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索锐

作品数:14 被引量:54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地震
  • 2篇地震构造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灾害
  • 2篇灾害
  • 2篇震灾
  • 2篇重力场
  • 1篇地图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构造图
  • 1篇地震烈度
  • 1篇地震危险
  • 1篇地震危险性
  • 1篇地震震源
  • 1篇地震震源机制
  • 1篇断层
  • 1篇断层陡坎
  • 1篇新证据
  • 1篇应力
  • 1篇应力场

机构

  • 14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应急管理部国...

作者

  • 14篇索锐
  • 6篇李玉森
  • 4篇万波
  • 4篇李伟
  • 3篇邹博
  • 3篇底欣欣
  • 2篇戴盈磊
  • 2篇张丽
  • 1篇李安
  • 1篇赵龙梅
  • 1篇焦明若
  • 1篇贾丽华
  • 1篇韩绍欣
  • 1篇曲乐
  • 1篇曲利
  • 1篇万永革
  • 1篇王杰民
  • 1篇靳超宇
  • 1篇孔祥雪
  • 1篇吕世全

传媒

  • 8篇防灾减灾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使用胶东及邻区地震数据,对于发生在基岩出露区的18次地震的30条可靠等震线,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公式。与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比较,发现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较慢。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建立,可以辅助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和震后快速评估。
王杰民曲利索锐
关键词:地震烈度基岩
辽南地区2012—2015年重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重力变化是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辽南地区为例,收集、整理了2012—2015年8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通过重力平差计算,来研究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和段差值时序变化等,分析重力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判定潜在地震发生的高风险区域。结果显示盖州—大石桥—海城地区和明阳—庄河—魏屯地区重力变化起伏较大,异常明显,应给予密切关注。
李玉森张丽杨晓东邹博索锐
关键词:重力场
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古地震破裂的新证据
2023年
1975年海城MS7.3地震是中国第1次成功预报的7级以上破坏型地震,避免了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在地震后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较为连续的地表破裂带,只在零星地点发现了一些地表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该地震的等震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共轭特征,因此研究者对于海城地震的发震断层一直存在一定争议。文中对与海城河断裂共轭相交的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进行了遥感影像解译、微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探槽开挖等工作,发现金州断裂自大石桥市沿NE向至鞍山市南,在盆山过渡带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貌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沿NE向展布的断层陡坎。由于人类活动,断层陡坎展布不连续。断层陡坎的高度多为1~2m,最大可达3m;在海城市南葫芦峪村开挖的古地震探槽揭露出盖州北—鞍山段具有宽约20m的基岩破碎带,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距今(37.6±2.2)ka)至少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较新的一次地震发生于全新世(距今(11.7±0.8)ka以后,很可能为距今400~500a)。由于全新世地层太薄所限,无法识别出更多全新世古地震,但可以判断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断裂。
李安万波万波计昊旻索锐
关键词:古地震断层陡坎海城地震
辽宁地区流动重力监测网建设与发展
2019年
通过对辽宁地区的流动重力监测网变迁的总结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客观地阐述了辽宁地区重力监测网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底欣欣李玉森张丽索锐吕世全
2013年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22年
采用HASH方法计算得到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为12.85°,倾角为89.42°,滑动角为175.83°。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为13.16°,倾角为88.64°,滑动角为171.01°;节面Ⅱ走向为103.38°,倾角为81.01°,滑动角为1.37°。为进一步研究本次地震的孕育背景和发生条件,收集2001—2013年辽宁地区128个M_(L)2.5~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模拟在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震源机制及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在主压应力轴为NEE向,主张应力轴为NNW向的走滑构造应力体系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应力积累,在剪应力最大区域、沿应力场最优节面发生破裂,从而发生灯塔M5.1地震。
戴盈磊万永革孔祥雪孔祥雪王承伟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剪应力
辽宁地区长周期地震动灾害预测及防灾对策被引量:1
2013年
减轻长周期地震动灾害是城市防震减灾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分析长周期地震动灾害产生条件的基础上,对辽宁地区的地震环境、长周期地震波的传播途径及地基条件作了分析,认为在下辽河平原及周边地区城市有产生长周期地震动灾害的可能,文章最后提出了防治和减轻长周期地震动灾害的对策。
董晓燕范晓军索锐
关键词:长周期地震动地震灾害防灾对策
辽宁省地震高危区农村民居防震减灾能力调查被引量:2
2018年
对辽宁省地震高危区大石桥市和盖州市农居建筑物进行了抽样,结合整理收集的地震地质背景资料和建筑物数据,通过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对工作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工作区内建筑物的高危害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抗震薄弱环节。
刘永强李伟索锐邹博
灯塔M5.1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辽中南地区2011~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深入分析研究2013年灯塔M5.1地震震前的重力空间演化特征及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辽中南地区重力场异常变化与灯塔M5.1地震在时空上具有很好的对应性;2)震前1 a重力场四象限特征明显,震前0.5 a出现50μGal的正负反向变化,并伴有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点值时序上升和下降趋势明显,重力剖面呈剧烈的上升-下降波动变化;3)结合2011~2012年重力变化背景场和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认为,灯塔地震可能是由辽中南地区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和地壳构造运动共同作用引起。
李玉森焦明若韩绍欣底欣欣索锐曾冠男
关键词:重力场
2017年12月19日海城M4.4地震重力变化及机理研究
2020年
利用辽宁地区2013-2018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17年12月海城M4.4震前重力空间演化特征及变化机理。研究表明:(1)辽中南地区重力场异常变化与海城M4.4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对应性;(2)一年半的累积变化显示震中东北部呈正变化,西南部呈负变化,并伴有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最大幅差达70μGal。邻期变化显示,震前半年出现大范围正负反转变化和四象限特征,幅值在40μGal左右;(3)0值线控制海岫地区并出现转折,海城河断裂附近出现差异的重力变化;(4)结合海岫地区地质构造背景,认为该次地震事件所反映出的重力变化可能是辽中南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和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共同所致。
李玉森底欣欣臧石磊李伟索锐
徐州大北望地区馒头组化石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2015年
江苏省徐州市大北望剖面早寒武世馒头组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较好,沉积类型多样,成岩特征明显,是研究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作用的理想剖面之一。文章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 ,对该剖面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等微相特征做了研究。根据颗粒类型、沉积结构和化石,本区的碳酸盐岩可以被分为3个大类和10种化石碳酸盐岩微相类型:泥晶颗粒灰岩(微相1至微相5),颗粒泥晶灰岩(微相6至微相8)和泥晶灰岩(微相9和微相10)。每一种微相对应特定的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下寒武统形成于泻湖、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的浅滩环境,据此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在徐州大北望地区进行的关于碳酸盐岩微相的研究表明早寒武世晚期的馒头组继承了早寒武世中期的特点,且海侵持续扩大的持续沉降活动。
索锐赵龙梅胡敏
关键词:微相下寒武统沉积环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