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东营

作品数:8 被引量:14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高寒草甸
  • 4篇草甸
  • 2篇演替
  • 2篇嵩草
  • 2篇放牧
  • 2篇草地
  • 1篇地表
  • 1篇地带性
  • 1篇地带性植被
  • 1篇养分
  • 1篇营养
  • 1篇优势种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养分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曹广民
  • 8篇梁东营
  • 5篇林丽
  • 5篇李以康
  • 4篇张法伟
  • 4篇王溪
  • 3篇王启兰
  • 3篇王长庭
  • 3篇杜岩功
  • 2篇龙瑞军
  • 1篇赵成章

传媒

  • 2篇草业学报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草原与草坪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高寒嵩草草甸的被动与主动退化分异特征及其发生机理被引量:62
2007年
高寒嵩草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植被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退化,形成大面积的"黑土型"次生裸地。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高寒嵩草草甸的退化是由于过度放牧引起的植被演替和啮齿类动物对草场的破坏所致。而本研究认为,随着持续的超载放牧,高寒嵩草草甸的退化过程可以分为异针茅+羊茅-矮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小嵩草群落和杂类草-黑土型次生裸地的四个演替阶段;其经历了异针茅+羊茅-矮嵩草群落向矮嵩草群落植被的被动退化过程和由小嵩草群落向杂类草-黑土型次生裸地的主动退化过程;其发生的动力分别为放牧作用和嵩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高地下/地上比)引起的草毡表层极度加厚作用。草毡表层的极度加厚,造成土壤水分渗透速率的降低和土壤-牧草之间水分、营养供求的失调,是导致高寒矮嵩草最终退化的根本原因。同时提出高寒嵩草草甸在被动退化阶段,通过降低放牧强度,灭鼠、封育是可以逆转的,而一旦进入主动退化阶段,草皮的塌陷、斑驳,最终形成"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逆转的。
曹广民杜岩功梁东营王启兰王长庭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高寒草甸两种类型植物对甲烷汇的影响
2003年6月至2006年7月,我们应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区的高寒矮嵩草草甸和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甲烷的排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两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及土壤(裸地)均为大气温室气...
曹广民杜岩功梁东营王长庭王启兰
文献传递
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草毡表层是高寒草甸系统分类的诊断层,是高寒草甸稳定性维持的物质基础,而草毡表层剥蚀是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主要表观特征之一。2008年8月,通过对高寒草甸退化状况进行的野外调查发现,退化高寒草甸具有2种不同的剥蚀过程,其发生的动力也不同。其中,位于山间滩地和缓坡地段的高寒草甸,其土壤剥蚀呈现草毡表层极度加厚、老化、死亡、开裂、剥蚀过程,其发生动力是鼠类的挖掘与冻融交替作用,剥蚀发生时地表草皮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而处于陡坡地段退化高寒草甸的剥蚀由于植被的不同,呈现水分对草皮下土壤的潜蚀、倒钩蚀,发生草皮悬空、坍塌,其剥蚀动力为水分冲蚀和重力作用,剥蚀时草毡表层牧草生长良好。放牧压力下高寒草甸草毡表层的加厚是造成其土壤发生剥蚀的主要原因。
梁东营林丽李以康王溪曹广民
关键词:高寒草甸剥蚀
嵩草草甸退化和恢复过程中主要牧草演替和地表特征变化被引量:21
2010年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禾草、矮嵩草和小嵩草的重要值及斑块变化为对象,研究其在嵩草草甸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退化中的嵩草草甸小嵩草重要值显著高于矮嵩草和禾草,样带调查显示在小嵩草样带矮嵩草盖度急剧降低,黑斑盖度增加近一倍,小嵩草斑块分布普遍;重牧小嵩草草甸小嵩草成为优势种,重要值显著高于矮嵩草和禾草(P<0.05),黑斑面积增大,塌陷增多,矮嵩草斑块出现几率小;恢复中的小嵩草草甸禾草重要值增大,矮嵩草恢复慢,恢复斑块上禾草成为优势种,小嵩草斑块接近消失,黑斑和秃斑面积急剧缩小,植被盖度增加;恢复较好的草甸禾草成为样地的优势种,矮嵩草和小嵩草的重要值低(零星斑块分布),没有黑斑和秃斑出现。高寒草甸退化引起优势植物更替,地表黑斑和秃斑严重,封育和减牧措施能够有效恢复退化的草甸。
李以康林丽张法伟梁东营王溪曹广民
关键词:演替斑块
三江源地区退化高寒矮嵩草草甸剥蚀坑的成因被引量:7
