到的3个大豆抗细菌斑疹病相关的QTL。对每个QTL位点上下1 Mb区间基因注释,分析注释结果筛选得到7个可能与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相关的基因,并对候选基因的结构域和同源基因做了更进一步的注释分析。研究结果对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抗病基因的挖掘以及抗病品种筛选的分子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魏玮张艳娇李长育王锦辉孙宇峰康青林郭庆东尹振功常汇琳蒋洪蔚刘春燕王囡囡辛大伟武小霞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抗病
根瘤菌HH103 Ⅲ型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突变方法改进
2015年
突变基因的编码序列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三亲杂交是利用细菌结合的特性使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通过外源DNA与基因组目标序列发生同源重组,进而实现突变目标基因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同源臂的长度和混合菌比例,明确其对三亲杂交效率的影响。以根瘤菌HH103的芋型效应因子编码基因nop B、nop C、nop L为例,对混合菌(根瘤菌,帮助菌株,供体菌株)的比例和同源臂的长度设置了不同的梯度组合,探讨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突变的高效方法。结果显示,左右同源臂的长度为521 bp、861 bp时和三种菌混合的比例为2:1:1的因素组合,是突变目标基因最高效的组合方法。本研究所改进方法可为根瘤菌及其它革兰氏阴性菌的基因高效突变研究提供参考。
付营辛大伟刘洋王锦辉李长育刘丽敏于仁敬尹燕斌谷月邱海阳王雅楠刘春燕陈庆山
大豆结瘤相关性状的Meta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被引量:3
2018年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生物固氮是大豆生长所需氮元素的重要来源。结瘤数目与重量等是研究共生结瘤的主要性状,对共生结瘤相关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根瘤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比较分散,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共图谱并整合前人结果,将其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故对大豆结瘤相关性状的47个QTL进行Meta分析,得到2个"通用QTL",并将得到的"通用QTL"进行大豆基因组注释,在置信区间内找到8个可能与调节大豆结瘤相关的基因。通过转录表达分析发现,有6个大豆基因受根瘤菌诱导表达,其中有4个基因表达变化幅度较大,并且在绥农14与野生豆ZYD00006中表达均有差异;另2个基因未检测到信号。进一步的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分别含有糖基水解酶、酪氨酸蛋白激酶、亮氨酸重复序列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和钙钠交换蛋白等结构域,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均与植物抗病、植物免疫反应有关,这为研究大豆与根瘤菌间的共生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李长育张艳娇王锦辉李淑萍常汇琳魏玮姜志浩陈庆山辛大伟
关键词:大豆结瘤META分析候选基因
寒地大豆根瘤菌与不同大豆种质资源的结瘤能力鉴定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独特的共生固氮体系,其固氮量占生物固氮固氮量的比重很大,其中占到了农业用氮量的45%。在本研究中分别以回交导入系(供体亲本野生大豆ZYD00006与轮回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所...
辛大伟邹佳男刘洋于仁静王锦辉李长育王宏光陈庆山
关键词:根瘤菌
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QTL定位信息整合及候选基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前基于大豆共生结瘤QTL定位的结果少、置信区间大,难以应用于实践中,因此整合前人研究结果、缩短置信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搜集国内外已报道的48个QTL定位结果,利用Meta分析得到2个分别控制结瘤数目、结瘤大小和结瘤干鲜重的Meta-QTL。在区间内选择候选基因,利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验证候选基因在接种根瘤菌后的表达模式,明确候选基因与共生结瘤的关系。对Meta-QTL区间内的6个候选基因进行qRT-PCR检测及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基因有可能为大豆共生结瘤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对QTL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确定和功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张艳娇李长育王锦辉常慧琳魏玮马超姜志浩蒋洪蔚刘春燕尹振功高山金喜军辛大伟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结瘤
GmHIR1基因的功能预测及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获取Gm HIR1相关生物信息学信息,分析与其他植物HIR的进化亲缘关系,进行启动子原件和结构的预测,分析其潜在调控功能,并研究该基因在疫霉菌侵染大豆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GmHIR1进行分析和功能预测,将大豆疫霉菌侵染抗病品种绥农10号和感病品种合丰25,分7个时间点进行取样,对GmHIR1的表达情况进行qRT-PCR分析。[结果]Gm HIR1启动子含有11个作用元件,该基因编码蛋白含有stomatins和prohibitin两个结构域,表达分析表明Gm HIR1在接种疫霉菌36 h之前,在抗病品种绥农10号中表达明显增加,而在感病品种合丰25中变化不明显,36 h之后,在两个品种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结论]Gm HIR1与多种生理反应相关,并且确认Gm HIR1与抗病大豆防御疫霉菌相关。
刘洋辛大伟付营李长育张艳娇于仁敬刘丽敏陈琳刘春燕蒋洪蔚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疫霉菌
根瘤菌HH103 Ⅲ型效应因子NopB和NopL对共生结瘤的影响
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的需求很高。大豆同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进而进行固氮反应。而Ⅲ型效应因子由根瘤菌的Ⅲ型泌出系统分泌,是影响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关键信号分子。Ⅲ型泌出系统或Ⅲ型效应因子突变后,根瘤菌在宿主植物上...
张艳娇李长育魏玮王锦辉刘春燕辛大伟陈庆山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
文献传递
大豆结瘤相关性状的Meta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氮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主要是由化学肥料提供。在无化学肥料供应的条件下,大豆可利用共生固氮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氮元素。然而,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不仅抑制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间的共生固氮作用,而且给生态环境带...
李长育张艳娇王锦辉李淑萍常汇琳魏玮陈庆山辛大伟
关键词:大豆结瘤META分析候选基因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