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莉莉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鄱阳湖
  • 3篇湿地
  • 2篇生态系统
  • 2篇CO
  • 1篇信号
  • 1篇信号强度
  • 1篇悬浮物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日变化特征
  • 1篇水期
  • 1篇通量
  • 1篇浓度反演
  • 1篇总悬浮物
  • 1篇鄱阳湖湿地
  • 1篇涡度
  • 1篇涡度相关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分析
  • 1篇径流

机构

  • 5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5篇王莉莉
  • 3篇王野乔
  • 2篇卢成芳
  • 2篇高丹
  • 2篇杨涛
  • 1篇胡启武
  • 1篇方朝阳
  • 1篇刘影
  • 1篇黄琪
  • 1篇徐健

传媒

  • 2篇湿地科学
  • 1篇江西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鄱阳湖湿地CO_2通量观测信号扰动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在高动态水位影响下,鄱阳湖区的水面积范围、形态和分布发生着显著的年际变化。受水位变化的影响,鄱阳湖周边湿地植物种群与景观变化十分明显。周期性水位变化和植物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CO2的吸收与释放。鄱阳湖及其周边湿地作为特殊的吞吐性湖泊生态系统,对其地球化学过程基本规律的探索,是研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野外综合实验站。该站位于鄱阳湖主湖区南部,是赣江前缘三角洲与鄱阳湖之间的水陆过渡地带,是鄱阳湖湿地的典型代表。利用该实验站GHG-Biomet LI-COR涡度相关能量平衡系统2015年4-8月获取的CO2通量监测数据,分析通量观测信号的扰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7月9-15日CO2通量的信号强度最好,8月9-31日信号强度最差,信号强度日变化中,较好的时段为0:00-4:00(凌晨时段),较差的时间段主要是4:00-8:00(日出时段)与19:00-22:00(日落时段);②CO2通量的信号强度受到环境水热要素的综合影响,但与气温、降水量不直接相关,水热要素影响风速、露点温度和空气中水汽含量,扰动CO2通量信号强度的稳定性,在风速强、空气中水分含量高、光合有效辐射低的情况下,CO2通量的信号强度低,不利于涡度相关技术监测生态系统的CO2通量;③利用涡度相关技术监测高动态水位变化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密集的日常数据检查和仪器维护十分必要,确保监测数据质量。
王莉莉杨涛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CO2通量信号强度
1959-2014年赣江径流量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以赣江外洲站1959-2014年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采用一般统计方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分析赣江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赣江年径流变化趋势处于增加的状态,但趋势不显著;2)赣江年径流量存在着5-7 a、8-10 a、25-30 a等3类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其中,28 a左右的周期变化震荡最强;3)秋季径流量变化最大,冬季次于秋季,夏季次于冬季,春季变化最小;春夏径流量处于减少状态,而秋冬季径流量处于增加状态,趋势变化均不显著;4)20世纪60、70年代降水-径流相关系数较高,降水与径流线性相关性很高。20世纪80、90年代,相关性依次下降,而21世纪初降水与径流线性相关性有所提高。
王莉莉
关键词:径流变化小波分析
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日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未淹水期和淹水期对2015年4月—2016年10月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NEE)进行观测,分析其日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未淹水期,湿地NEE日变化呈现"U"型分布特征,日间最大CO_2吸收量为18.24μmol·m^(-2)·s^(-1),夜间最大CO_2释放量为24.92μmol·m^(-2)·s^(-1)。在淹水期,除较高洲滩及湖岸高地外,植被被水面覆盖,湿地NEE日变化无明显特征,日间最大CO_2吸收量为2.29μmol·m^(-2)·s^(-1),夜间最大CO_2释放量为12.66μmol·m^(-2)·s^(-1)。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未淹水期南矶湿地日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相关性最高,与气温、降水、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次之,夜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高。在淹水期,南矶湿地日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土壤含水量有关,夜间变化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气温有关。
王莉莉杨涛高晨高丹卢成芳王野乔
关键词:涡度相关鄱阳湖
基于GF-1与实测光谱数据鄱阳湖丰水期总悬浮物浓度反演被引量:15
2019年
总悬浮物浓度是水质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2015年8月,在鄱阳湖布设33个采样点,通过测量水面光谱和采集水样进行检测,获取水面遥感反射率、总悬浮物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等数据。结合实测水面遥感反射率数据与总悬浮物浓度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单波段、一阶微分和波段比值3种反演模型,并分别进行了精度验证。研究发现,3种反演模型的拟合度(R2)均大于0. 9,其中单波段模型最优,其R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及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percentage error,MRPE)分别为0. 980 5,3. 78 mg/L和16. 99%。将该单波段模型应用于2015年8月3日的高分一号(GF-1)卫星影像数据,同样得到了较高的反演精度,R2,RMSE和MRPE分别为0. 847 7,12. 23 mg/L和35. 22%。结果表明,鄱阳湖丰水期总悬浮物浓度值总体偏低,平均值为23. 26 mg/L,高值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北部通江河道及其以南的中部水域,其余水域分布较为均匀。利用2015年10月24日GF-1影像和准同步观测的21个采样点的总悬浮物浓度数据使用此模型做进一步验证,其反演精度接近于2015年8月影像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进一步推广应用到鄱阳湖不同时期总悬浮物浓度的反演。通过实测光谱的分析以及在遥感影像上的应用,可以为鄱阳湖总悬浮物浓度的反演以及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高晨徐健高丹王莉莉王野乔
关键词:反演方法鄱阳湖
鄱阳湖南矶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监测进展被引量:8
2017年
长期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鄱阳湖南矶湿地生态系统,开展该生态系统的野外监测和提升监测水平十分必要。201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鄱阳湖南矶湿地野外综合试验站建设了野外监测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一个大气通量观测系统、三个常规水质和气候监测浮体以及相应的动态监测网络系统。围绕该区典型湿地的气、土、水、生四方面的多项指标,开展了有序监测。每年共采集、分析和整理各类数据超过1 GB,大量的监测数据和信息为鄱阳湖南部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研究和区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了支撑服务。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1)南矶湿地作为碳汇,其CO2通量月变化受季节性淹水和气温变化双重影响,年内吸收与排放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2)在垂直分布方向上,在0~50 cm深度土层中,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所占比例急剧减小,0~15 cm深度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占0~5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50%以上,且其主要受土壤水分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南矶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鄱阳湖周边区域土壤;(3)鄱阳湖湿地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高于开阔水面,而且南矶湿地可能是鄱阳湖水体中有机碳的重要来源;(4)水位变化引起的湖泊底质变化是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人类活动对于碟形湖水位的控制会对底栖动物结构组成产生影响。野外综合试验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在制度建设、数据挖掘和开放合作三方面持续提升,以期为湿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黄琪方朝阳胡启武刘影卢成芳卢成芳戈瑞峰王莉莉王野乔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