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

作品数:23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6篇建筑科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勘探
  • 3篇源岩
  • 3篇三轴试验
  • 3篇深度数据
  • 3篇探区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烃源岩热演化
  • 3篇热演化
  • 3篇勘探区
  • 3篇关系式
  • 2篇电站
  • 2篇动三轴
  • 2篇动三轴试验
  • 2篇信号
  • 2篇信号处理
  • 2篇信号处理技术
  • 2篇遥感
  • 2篇遥感图像
  • 2篇油气

机构

  • 2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西北勘测设计...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四川数字交通...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22篇李林
  • 4篇蔡国军
  • 3篇高霞
  • 3篇任光明
  • 3篇左银辉
  • 3篇邵大力
  • 2篇张勇刚
  • 2篇许强
  • 2篇杨小艳
  • 2篇周建斌
  • 2篇李欣
  • 2篇熊靖辉
  • 2篇马英杰
  • 2篇洪旭
  • 1篇胡植庆
  • 1篇王华军
  • 1篇陈强
  • 1篇段雪琴
  • 1篇欧鸥
  • 1篇徐树峰

传媒

  • 4篇中国测试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山西建筑
  • 1篇信息技术与信...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年份

  • 4篇2024
  • 9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千枚岩的剪切流变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蠕变性和时效特征是岩石的固有力学属性。岩石的流变特性是解释和分析一些地质构造现象、岩体变形破坏以及岩体长期稳定性预测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千枚岩沿片理面的剪切流变试验研究,建立千枚岩流变本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伯格斯体模型对该岩石力学参数进行了拟合分析,获取千枚岩沿片理面的长期强度及剪切蠕变本构方程,为该类岩体流变分析与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任光明徐树峰段雪琴贾欣媛李林
关键词:千枚岩剪切流变
一种核脉冲信号展开为冲激信号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脉冲信号展开为冲激信号的方法及系统,属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对核脉冲信号处理过程中要经过的每个具体电路进行分析,然后依据这些实际电路采用逆向推导思维建立逆系统,实现核脉冲信号生成步骤的逆推,从而将核...
洪旭李林杨小艳周建斌马英杰
一种定量评价大地热流对烃源岩热演化影响效应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量评价大地热流对烃源岩热演化影响效应的确定方法,包括:计算大地热流值为q<Sub>1</Sub>时烃源岩顶面温度T<Sub>1</Sub>;利用典型井的温度与深度数据建立两者的线性关系式,利用典型井的成熟...
左银辉颜康楠邵大力范国章过华王红平李林左国平张勇刚杨梅华兰镭李建峰高霞张佳珍曾健丞姚懿娱
不同固结条件下尾矿粉质黏土动力变形特性分析
2024年
利用GDS振动三轴试验系统,针对四川省某尾矿库的尾矿粉质黏土料,基于不同固结条件开展振动三轴试验,研究尾矿粉质黏土在分级循环荷载下的变形特性,基于不同固结条件对尾矿粉质黏土各动力变形特性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固结围压σ_(3)和固结比Kc不断变大时,尾矿粉质黏土的各动力变形参数呈现出明显不同变化趋势,阻尼比λ会持续变小,动弹性模量E_(d)与动剪切模量G_(d)不断增大;在动应变ε_(d)不断增大的过程中,阻尼比λ会相应升高,但动弹性模量E_(d)与动剪切模量G_(d)却显著下降,动弹性模量比E_(d)/E_(dmax)逐渐减小,表明动弹性模量逐渐衰减,且衰减过程呈三段式;固结压力σ_(3)和固结比Kc的增大可以减缓动弹性模量E_(d)的衰减。采用沈珠江动本构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获得相关模型参数。
蔡国军李林卫俊仁蒲洪孙文鹏杨森林
关键词:振动三轴试验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
利用InSAR形变反演滑坡滑面运动特征——以汶川县布瓦村滑坡为例被引量:3
2024年
当前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多采用接触式手段,费时费力、成本高昂,且仅能获取稀疏点位滑面运动状态。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基于位错理论建立滑坡表面形变与滑面运动间的关系模型,同时引入滑面运动平滑约束条件,最终以InSAR等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为约束,反演获得滑面运动特征。本文选择四川省汶川县布瓦村滑坡作为研究对象,以时序InSAR技术获取的滑坡坡面升降轨形变数据为约束,基于发展的理论方法反演获得布瓦村滑坡滑面几何与运动学参数,并结合野外勘查、Lidar观测以及模型残差较好地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其中反演升降轨模型残差仅3.1 mm·a^(-1)和3.4 mm·a^(-1)。反演结果显示,布瓦村滑坡滑面位于坡表以下平均~15.0 m深度处,滑面整体以沿坡向运动为主,最大运动量级达~80 mm·a^(-1),同时在坡体西侧中下部发现微量的垂直坡向运动。本文提出方法可方便、快速的获取空间连续的滑坡滑面运动特征,为滑坡灾害预警和失稳风险评估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科学参考。
