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静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有机氮
  • 5篇水稻
  • 5篇水稻土
  • 5篇紫云英
  • 5篇可溶性有机氮
  • 4篇土壤
  • 3篇施肥
  • 3篇翻压
  • 3篇不同施肥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剖面分布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氮
  • 2篇物量
  • 2篇基肥
  • 2篇长期施肥
  • 1篇稻田
  • 1篇稻田土
  • 1篇稻田土壤

机构

  • 1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作者

  • 11篇杨静
  • 10篇邢世和
  • 9篇周碧青
  • 9篇杨文浩
  • 6篇张黎明
  • 2篇毛艳玲
  • 2篇王薇
  • 1篇王飞
  • 1篇吴良泉

传媒

  • 3篇土壤学报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添加紫云英后2种水稻土的DOC动态特征与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以福建省2种典型中低产田(红泥砂田和灰黄泥砂田)为研究对象,在15和25℃条件下进行室内模拟淹水培养试验,研究添加等量紫云英后二者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动态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种温度培养下添加紫云英均显著提高红泥砂田和灰黄泥砂田的DOC含量,2种温度下灰黄泥砂田的DOC含量分别比红泥砂田高29.38%~694.98%和45.40%~471.22%,且二者均呈先增后减、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5℃条件下土壤DOC峰值(10 d)较15℃条件下(20d)提前了10 d.可见,中低产水稻土添加紫云英后DOC含量均显著提高,不同肥力水平和培养温度下土壤DOC动态变化规律相似,但其动态特征差异较明显,肥力相对较高的灰黄泥砂田有利于DOC的形成,培养温度升高则加速DOC的形成.
王薇杨静杨文浩周碧青张黎明邢世和
关键词:紫云英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稻田土壤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被引量:4
2018年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组成,深入认识稻田厌氧氨氧化菌对不同施肥的响应机理,可为合理施肥和理解湿地生态系统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不施肥(CK)、单施无机肥(NPK)、无机肥配施牛粪(NPKM)、无机肥加秸秆还田(NPKS)四个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对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土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处理之间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NPKM>NPKS>NPK>CK,且与有机质、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主要的厌氧氨氧化菌为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Anammoxoglobus和Candidatus Scalindua,其中优势种群为Candidatus Brocadia。菌群的多样性分析表明,CK和NPKS处理的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多样性香农指数(Shannon index)、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和丰富度指数(Chao 1 index)显著高于NPKM和NPK处理(p<0.05)。上述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改变了厌氧氨氧化菌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有机无机肥配施更有利于提高厌氧氨氧化菌丰度。然而,不同施肥措施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多样性影响不同,无机肥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厌氧氨氧化菌多样性,但单施无机肥和无机肥配牛粪降低了厌氧氨氧化菌多样性。厌氧氨氧化菌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对不同施肥的响应不同。
聂三安王祎王飞杨静周碧青邢世和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菌长期施肥高通量测序荧光定量PCR
紫云英翻压后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迁移特性与损失风险被引量:6
2022年
可溶性有机氮在氮素转化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等氮磷钾条件下以单施化肥(CK)为对照,研究不同数量紫云英(CMV1,15000 kg·hm^(-2);CMV2,30000 kg·hm^(-2)和CMV3,45000 kg·hm^(-2))翻压后灰泥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动态变化、迁移特征及损失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N含量分别较0~20 cm土层降低了58.50%和78.47%;施用紫云英利于SON在灰泥田土壤剖面中累积,水稻生育期0~60 cm土层CMV1、CMV2和CMV3处理SON密度分别较CK处理提高5.57%、10.11%和21.39%;不同施肥处理DON总损失量介于18.33~58.55 kg·hm^(-2),占可溶性总氮的46.52%~50.16%,其中3.77~37.85 kg·hm^(-2)(以N计,下同)随淹水层径流损失,14.5~18.02 kg·hm^(-2)随渗滤液迁移损失,且DON在土层间的迁移具有一定的延迟性;每季水稻CMV1、CMV2和CMV3较CK可分别减少16.90、31.09和37.52 kg·hm^(-2)的DON损失。上述结果表明DON是稻田土壤氮素损失的重要形态,施用紫云英后灰泥田DON的损失量低于施用等氮量尿素,可减少水田氮素面源污染。
杨静郭文圻杨文浩周碧青周碧青邢世和
关键词:紫云英可溶性有机氮溶解性有机氮损失量
不同施肥水稻土可溶性有机氮变化速率及对细菌的响应被引量:4
2021年
