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宫知远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新加坡国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毒性
  • 2篇基因
  • 2篇斑马
  • 2篇斑马鱼
  • 2篇
  • 1篇毒性效应
  • 1篇毒性研究
  • 1篇三唑
  • 1篇实时定量RT...
  • 1篇双酚
  • 1篇双酚A
  • 1篇转基因
  • 1篇芯片技术
  • 1篇联合毒性
  • 1篇联合毒性效应
  • 1篇免疫
  • 1篇免疫毒性
  • 1篇基因芯片
  • 1篇基因芯片技术
  • 1篇苯丙

机构

  • 3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3篇端正花
  • 3篇宫知远
  • 1篇冯鸣凤
  • 1篇卜文俊
  • 1篇朱琳
  • 1篇李彩霞
  • 1篇赵爽
  • 1篇刘灵丽
  • 1篇陈晓欧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转基因斑马鱼在镉免疫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为开发转基因斑马鱼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免疫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以转基因斑马鱼Tg(lysC:DsRed2)-Lyz fish为模型,利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和定量实时RT-PCR技术,探讨了Cd对斑马鱼仔鱼的免疫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0.01μmol·L^-1CdCl2即可显著抑制转基因斑马鱼胚胎的孵化(P=0.013),当暴露浓度增大到0.1μmol·L^-1时,斑马鱼胚胎24 h血流障碍和52 h孵化抑制这两个毒性效应都大幅增强,且剂量-效应关系显著。0.1μmol·L^-1CdCl2使得溶菌酶(lysozyme C,lyz)标记的斑马鱼仔鱼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且趋向肝脏部位聚集。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与斑马鱼仔鱼体内金属硫蛋白相关基因(dMT)和炎症相关基因(serp、tnf)表达的诱导,以及癌症抑制相关基因(ccgn1、chk2、p53)表达的抑制有相关性。研究表明,转基因斑马鱼Tg(lysC:DsRed2)在重金属污染物免疫毒性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赵爽段鑫越王娇冯一凡王予頔宫知远端正花
关键词:转基因斑马鱼免疫毒性
斑马鱼基因芯片技术在双酚A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0年
运用斑马鱼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双酚A(BPA)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机制.试验将受精后的斑马鱼胚胎在0.5、1.5和4.5 mg/L BPA暴露8 d,基因芯片并经实时定量RT-PCR验证检测出50个特异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并呈显著的剂量-毒性效应(p<0.05).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发现证明BPA具有遗传毒性,并且通过它们功能和作用途径的分析,可以为前期工作中观察到的生理毒性和代谢紊乱等机制研究提供支持.
端正花朱琳冯鸣凤卜文俊Lam Siew Hong宫知远
关键词:实时定量RT-PCR双酚A毒性
苯并三唑和镉对斑马鱼肝脏的联合毒性效应被引量:14
2015年
采用转基因斑马鱼Tg(lfabp10a:ds Red;ela A:EGFP)为模型,探讨了环境中苯并三唑及其衍生物(BTRs)与重金属镉对斑马鱼的单独与联合肝脏毒性效应.结果表明,0.001~0.1μmol/L Cd Cl2单独暴露使斑马鱼肝脏结合蛋白基因lfabp10a表达量增强,肝脏尺寸相对空白对照组显著膨大(P〈0.005),而1μmol/L Cd Cl2显著抑制斑马鱼lfabp10a的表达,肝脏尺寸相对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5).苯并三唑(1H-BTR,1H-benzotriazole)相对Cd Cl2而言毒性较低,5μmol/L 1H-BTR暴露时斑马鱼肝脏lfabp10a表达量增强(P=0.000).联合暴露研究发现,1H-BTR能显著降低重金属镉对斑马鱼的肝脏毒性.因此,苯并三唑在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端正花陈晓欧刘灵丽宫知远李彩霞
关键词:联合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