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秀梅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胰岛素样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原核表达
  • 1篇哲罗鱼
  • 1篇哲罗鲑
  • 1篇生物活性
  • 1篇体长
  • 1篇体重
  • 1篇组织表达分析
  • 1篇克隆
  • 1篇活性
  • 1篇活性分析
  • 1篇个体繁殖力
  • 1篇黑龙江流域
  • 1篇繁殖
  • 1篇繁殖力
  • 1篇肥满度

机构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吴秀梅
  • 2篇赵景壮
  • 2篇刘淼
  • 2篇徐黎明
  • 2篇卢彤岩
  • 2篇曹永生
  • 2篇尹家胜
  • 1篇白庆利
  • 1篇张永泉
  • 1篇徐伟
  • 1篇纪锋
  • 1篇王晓玉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杂志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年份

  • 3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哲罗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cDNA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Ⅱ,IGF-Ⅱ)在哲罗鲑Hucho taimen生长繁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根据Gen Bank收录的大西洋鲑IGF-Ⅱ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NCBI登录号:NM_001123647)设计用于哲罗鲑IGF-Ⅱ开放阅读框扩增的引物,以哲罗鲑肝脏总RNA反转录成的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克隆获得哲罗鲑IGF-Ⅱ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哲罗鲑IGF-Ⅱ基因的长度为645 bp,编码含有214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554,等电点为9.92;哲罗鲑IGF-Ⅱ前肽由信号肽、B、C、A、D、E肽6部分构成;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哲罗鲑IGF-Ⅱ与鲑科鱼类IGF-Ⅱ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聚为一支,其中与大西洋鲑的IGF-Ⅱ同源性最高(98.6%),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有着高度保守的进化特性;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龄哲罗鲑IGF-Ⅱ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心脏、鳃、脾、后肠、头肾、胃中的表达量次之,而在前肠和脑中的表达量最低。
吴秀梅徐黎明王晓玉纪锋赵景壮刘淼曹永生卢彤岩尹家胜
关键词:哲罗鲑
哲罗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的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I,IGF-II)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根据Gen Bank收录的鲑鳟鱼IGF-I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哲罗鱼(Hucho taimen)肝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哲罗鱼IGF-II基因开放阅读框。将目的基因IGF-II与原核表达载体p SUMO连接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p SUMO-IGF。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中进行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约在40 k D处含有清晰的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后获得较纯的目的蛋白,利用ELISA和MTT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免疫学活性及生物学活性分析。ELISA结果显示该目的蛋白能够与商品化的抗鲑鳟鱼IGF-II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且呈现抗原浓度依赖性,该结果说明本研究获得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IGF-II蛋白;MTT方法测定IGF-II蛋白对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epitheliaoma papulosum cyprini,EPC)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RTG-2)的增殖效果来鉴定IGF-II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所表达的哲罗鱼IGF-II蛋白能够有效的刺激EPC细胞和RTG-2细胞增殖。该结果表明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的哲罗鱼IGF-II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为哲罗鱼的生长模式和生长繁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吴秀梅徐黎明赵景壮刘淼曹永生卢彤岩尹家胜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哲罗鱼生物活性MTT
黑龙江流域绥芬河水系洛氏鱥个体繁殖力的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在黑龙江流域绥芬河水系采捕野生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 Dybowskii,人工培育至3龄,研究野生洛氏鱥的繁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统计分析表明:洛氏鱥群体的绝对繁殖力平均为每尾6738.50粒,变化幅度为1636.67~11623.33粒,主要分布在5000~9000粒之间;体重相对繁殖力平均为74.39粒/g,变化幅度为37.03~95.35粒/g,主要分布在50~90粒/g之间;体长相对繁殖力平均为360.08粒/cm,变化幅度为109.30~571.62粒/cm,主要分布在250~450粒/cm之间。个体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均随体长、体重、成熟系数和肥满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P<0.01),体重相对繁殖力与体重和肥满度无相关性(P>0.05),与体长呈显著性相关(P<0.05),但与成熟系数极显著相关(P<0.01)。
张永泉白庆利徐伟吴秀梅尹家胜
关键词:繁殖力体长体重肥满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