为揭示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变化速率(VSON)对细菌的响应,以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单施化肥(CK)、化肥配施紫云英(CMV1)和单施紫云英(CMV2)处理水稻生育期内耕层土壤SON含量及其变化速率,并探讨了VSON对细菌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内CMV1和CMV2处理耕层土壤SON含量较CK处理分别高16.90%和20.20%,VSON则分别低22.26%和33.37%;水稻生育前期(0~24 d)耕层土壤SON下降幅度较大,且以移栽期VSON数值最大(1.02~2.02 mg·kg^(-1)·d^(-1))。水稻生育期耕层土壤VSON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密切相关,且对放线菌门微球菌科和变形菌门草酸杆菌科的响应最为敏感;水稻移栽期土壤VSON对微球菌科和草酸杆菌科的响应较为敏感,水稻分蘖期土壤VSON对草酸杆菌科、绿弯菌门和Solibacteraceae Subgroup_3科的响应较为敏感,而水稻成熟期土壤VSON则对放线菌门的响应更为敏感。研究表明,紫云英翻压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SON含量,降低水稻生育期内耕层土壤VSON,耕层土壤VSON与施肥和生育期密切相关,且其对细菌的响应有所不同。
杨静林祎杨文浩周碧青周碧青邢世和
关键词:紫云英水稻土可溶性有机氮细菌群落
不同类型水稻土可溶性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剖面分布
2022年
为揭示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状况,选取中亚热带地区发育于相同母质的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泥田3种不同类型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土剖面中SON含量、组分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土SON、游离氨基酸氮(FAA-N)、酰胺氮(AN-N)和可溶性蛋白氮(SP-N)含量具有明显的剖面分异,均表现为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土层。不同类型水稻土SON及各组分含量差异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均表现为灰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灰泥田SON、FAA-N、AN-N和SP-N含量分别高于灰黄泥田50.5%、41.7%、44.8%和2.1%,高于黄泥田196.5%、200.9%、180.4%和76.5%。0~20 cm土层3种不同类型水稻土FAA-N和AN-N分别占SON的54.4%~58.7%和45.5%~48.1%,而底层(40~60 cm)FAA-N和AN-N分别占SON的33.1%~55.7%和50.3%~52.8%,说明FAA-N和AN-N具有向下累积的趋势,且在土壤剖面中对SON的贡献大于SP-N。中性氨基酸尤其是肌氨酸是底层FAA-N的主要组分。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有机质、蛋白酶、脲酶和总孔隙度与不同类型水稻土SON及组分垂直分布密切相关,对SON、FAA-N、AN-N和SP-N含量变化的总贡献度分别为95.2%、92.1%、98.3%和90.9%。因此,SON及组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与土壤类型和土层深度密切相关,且受土壤有机质、酶活和总孔隙度的影响。
杨静张毅鲍清涛杨文浩周碧青张黎明张黎明
关键词:水稻土可溶性有机氮影响因素
生物炭基肥对反季节蔬菜地土壤可溶性氮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以新垦高山反季节蔬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施肥(CK)、低量炭基肥(T1)、中量炭基肥(T2)和高量炭基肥(T3)4个处理,研究莴苣生长期间炭基肥不同施用量对耕层土壤可溶性氮(SN)含量及组成的影响,探讨影响土壤SN转化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施用炭基肥处理土壤中的SN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快速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莴苣生长前期,CK处理土壤中NO-3-N、NH+4-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含量较T1处理分别提高55.72%、11.93%和27.84%,较T2处理分别提高47.00%、6.90%和20.40%,较T3处理分别提高15.75%、-1.41%和-1.61%;莴苣生长中后期,T2处理土壤中NO-3-N、NH+4-N和SON的含量分别较CK处理提高5.07%、13.49%和22.09%,T3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32.82%、34.55%和70.57%,而T1处理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莴苣生长期间,T1处理的土壤累积净氮矿化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T3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145.66%.莴苣生长前期,CK处理的可溶性有机氮转化率(Vk)较T1~T3处理提高1.97~4.01 mg·kg^-1·d^-1;但在莴苣生长后期,T2和T3处理的Vk分别是CK处理的1.20和2.28倍.灰色斜率关联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数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施用炭基肥后土壤SN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等量施用炭基肥能够在莴苣生长后期增加土壤SN的含量,改善土壤中SN的供应.
杨静杨文浩李思苇周碧青周碧青毛艳玲
关键词:莴苣可溶性氮转化率
翻压紫云英水稻土游离氨基酸动态及剖面分异
2023年
为探讨紫云英翻压后稻田土壤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和组分的动态变化及其主控因素,阐明稻田土壤FAA的剖面迁移特性,本研究在等氮磷钾的条件下,以单施化肥(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紫云英(30000 kg·hm^(-2),CMV1;45000 kg·hm^(-2),CMV2)翻压后对稻田土壤FAA含量和组成的影响以及其随生育期的波动情况,并阐明FAA在水稻土剖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紫云英翻压后,不同处理稻田土壤FAA含量均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至扬花期达到峰值后再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翻压紫云英可提高土壤FAA含量,CMV1处理和CMV2处理FAA含量均值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14.01%和21.75%。不同采样期、不同施肥处理稻田土壤FAA以中性氨基酸含量最高(93.39%~97.52%),酸性氨基酸次之(2.19%~5.86%),碱性氨基酸含量最低(0~1.47%),且均以肌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为主,其合计占FAA总量的65.93%~82.65%。紫云英翻压后FAA具有向下迁移的趋势,主要迁移至20~40 cm土层。中性氨基酸尤其是丝氨酸、甘氨酸和苏氨酸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氨基酸不同组分对土壤性质的响应具有一定差异,中性FAA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蛋白酶和细菌拷贝数显著相关,碱性FAA与蛋白酶和细菌拷贝数显著相关,而酸性FAA仅与细菌拷贝数显著相关。研究表明,稻田土壤FAA含量、组成及迁移与紫云英翻压量和水稻生育期密切相关,且对土壤性质的响应有所不同。
