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兴芝

作品数:1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气象
  • 4篇冰雹
  • 3篇暴雨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中尺度
  • 2篇水汽
  • 2篇冰雹天气
  • 2篇春季
  • 1篇源地
  • 1篇云图
  • 1篇灾害
  • 1篇灾害事件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中尺度辐合
  • 1篇日数
  • 1篇入梅
  • 1篇三体散射
  • 1篇散射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机构

  • 1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湖北省气象局

作者

  • 14篇汤兴芝
  • 7篇鞠英芹
  • 3篇俞小鼎
  • 3篇黄治勇
  • 3篇徐丽娅
  • 2篇王文玉
  • 2篇熊秋芬
  • 1篇王秀明
  • 1篇肖会中
  • 1篇马旭玲
  • 1篇黄华丽
  • 1篇张荣

传媒

  • 2篇暴雨灾害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进展
  • 1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襄阳职业技术...
  • 1篇发明与创新(...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5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象职工工作能力指数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芬兰职业卫生研究所(FIOH)建立的工作能力指数(WAI)调查表中文版对全国气象职业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气象工作能力指数平均得分为37.41分,在能力分度中归为"好"类,但仍有6.9%的员工归为"差"类。工作能力主要与自身慢性病数量、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学位、业余爱好、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等因素有关系。进一步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工作能力指数(Y)与慢性病数量(X1)、年龄(X2)、每周锻炼次数(X3)、业余爱好(X4)的回归方程为Y=40.339-8.01 X1-3.62 X2+2.922 X3+2.637 X4,R2=0.156。
汤兴芝肖会中黄华丽
关键词:气象部门影响因素
湖北省三次春季暴雨过程水汽来源与输送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先分析了2017年4月8—9日、2005年4月8—9日和2019年4月8—9日湖北三次暴雨过程(分别简称“2017年”“2005年”“2019年”暴雨过程,下同)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再利用HYSPLIT模式和NCEP 6 h一次的1°×1°再分析场模拟了三次暴雨过程中最强降水中心气块的后向轨迹,讨论了不同高度轨迹中的气块在移动过程中水汽的变化。得到如下结论:1)三次暴雨过程发生均在500 hPa槽东移的背景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冷锋等辐合系统,并伴有高空辐散,上升运动强、水汽充沛。2)三次暴雨过程的共同特征是水汽均主要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气块,特别是3000 m以下的气块水汽含量大,是暴雨过程水汽的主要贡献者;但气块的源地、移动路径和气块获得水汽的途径不同。三次暴雨过程中终点到达5000,7000和9000 m的气块均源自孟加拉国及其以西地区,向东或东北方向移向强降水中心,但水汽含量小;终点到达500、1500、3000 m的气块源地相对分散,即终点到达500 m的气块分别来自中南半岛北部、东海和暴雨区南侧的近地层,水汽含量最大;终点到达1500 m的气块,分别源自暴雨区的北侧、孟加拉湾东部和暴雨区南侧的近地层;水汽含量较大;终点到达3000 m的气块,分别源自黄海、西亚地区,仍有一定的水汽含量。“2017年”“2005年”暴雨过程中的气块主要从近海面获得水汽,其次是从陆地上获得水汽,而“2019年”暴雨过程中的气块主要是获得陆地蒸发的水汽。表明了暴雨过程中水汽来源和输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通过对三次暴雨过程的分析得到的预报启示是:在西风带高低空系统有利的配置下,除了关注副热带夏季风从南海输送水汽外,还要重视暴雨区本地及其周边地区近地层高温高湿环境中水汽的贡献。
熊秋芬姜晓飞鞠英芹汤兴芝
关键词:暴雨水汽春季
华东一次极端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2005年6月14日到15日凌晨,受东北冷涡影响,华东出现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最大冰雹直径达15~18 cm,并伴有雷暴大风和龙卷。本文利用2005年6月14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15日08:00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这次过程中江苏沭阳、江苏泗阳、安徽固镇三地极端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结果如下:(1)极端冰雹过程是由不同超级单体造成,由于环境CAPE、深层垂直风切变和低层相对风暴螺旋度都很强,导致三个超级单体都具有强中气旋,而强中气旋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向上的扰动气压梯度力,使得超级单体上升气流大大增强并强烈发展。(2)三地超级单体雹暴回波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70 dBZ,60 dBZ以上强回波持续时间超过3 h,60 dBZ最大高度超过11 km。比较而言,沭阳超级单体持续时间最长,泗阳超级单体回波强度最大,固镇超级单体雹暴60 dBZ以上的反射率因子垂直扩展高度最高。从上述雹暴例子初步得到线索:当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68 dBZ、60 dBZ回波扩展高度在10 km以上预示有极端冰雹出现。(3)有界弱回波区(BWER)或弱回波区(WER)以及位于其上的回波悬垂是超级单体雹暴的典型结构。泗阳雹暴显示有WER和宽广的回波悬垂,沭阳和固镇雹暴则显示出BWER和宽广的回波悬垂,固镇雹暴中气旋切变值的持续上升伴随着雹暴的强盛发展。(4)三个超级单体雹暴的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异常高,分别为88 kg·m^(-2)、102 kg·m^(-2)、89 kg·m^(-2),远超过6月大冰雹的VIL阈值65 kg·m^(-2)。固镇雹暴显示出强烈的风暴顶辐散特征,辐散速度差值最高达80 m·s^(-1)。(5)固镇雹暴出现近1 h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沭阳、固镇雹暴出现旁瓣回波,都表明雹暴中存在大冰雹。
汤兴芝俞小鼎姚瑶王金兰
关键词:三体散射
亚洲夏季风对江淮梅雨入梅早晚的影响
2023年
