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麒光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化石
  • 2篇更新世
  • 2篇发现及意义
  • 1篇地貌
  • 1篇地貌分析
  • 1篇中更新世
  • 1篇三趾马
  • 1篇生长轴
  • 1篇四川龙门山
  • 1篇偏转
  • 1篇青海共和盆地
  • 1篇中新世
  • 1篇钟乳石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中新世
  • 1篇西宁盆地
  • 1篇流域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韩建恩
  • 5篇邵兆刚
  • 5篇孟宪刚
  • 5篇王津
  • 5篇陈麒光
  • 4篇余佳
  • 3篇朱大岗
  • 3篇权凯
  • 1篇贺承广
  • 1篇张倩倩
  • 1篇王艳
  • 1篇胥彪

传媒

  • 2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海共和盆地猛犸象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2013年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韩建恩邵兆刚孟宪刚朱大岗余佳王津陈麒光权凯
关键词:青海共和盆地青藏高原晚更新世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羊卓雍错地区构造地貌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基于ASTER-G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统计技术,通过对数字地形高程、地表起伏度、地表坡度等地貌参数的统计和条带剖面及面积-高程积分等数字地貌分析,结合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和验证,对藏南羊卓雍错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研究区的盆地地貌格局演化分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地貌总体为一近东西向盆地,最高海拔7515 m,最低海拔2581 m,属于高海拔—极高海拔区域;流域内以平原和丘陵地貌为主,平均起伏度为314 m,平均坡度19°,地势起伏较小,发育有三级层状地貌;盆地边缘受断裂的控制,构造现象发育,线性影像特征明显。其东、西部分别受桑日—错那断陷带和亚东—露谷断陷带所围限,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特征。盆地南北两侧受绒布—哲古断裂和邛多江断裂控制较弱。受构造活动和地表水流综合作用的影响,盆地内部地貌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陈麒光邵兆刚韩建恩孟宪刚余佳王津
关键词:构造地貌
青海西宁盆地三趾马、副板齿犀化石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首次在青海西宁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三趾马、副板齿犀牙齿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埋藏情况进行了描述,三趾马化石经鉴定为东乡三趾马。结合区域和前人资料认为,本次发现化石的岩石地层应该属于咸水河组或以上层位,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分析前人孢粉资料认为化石形成时的古植被为森林-草原,古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干旱气候环境。这一发现为西宁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对西宁盆地中新世地层确立起到时序标尺的作用。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的环境演化、地层划分、时代厘定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韩建恩邵兆刚陈麒光孟宪刚朱大岗张倩倩权凯王津胥彪
关键词:西宁盆地晚中新世
西藏定结盆地中更新世介形类与环境气候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灰白色粘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m,该套地层中产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含10属26种,ESR测年数据显示地层沉积时间介于543.8~184.0 kaBP的中更新世时期.本文首次报道了该盆地中更新世时期(543.8~184.0 kaBP)的介形类,据介形类属种类型与丰度值变化,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化石组合;结合ESR测年结果,讨论了定结古湖近360 ka的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543.8 ~437.9 kaBP,湖区气候偏凉湿,降水较多,湖面较宽,水体较深,但水温不高,水质为微咸水;437.9~347.7 kaBP,湖区气候较上一时期变得寒冷,水体变小,湖水向咸化发展;347.7~264.2 kaBP,气候较上一时期变得更冷,湖泊水体扩大,湖水含盐度减少,向淡化方向发展;264.2~254.9 kaBP,湖区气候更加寒冷,水体温度变得更冷,湖泊水体先缩小后逐渐增大;254.9~239.0 kaBP,湖泊水体减少,湖区气候较前一阶段变暖;239.0~184.0 kaBP,湖水较上一时期有所扩大,淡化明显,湖泊周边环境依然比较寒冷.
韩建恩邵兆刚余佳朱大岗孟宪刚王津陈麒光王艳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更新世介形类环境变化
四川龙门山构造带活动的钟乳石记录被引量:3
2014年
在四川龙门山地区开展构造地质调查过程中,沿龙门山构造带发现了大量灰岩及钙质胶结的砾岩溶洞,这些溶洞形成与构造带的分布密切相关,有些则直接发育在断裂带中。与其它地区溶洞所不同,发现这些溶洞顶部发育的钟乳石普遍发生了偏转现象,即钟乳石目前的最下部生长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而中部和上部石笋轴线明显与铅直方向存在一定角度的偏折,野外调查表明,沿龙门山构造发育的溶洞石钟乳及石笋的生长受断裂活动控制发生的明显的偏折和摆动现象,为研究龙门山构造活动特征提供了难得的实际材料。钟乳石生长轴线的偏转及AMSHC测年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活动特征,已有的测年结果反映龙门山构造带于21.81ka(或22.85ka)、19.3ka(或20.71ka)处于构造活动期,显示了构造的幕次活动特征,测年结果记录到的幕次间隔期或周期为2.14~2.5ka。结合地震分析,钟乳石生长揭示出石钟乳生长轴线的偏折是龙门山构造带幕次活动期短期内发生持续构造活动的结果,并导致在幕次构造活动期的短时段内伴生大量的地震等构造活动。
邵兆刚孟宪刚韩建恩王津余佳贺承广权凯陈麒光
关键词:四川龙门山钟乳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