杨静鲍清涛邢世和周碧青周碧青杨文浩
关键词:紫云英水稻游离氨基酸剖面分布
1985—2015年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明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农牧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理福建省1985—2015年统计年鉴中农牧业产品活动数据和补充文献中农牧业产品养分参数,结合实地调研,使用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定量估算1985—2015年福建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磷素流动账户平衡、利用率与损失变化特征,明确影响农牧生产系统磷素流动的主要因素。【结果】1985—2015年,福建省农牧生产系统磷素输入总量由63.1 Gg升至196.2 Gg,主要输入项为化肥投入及饲料进口,其中种植业单位面积化肥磷投入量由27.8 kg·hm^-2逐渐上升并稳定于60.4 kg·hm^-2,受福建省种植业及养殖业规模和结构变化影响,本地饲料磷供应量由3.33 Gg降至1.65 Gg,饲料磷进口数量由20.7 Gg增至70.2 Gg;农牧系统输出端,磷素输出总量由45.0 Gg增至90.9 Gg,主要输出项为作物主产品和粪尿损失,其中作物主产品变化较小,由24.3 Gg增至26.7 Gg,粪尿损失磷增加较多,由1.44 Gg增至25.8 Gg;在农牧系统内部,磷素的主要去向为土壤累积,且逐年上升,由18.1 Gg升至106 Gg,种植业磷素利用率(PUEc)由36.1%降至16.6%,农牧系统的磷素利用率(PUEc+a)变化趋势与PUEc相仿,逐渐下降并最终维持于15.0%,同时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由0.3 kg P·kg^-1逐渐上升并稳定于1.3 kg P·kg^-1。在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方面,当人均生产总值(GDP)<1.1万元时,GDP与化肥磷投入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当GDP<1.5万元时,与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人均GDP<1.3万元时,与PUEc呈显著负相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与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化肥磷投入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UE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当前福建省种植业结构特征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较高,同时单位面积化
刘东晖张世昌杨静黄梦元吴良泉
关键词:磷素磷素利用率农牧系统
紫云英翻压对水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生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以亚热带红泥砂田为研究对象,在15℃和25℃条件下,利用淹水培养法模拟水田土壤紫云英翻压还田,研究其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15℃和25℃条件下翻压紫云英后土壤SON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分别于培养15 d和10 d达到峰值,比未翻压紫云英处理提高138.11%和84.20%。两种温度条件下翻压紫云英均显著提高土壤SON含量、脲酶、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土壤SON含量与脲酶、蛋白酶、谷氨酰胺酶、微生物量碳和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翻压紫云英后水田土壤SON的迁移及其环境风险应引起充分关注。
汤俊燕杨文浩周碧青杨静张黎明王薇邢世和
关键词:紫云英水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量氮
炭基肥对酸化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6
2023年
以废菌棒炭基肥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低量炭基肥(BF1)、中量炭基肥(BF2)和高量炭基肥(BF3)4个处理,在种植7 a以上的酸化茶园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炭基肥对酸化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炭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转化酶的活性,BF2和BF3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BF1处理.施用炭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多样性,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及真菌数量均随着炭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BF3处理显著高于BF1处理;不同用量炭基肥对真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大;BF3处理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与BF1处理相比,BF3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拟杆菌门及真菌子囊菌门、被孢霉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了细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细菌产黄杆菌属、水恒杆菌属及真菌被孢霉属、树粉孢属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了细菌酸杆菌属、伯克氏菌属及真菌粗糙孔菌属、伞形霉属、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及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硝态氮、总氮、铵态氮含量及pH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施用高量炭基肥可显著改善酸化茶园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而提高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多样性,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
张毅杨文浩周碧青周碧青邢世和
关键词:施用量土壤细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