李林杨莹辉许强黎浩良陈强胡植庆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位错理论
磷石膏动模量及阻尼比试验研究
2024年
近年来,磷石膏废渣的生产和堆积迅速增长,给库区安全以及环境带来不小的隐患。该文利用英国GDS公司的GDS-DYNTTS型微机控制振动三轴试验系统,对杨家箐磷石膏堆场库区不同取土深度下的磷石膏废渣进行动力特性试验,主要针对其在围压较大、偏压固结条件下的动弹性模量E_(d)、阻尼比λ进行较详细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密度相同条件下,动弹性模量随着固结比和围压的增加而变大,且在动应变ε_(d)增长初期曲线变化率不大,ε_(d)超过0.01%后动弹性模量会迅速减小,再逐渐趋于平缓;利用Kondner模型发现最大动弹性模量倒数和动应变的曲线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对动模量比(E_(d)/E_(d0))曲线进行归一化分析,可以得出动模量与动应变的变化趋势,并且根据Darendeli模型对磷石膏动模量比的衰变阶段进行划分;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阻尼比与动弹性模量比λ-Ed/Ed0分布进行拟合,得到归一性较好的经验模型曲线。
蔡国军卫俊仁杨森林蒲洪李林
关键词:动三轴试验磷石膏偏压固结动模量阻尼比
软岩深埋隧洞流变数值模拟
2008年
指出时效性(蠕变)是软弱围岩一个重要的特性,常常决定着工程结构的稳定性,采用大型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对软岩深埋隧洞进行流变数值分析,并对其模拟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对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林任光明熊靖辉
关键词:软岩隧洞蠕变FLAC^3D
分级循环加卸载下砂岩损伤力学特性研究
2023年
通过选取陕西省略阳市某滑坡表层的中风化砂岩进行静态单轴压缩试验与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低围压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岩石的损伤力学特性,得到力学参数、损伤参数、滞回环面积等随循环过程的演化规律及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岩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循环加卸载试验过程中,围压增强砂岩抵抗变形破坏能力,随着围压增大,动弹性模量明显增大而动泊松比逐渐降低,砂岩试样内凹现象逐渐“模糊”;滞回环面积受围压与轴向载荷影响明显,与围压变化呈负相关,与轴向载荷变化呈正相关,轴向载荷增大时,不可逆应变逐渐累积,砂岩损伤加剧;砂岩内部原始裂隙在初始较低循环荷载作用下压密,后过渡到弹性变形与裂纹稳定扩展阶段,随着试验进行,裂纹加速演化不稳定扩张,岩样逐渐变形失稳破坏。
蔡国军孙文鹏陈锡锐杨森林贾俊李林
关键词:岩石力学砂岩循环加卸载
磷石膏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为分析云南某磷石膏库堆积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变形,采用英国GDS-DYNTTS型微机控制振动三轴试验系统对堆积坝料进行动力残余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固结比,当围压和动应力水平较低时,残余剪应变γ_(d)和残余体应变ε_(VI)与lg(1+N)在双对数坐标中能较好拟合;当围压和动应力水平较高时,试验开始阶段试验数据与拟合曲线会产生偏差,但是随着振次增加,实验曲线与拟合曲线能较好重合。此外,残余体应变斜率c;与剪应变γ_(d)拟合度较好,而C_(dr)/S_(1)^(2)与剪应变γ_(d)拟合关系较离散,通过改进沈珠江模型,调整应力水平指数,拟合关系离散程度大大减小。
蔡国军蒲洪李林白帆冯伟强仲闯
关键词:磷石膏颗粒级配应力水平
改进A^(*)的移动机器人在复杂路面的路径规划研究
2023年
为保证机器人在复杂坑洼的公路路面环境下能快速安全地完成作业,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A^(*)双向搜索算法的路径规划算法,用以解决传统A^(*)路径规划算法在复杂环境中搜索耗时长,转折点、冗余点多的问题。在A^(*)算法的启发函数中引入改进后的动态权重,通过比较节点到目标点之间的路径代价来对路径中产生的拐点进行优化,使算法在路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路径中拐点的数量,并引入动态双向搜索,从路径的起点与终点出发搜索路径,同时通过Bezier曲线对选区的路径进行平滑处理,使得拐角处的拐角点平滑化,更符合机器人运动特性。最后通过多组对比试验,验证了该改进算法在耗时跟路径寻优上都有较好提升效果。
周勇陈垦李林
关键词:路径规划双向搜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