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生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三尖瓣
  • 3篇三尖瓣下移
  • 3篇畸形
  • 2篇三尖瓣下移畸...
  • 1篇心包
  • 1篇心动图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黏液瘤
  • 1篇早孕
  • 1篇症状
  • 1篇妊娠
  • 1篇首发
  • 1篇首发症
  • 1篇首发症状
  • 1篇栓塞
  • 1篇中心性
  • 1篇自体
  • 1篇自体心包
  • 1篇左心
  • 1篇左心房

机构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作者

  • 5篇李俊生
  • 3篇马捷
  • 3篇施阳阳
  • 1篇孙俊宁
  • 1篇郭石平
  • 1篇杜小祥
  • 1篇陈钢
  • 1篇常亮
  • 1篇王艳峰
  • 1篇苏文
  • 1篇闫子星
  • 1篇段静静

传媒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三尖瓣下移畸形外科治疗进展:三尖瓣锥形重建被引量:3
2017年
三尖瓣下移畸形又称Ebstein's畸形,最初于1866年,由Breslaus(普鲁士)医生Wilhelm Ebstein首次在尸检心脏时发现,是一种少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0.5%-1%,Hornboger、Roberson、Barratt-Boyes等报道约20%-40%死于胎内。该畸形自然预后差,单纯Ebstein's畸形2年以上生存率约70%,13年以上生存率约50%,合并其他心脏畸形2年生存率仅15%。
李俊生马捷施阳阳
关键词:三尖瓣下移畸形
脑栓塞为首发症状左心房黏液瘤合并早孕1例
2016年
脑栓塞最常见于中老年患者,若年轻患者出现脑栓塞症状,应积极考虑其心脏疾病存在,左心房黏液瘤是最常见心脏良性肿瘤,约占心脏肿瘤75%,之前报道男女发病比例约1∶3[1-2],近年来报道约1∶2[3],虽属良性,但肿瘤表面附着血栓或瘤体破裂易导致周围血管栓塞,出现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大约20%~45%的患者首发症状为栓塞,其中50%为脑栓塞。
李俊生马捷施阳阳
关键词:脑栓塞左心房黏液瘤妊娠
改良锥形重建法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
目的:  探讨改良锥形重建法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近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8年5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18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超声心动图确诊,术前心电图检查...
李俊生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临床疗效
改良锥形重建法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18例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改良锥形重建法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8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20.3(5~41)岁。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6例,合并继发性房间隔缺损反常栓塞致左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截肢1例,术后因三尖瓣关闭不佳,联合双孔技术1例。采用改良锥形重建法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形成瓣叶间完全对合及中心性血流。对于前瓣叶发育差及较小者,用自体心包加宽瓣叶。所有患者均用自体心包行瓣环加固。结果 2例发生心律失常,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余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发生。复查超声心动图:1例三尖瓣中度反流,余17例患者瓣叶对合均较良好。术后随访9~38个月,心功能Ⅰ级14例,Ⅱ级4例。结论改良锥形重建法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近期临床效果肯定,可形成瓣叶的完全对合,抗反流能力强,减少二次手术及瓣膜置换的发生,降低术后死亡率。
李俊生马捷闫子星张海春常亮施阳阳
关键词:EBSTEIN畸形自体心包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淋巴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Th1、Th2、Th17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FN-γ、IL-4、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原发未治疗的NSCLC6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IFN-γ、IL-4、IL-17为代表分别测定Th1、Th2、Th17淋巴细胞因子。首先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Th1、Th2、Th17淋巴细胞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两组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含量。同时分析比较两组外周血Th1、Th2、Th17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实验组外周血Th1、Th2、Th17淋巴细胞的水平分别为(44.57±20.32)%、(3.08±1.28)%和(1.74±1.18)%;对照组外周血中Th1、Th2、Th17淋巴细胞的水平分别为(49.04±12.30)%、(2.67±1.36)%和(0.89±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肺癌患者Th1淋巴细胞的水平(41.1±23.6)%、(44.6±20.3)%低于Ⅰ—Ⅱ期肺癌患者(46.2±19.1)%(P<0.05),Ⅲ、Ⅳ期肺癌患者的Th2、Th17淋巴细胞水平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P<0.05)。鳞癌患者外周血Th2、Th17淋巴细胞水平高于腺癌患者。结论: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及其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含量对判断病情、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钢段静静苏文王艳峰孙俊宁杜小祥李俊生张沛刚郭石平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