2010年
以三江源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退化草地剥蚀坑发生的阶段、区域、形成过程及发生机制,并就剥蚀坑发生对草地生产-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作了评述。结果表明:剥蚀坑发生于三江源黄河区域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时期,土壤草毡表层的极度发育、老化与死亡是剥蚀坑发生的前提,死亡草毡表层中植物根系的分解、风蚀引起土层的塌陷是剥蚀坑形成的过程。剥蚀坑的发生导致草地系统水分涵养和地球系统碳储蓄功能的降低。保持适当厚度草毡表层是维持高寒嵩草草甸稳定性的基础。
曹广民龙瑞军张法伟林丽李以康梁东营
关键词:高寒草甸
小嵩草群落--高寒草甸地带性植被放牧压力下的偏途顶极群落被引量:20
2010年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小嵩草群落的大面积发育是高原地带性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在长期超载放牧下退化演替的结果,它逆向演替经历了矮嵩草群落后退化为小嵩草群落;而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群落采取封育措施后,小嵩草群落可以恢复为禾草矮嵩草群落(或者向着以禾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黑土滩"上人工建植禾草草地经过11a的发展,杂类草进入,矮嵩草斑块发展,向着顶极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的方向发展。禾草矮嵩草群落是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植被,而小嵩草群落是地带性植被超载放牧下的偏途顶极群落。
李以康林丽张法伟梁东营王溪曹广民梁东营
关键词:地带性植被青藏高原
祁连山东段退化草地优势种抗牧性响应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样带及样点调查法对祁连山南北两麓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型、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小嵩草(Kobresia pygmaca)型草地及其原生植被的优势种群抗牧性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过度放牧干扰了原生群落优势种的生长生殖特征,使得原优势种的株丛数(分蘖数),每株丛(分蘖)分枝数,分枝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退化后新优势种的上述指标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退化草地功能群内部其他种群生长生殖特性具有一定的提高,但通常不能抵消该功能群总体的退化趋势。同一类型草地退化后的偏途演替可能有多种方向,这取决于新优势种在原生群落中的地位、对牧压的抗干扰能力,生长特性等。放牧干扰导致草地退化是通过改变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比例、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比例等方式实现,因此退化草地一方面增加草地畜牧业无法利用的植物类群,另一方面降低了草地自我维持机制,使得草地处于亚健康状态。
林丽曹广民赵成章龙瑞军李以康张法伟梁东营王溪
关键词:退化草地
放牧强度对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及草地营养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简报)被引量:43
2008年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地区,选择了5个自然放牧梯度、处于4种典型退化阶段的高寒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草毡表层加厚引起的系统氮、磷分配和水分利用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禾本科植物逐渐减少,莎草科植物成为优势种群,在莎草属牧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高地下/地上)的驱动下,土壤草毡表层逐渐加厚,从异针茅+羊茅-嵩草草甸群落的4.03±0.49 cm发育到小嵩草群落阶段的10.1±0.38 cm;矮生嵩草群落时系统生长需要的氮、磷养分数量急剧增加,分别从11.26到22.94 g/m2、0.81到1.63 g/m2,成为生物固定累积于土壤;同时致密加厚的、特别是老化死亡的草毡表层的存在,使土壤水分的渗透速率从异针茅+羊茅-嵩草草甸群落的2.18 mm/min降低到小嵩草群落的0.37 mm/min,使系统接受自然降水的能力大大减弱,水分的利用效率极低,而根系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需水量的增加,土壤湿度逐渐降低,降幅最大达到44.90%。草毡表层加厚导致的营养供求失调、干旱胁迫是引起高寒嵩草草地退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杜岩功梁东营曹广民王启兰王长庭
关键词:放牧强度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