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理
-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环境、适应与文化: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疫病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文章从生态人类学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视角审视了疫病传播的原因、适应性特征以及抗击疫情中人类种群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关系。通过考察认为,跨越非人类种群的生态交叠区域的产生、环境因素和特有的文化习惯可能是促使疫情爆发的重要推手。疫情的扩散具有年龄组和职业偏向,以及密集型聚落形态传播等特征;疫情发生之后,人类群体的适应体现在行为、生理、遗传与统计学三个适应层次;不同群体在抗击疫情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差异,人类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弥足珍贵,这亦是我们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 袁理
-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疫病致病微生物
- 堤垸的疫病防治:荆江流域S县的个案研究
- 2016年
- 荆江流域广袤的湿地经过近千年的围挽堤垸,在近代以来成为血吸虫病孳生的温床。在历次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宣告失败后,一种新的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防策略应运而生。这种策略以当地社会发展和居民生计方式的变迁为基础,日常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特别是政府鼓励推行的用机耕代替牛耕的方法,减少了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人们接触疫水的概率大大降低,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的防治成效。荆江流域的堤垸农业隐藏着基本的"福祸之辨",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将农业收益最大化而将弊端最小化。这种动态的生态适应模式藉由"一花一世界"的途径可以上升为区域性的普遍认识。
- 袁理
- 关键词:疫病血吸虫病防治
- 文化资本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困境与应对——以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为例被引量:5
- 2019年
- 全球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既面临着外来强势文化同化而消失的危险,也有着建立在本土经验上充分参与而发展的机遇。文化产业的提出作为对当下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回应,如何避免文化单向度的发展和自主地位的丧失,实现民族文化资本的转化,少数民族只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永续发展。
- 彭永庆袁理袁理
-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文化资本土家族织锦
- 荆江流域堤垸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以石首为中心的考察
- 2017年
- 本文通过梳理荆江流域堤垸的发展历程,探讨人口增长、堤垸农业与灾害之间的辩证关系。堤垸自然生态系统与地方文化所形成的耦合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状态,能够保证堤垸农业生产获得居民所期望的生态效益。但这种耦合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生态平衡被打破之后,洪涝灾害和疫病的发生会调适人口的增长与堤垸的开发,新的适应策略建立后,农业生态环境与文化的耦合体重新回复稳定。
- 袁理宋玉蓉
- 关键词:农业生态人类学
- 乡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的角色多重性研究——以X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被引量:2
- 2020年
- 基于对X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项目进村这一事件的调查,对村干部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的分析,认为在政治色彩浓厚的具体事件中村干部主要扮演政府代理人,村民当家人的角色较弱。村干部会站在理性的角度来平衡两个角色的矛盾与冲突,进而衍生出一套维持村庄与社会均势的法则。
- 张津袁理
-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村干部
- 荆江流域堤垸围垦的生态人类学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堤垸围垦是荆江流域农业生计的主要形态,堤垸因此成为该区域特有的聚落形态。堤垸自然生态系统与地方文化所形成的耦合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状态,能够保证堤垸农业生产获得居民所期望的经济效益。通过梳理堤垸的发展历程,探讨人口增长、堤垸农业与灾害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见这种耦合关系并非一劳永逸。在生态制衡被打破之后,洪涝灾害和疫病的发生会调适人口的增长与堤垸的开发,新的适应策略建立后,环境与文化的耦合体重新归复稳定。
- 袁理宋玉蓉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荆江流域稻田肥料使用变迁及其影响
- 2017年
- 荆江流域的粮食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在1990年代之前,该地区的稻田肥料以粪肥和绿肥为主;此后,化学肥料开始广泛应用于水稻栽培,并形成连锁反应,机器耕作逐步取代牛耕,化学肥料取代粪肥和绿肥,耕牛消失殆尽。肥料的使用所引起的社会变迁表明:农业社会中某一文化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一项农业习俗的变化,会引起整个农业生计方式和农村社会的变迁;新的适应完成之后,社会系统才会复归于平衡状态。
- 袁理
- 关键词:肥料农村社会
- 民国初年我国知识阶层对民族学人类学的认知与传播——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为中心
- 2021年
- 民国初年,我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知识阶层开始对民族学人类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包括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在内的新知识系统。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以进化论思想为中心,讨论了社会变迁和生物进化,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适、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沪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先后设立社会学系、人类学系和有关研究机构,开展调查和研究,创办民俗学刊物,对传播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做出了贡献。民初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传播,体现了知识阶层对它的认识与理解,这与“变法为强,救国保民”的呼声相符,是时代的需要。
- 常小科袁理
- 关键词:民国初年知识阶层民族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