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大伟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图像法
  • 2篇粒度
  • 2篇粒度分析
  • 1篇释光测年
  • 1篇盆地
  • 1篇气候意义
  • 1篇铸型
  • 1篇粒形
  • 1篇流砂
  • 1篇密度效应
  • 1篇末次冰期
  • 1篇古气候
  • 1篇古气候意义
  • 1篇光释光
  • 1篇光释光测年
  • 1篇海盆
  • 1篇海盆地
  • 1篇河流沉积
  • 1篇冰期
  • 1篇冰楔

机构

  • 3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3篇李德文
  • 3篇李大伟
  • 1篇孙昌斌
  • 1篇沈晓明
  • 1篇张亚娇

传媒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地壳构造与地...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图像法粒度分析最小样本量及其与激光衍射法测试结果的对比被引量:4
2014年
分析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粒度分析标准方法的图像法,其发展和应用一度受制于耗时长和样本量较小等实际困难。目前,新的动态图像法粒度粒形获取技术可在几分钟内获取10~7~10~8个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为图像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本文对采自河流和湖滩的共34个松散砂样分别用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进行了粒度测试和对比,分别就图像法测试所需的最少样本量及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粒度测试结果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通过改变样本量大小观察粒度参数计算结果的变化,认为河流和湖滩砂样最小样本量不少于30000和10000时,测试结果基本能代表完整样品的粒度分布(均值粒径标准偏差≤0.015)。通过比较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测试结果中各粒级含量和粒度参数的差异,认为两种方法对粉砂级的测试结果有很大差异,无可对比性;对细砂级、中砂级和粗砂级的测试结果相关关系显著。两种方法得到的均值粒径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互相转换,分选系数、偏度和峰态的相关性弱,无可比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图像法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康艳蕊李德文李大伟
关键词:图像法
基于动态图像法的河流砂和湖滩砂粒形一粒度特征对比被引量:5
2015年
对沉积颗粒大小、形态特征的量化和解释,是沉积动力条件分析和古地理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像法作为粒度分析的标准,长期受制于样本量小、效率低等困难。基于动态图像法的新型粒度粒形分析系统可在几分钟内获取多达n×l0^7个颗粒的形状和大小信息,为沉积环境重建和动力条件分析提供了新的机会。本文基于两组样品(青藏高原的湖滩砂和黄河中游的河流砂)的动态图像粒度粒形数据,定量分析和对比了湖滩与河流两种环境沉积颗粒的粒度、粒形特征及其异同。结果表明,样品组成颗粒的球度与均值粒度之间整体上存在明显的反相关,球度一粒度曲线可大致划分为斜率不等的三段:占据颗粒绝大多数的中段(C.S.)球度适中,斜率最小;细端(F.T.)球度大,斜率也大;粗端(C.T)球度小,斜率小且不稳定。结合天然沉积颗粒的形状和密度特征,本文认为这些不同斜率的段落可能源于沉积颗粒密度效应和形状效应导致的粒度分异。对比研究表明,湖滩砂与河流砂在粒形一粒度曲线形态与分段特征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样品在不同粒形参数(球度-长宽比-凹凸度)三角图和不同球度分段所对应颗粒体积百分比(c.T.-C.S.-F.T.)三角图中均能完全分离。这些事实表明基于动态图像分析的粒度粒形分析可望成为一种潜在的第四纪环境重建工具,在环境研究中有助于对天然沉积物物源特征以及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李德文康艳蕊李大伟
关键词:河流沉积密度效应
乌海盆地内末次冰期砂楔/冰楔铸型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砂楔/冰楔铸型等具有定量古环境意义的冰缘现象在中国北方已有多处报道,但多集中在末次冰期晚冰阶。报道了首次发现于乌海盆地的冰缘现象,从楔体形态特征、填充物粒度特征和光释光测年等方面对其成因和发育年代进行了深入研究。楔体和填充物剖面穿插关系、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分析等指示其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原生砂楔发育与楔壁近平行的充填-挤压构造;晚期冰楔铸型(包括冰楔形成、融化和填充)在砂楔之上进行叠加。冰楔切穿早期砂楔,导致楔壁物质发生强烈挤压变形,结构扰动,楔体表现为弯曲的不规则形态。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原生砂楔发育的年代主要集中在(62.69±6.81)^(66.45±7.08)ka B.P.,即末次冰期早冰阶,对应于MIS4阶段,并可能部分延续至MIS3b阶段;冰楔铸型填充物年代为(5.95±0.61)^(6.62±0.73)ka B.P.,对应于全新世中期。由于冰楔铸型的填充晚于冰楔发育年代,推测冰楔发育年代可能为末次冰期晚冰阶。基于砂楔/冰楔铸型的发育过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初步估算出砂楔和冰楔发育时期年均气温比现在低12.1℃~13.6℃,砂楔发育时期(即末次冰期早冰阶)年降水量与现在相当。乌海盆地砂楔/冰楔铸型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北方末次冰期尤其是末次冰期早冰阶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及古气候环境提供了新的依据。
李大伟李德文沈晓明孙昌斌康艳蕊张亚娇
关键词:古气候末次冰期光释光测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