入梅时间早晚直接影响梅雨期雨量的多寡,其准确预测对农业、交通和旅游业等气象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气象局2017年发布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梅日期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1981—2020年江淮梅雨入梅早晚的气候特征,分析亚洲夏季风对入梅日早晚的影响。结果表明:(1)江淮梅雨入梅日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平均入梅日为6月21日,标准差为11 d,最早和最晚入梅日相差39 d。(2)入梅日与南亚夏季风SASM(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呈显著负相关,与东亚夏季风EASM(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呈正相关。强SASM年,南亚高压偏东,中高纬度高空急流偏南,江淮地区为水汽辐合区,有利于江淮区入梅偏早;强EASM年,西太副高偏北偏强,南风气流旺盛,水汽在华南和东北地区辐合,在江淮地区辐散,不利于梅雨的发生。(3)由于亚洲夏季风具有协同爆发的特点,强SASM-弱EASM协同年,平均入梅日较常年平均偏早4 d,与之相反的协同年入梅日偏晚11.6 d。强SASM-弱EASM年,江淮地区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右侧,伊朗高压位置偏东,高空受小槽东移影响,低层南亚夏季风发展旺盛,水汽在江淮地区辐合,有利于入梅偏早。弱SASM-强EASM年,中高纬度高空急流轴偏北,江淮地区受脊前偏北气流控制,低层亚洲夏季风辐合区偏东,江淮地区仅为过路水汽通道,不利于江淮区入梅。故亚洲夏季风的强弱与协同发展对江淮梅雨入梅早晚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陈笑笑黄治勇姚瑶汤兴芝鞠英芹顾永刚李留毅
关键词:江淮梅雨
鄂西南冬末一次罕见的强冰雹过程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一次罕见的鄂西南冬季强冰雹(直径1~3 cm)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冰雹产生在上干冷、下暖湿,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背景下,地面中尺度辐合和“喇叭口”的有利地形,给冷锋前暖区对流性天气提供了触发机制;地面冷锋南下伴随的垂直风切变增强有利于已经生成的对流风暴的维持和加强。强冰雹分别由孤立的超级单体和超级单体复合体(多单体结构中含有占支配地位的超级单体)产生。比较而言,孤立的超级单体发展更为高大,持续时间更长。风暴具有中气旋、高悬的强回波、低层入流、弱回波区与回波悬垂、中层径向辐合、风暴顶强辐散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及其密度分别较长时间维持在35 kg·m^(-2)和4 g·m^(-3)以上的冬季高值;新一代天气雷达冰雹探测算法输出的冰雹指数产品预测到高概率的强冰雹。此次过程出现在冬末,虽然对流出现之后呈现出典型的风暴结构,可以提前10~30 min做出强冰雹的临近预警,但对于对流出现之前的提前数小时的强冰雹短时潜势预报而言,常用做判断强降雹潜势的探空特征(包括对流有效位能、0~6 km垂直风切变以及融化层高度)关键参数值非常不典型,会误导预报员忽视冰雹潜势的判断,预报员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进行强对流天气潜势分析时,需要格外慎重和深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预报结果。
汤兴芝俞小鼎熊秋芬王秀明王文玉
关键词:中尺度辐合垂直风切变
暴雨预报培训设计的关键环节与对策被引量:1
2020年
对预报员暴雨预报培训强调建立预报思路的训练,重点是建立预报思路,识别和确认暴雨的影响系统(尤其是直接影响的天气系统),判断未来暴雨可能发生时间,地点和降雨量。2010年中国气象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气象培训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根据现代气象业务改革发展需要,着眼于提高一线业务人员岗位适应能力,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和转岗培训。
胡贵华汤兴芝李留毅鞠英芹
关键词:暴雨预报气象业务岗位适应能力转岗培训
一次极端冰雹天气的环境场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2023年
利用地面、高空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14~15日发生在山东、江苏和安徽的一次极端冰雹过程。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底部的前倾槽结构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与维持,低层西南气流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露点锋是其主要触发机制。(2)0~6 km强垂直风切变、平均对流有效位能超过2000 J·kg^(−1)和湿球0℃平均高度3.8 km,这些有利条件为极端冰雹天气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场。(3)红外云图上,亮温(TBB)显示冷云盖的重心呈现“西重东轻”的偏心现象,降雹区在云团右侧TBB梯度大值区及其附近,不同地区极端冰雹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强度和尺寸差异显著。(4)水汽云图上,冷涡后部干空气前沿与湿空气相互作用触发新的对流,形成后向传播;暗区强度增强,MCS发展;暗区入侵到云团内部,MCS分裂;暗区强度减弱,MCS对流减弱。
汤兴芝黄治勇王金兰姚瑶
关键词:红外云图
混合式教学在气象业务培训中的应用与思考
2023年
气象部门远程培训平台和课件资源的持续建设,为混合式教学在气象业务培训中的应用提供了支撑条件。本文以混合式教学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技术培训项目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其基本做法,以及影响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汤兴芝陈石定徐丽娅鞠英芹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2019年春季湖北首场暴雨的水汽源地及输送路径分析
2022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和FY-2G云图,分析了2019年4月8~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开发的HYSPLIT模式和6 h一次的NCEP 1°╳ 1°再分析场模拟了湖北大暴雨中心144 h气块的后向轨迹,并对中低层的轨迹进行聚类分析,讨论了不同层次轨迹中的气块在移动过程中水汽的变化。
胡贵华汤兴芝鞠英芹
关键词:春季暴雨水汽源地
翻转课堂在高空气象探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1
2020年
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时代思维创新教学的产物,它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有机结合。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空气象探测教学中的应用,能将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外学习和师生交流互动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
鞠英芹汤兴芝
关键词:高空气象探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