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艳君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明史
  • 2篇《明史》
  • 1篇动因
  • 1篇仪式
  • 1篇中共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 1篇史书
  • 1篇史学
  • 1篇四库
  • 1篇四库本
  • 1篇农民
  • 1篇钦定
  • 1篇清人
  • 1篇唯物
  • 1篇唯物史观
  • 1篇李慈铭
  • 1篇历史书写
  • 1篇马克思主义史...
  • 1篇民兵
  • 1篇民兵组织

机构

  • 4篇南开大学
  • 1篇长治学院

作者

  • 4篇秦艳君
  • 1篇段建宏

传媒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史学理论与史...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钦定《明史》的初检视:清人的《明史》研究
2022年
乾隆四年(1739),清修《明史》刊刻印行,意味着清人《明史》研究的开始。四库馆臣对殿本《明史》本纪、列传的全面订正,是清官方修订《明史》的主要成果,它纠正了《明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加深了统治者的文化控制。清代学者对《明史》的评论,褒贬兼而有之。赵翼、钱大昕对《明史》编纂、体例、叙述等史法方面的赞扬,后逐渐成为学界公论。史家对《明史》的批评与考证,受政治思想、社会风潮等影响,从乾嘉时期到道咸以后渐次深入,部分揭露了为清朝统治者隐讳而歪曲和抹杀明代历史的现象。杨椿、赵翼、李慈铭等人史学修养的不同,使清代学者对《明史》的认识差异性更大,也更复杂。清人的《明史》研究,是清官方和私家对钦定《明史》的初步检视,是清人对本朝所修前代正史的评述与考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清理了《明史》中的部分问题,为估定《明史》及其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秦艳君
关键词:李慈铭
唯物史观与明代宦官历史书写:丁易《明代特务政治》初探
2021年
以往学界多强调《明代特务政治》写作的政治目的,认为其将"特务""特务政治"等时代性政治术语,带到历史研究当中,并且有意识地搜集定向材料,严重破坏了历史的科学性,造成了历史的失真。但是脱去政治意识形态的外衣,实际上它仍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明代特务政治》是丁易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就的一部明代宦官专题史。它以讽喻现实为目的,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社会、学术方面的信息。《明代特务政治》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利用独特的叙事语言与逻辑,开辟了明代宦官研究的新路径。它突破了明代士大夫建构的"宦官干政"书写模式,建立了明代宦官整体系统的分析框架。《明代特务政治》不仅对明代政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它的全面考察,对重新认识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秦艳君
关键词:明代宦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共太行区民兵组织与农民国家意识的形成
2015年
20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和乡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国家权力不断向乡村渗透。当时的农民大多处于乡土性为主、受现代性冲击的生存状态之下,对国家政权几乎是一无所知。此时中国共产党在广大的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民兵组织,并成功地运用民兵的军事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特点,首先使民众(主要是农民)获得切身利益,切实感到国家政权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中共通过民兵仪式的建构,使农民自下而上地感知到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中的作用,进而使农民融入到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革命话语的结构之中。
段建宏秦艳君
关键词:民兵组织仪式
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及其动因被引量:1
2021年
鉴于清人对钦定《明史》的过度赞扬与有意回避,在晚清民国社会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民国学人明确指出了《明史》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前提,产生了改造《明史》的想法。由于章太炎、陈守实、黄云眉、吴晗、孟森等对改造《明史》的相继推动,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个体观念逐渐形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研究趋向,进而他们提出了考证、补辑、整理、重编以及设计整体构想等改造方案。这一研究趋向的形成,并非只是基于《明史》评价这一前提,更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动因。这是对明末清初撰写明代史的承继,是乾嘉考据学者整理前代正史的继续;社会环境是促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新材料的出现亦为其形成提供了可能。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经历了从民族主义的感性认识,向学术层面理性认知的转变,是民国社会、政治、文化交织互动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特点。
秦艳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