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强

作品数:10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地下水
  • 3篇江汉平原
  • 2篇大学生
  • 2篇大学生创新
  • 2篇地球
  • 2篇水利
  • 2篇水利工程
  • 2篇
  • 1篇大学生创新能...
  • 1篇大学生创新能...
  • 1篇大学生创新团...
  • 1篇氮素
  • 1篇地下水水质
  • 1篇地下水位
  • 1篇地质
  • 1篇兴隆水利枢纽
  • 1篇学生创新能力
  • 1篇学生创新能力...
  • 1篇仪器
  • 1篇仪器设计

机构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0篇王志强
  • 8篇马腾
  • 2篇马腾
  • 2篇蔡鹤生
  • 2篇邓娅敏
  • 2篇彭浩
  • 2篇廖媛
  • 2篇马传明
  • 2篇杜尧
  • 1篇洪军
  • 1篇谢先军
  • 1篇梁杏
  • 1篇和泽康
  • 1篇姜月华
  • 1篇潘欢迎
  • 1篇苏春利
  • 1篇王志强
  • 1篇夏新星
  • 1篇沈帅
  • 1篇鲁涛涛

传媒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汉平原地下水中铁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江汉平原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作为重要水源的地下水存在着铁含量过高等水质问题,因此,开展江汉平原地下水中铁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对于认识地下水中铁的来源、保障饮用水水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江汉平原典型沉积相钻孔沉积物、浅层地下水的采样、测试,该文分析了湖积相、冲积相和残坡积相地下水中铁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湖积相和冲积相地下水中Fe(Ⅱ)/Fe比值分别为0.77和0.81,均高于残坡积相地下水Fe(Ⅱ)/Fe比值0.36,表明湖积相和冲积相以Fe(Ⅱ)为Fe在地下水中存在的主要形态,而残坡积相地下水则以Fe(Ⅲ)为主。进一步的沉积物铁形态提取和水化学分析表明,Fe的还原性溶解是高铁地下水富集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不同沉积相类型钻孔沉积物铁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湖积相钻孔各深度有效态铁含量平均值达到9.544 mg/g,远高于冲积相及残坡积相。湖积相沉积物以有机质结合态铁为主;冲积相钻孔主要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残坡积相则呈现浅层以水溶态和Fe-Mn氧化态为主、深层只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为主的分布模式。(2)湖积相和冲积相地下水均以Fe(Ⅱ)为主要形态,Eh呈现强还原环境;而残坡积相地下水以Fe(Ⅲ)为主,呈现偏氧化环境。(3)不同沉积相的地形地貌、风化沉积过程差异将会导致含水层封闭性、水动力条件、质地、有机碳含量及铁矿物形态分布的分异,进一步导致了铁矿物相还原性溶解过程的不同,从而影响了高铁地下水的富集。
童晨冯予诚尚睿华王志强马腾马腾
关键词:江汉平原沉积相
一维流三维水动力弥散测定仪的研制
2013年
针对目前传统的室内一维、二维测定装置不能完全反映污染物运移过程中的空间特征,设计了一种能测定三维水动力弥散的试验装置。该装置结合平面二维和剖面二维的测定,可以综合反映水动力弥散系数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数据显示:平面和剖面上的纵向水动力弥散系数都在0.02左右,平面上的横向水动力弥散系数小于纵向水动力弥散系数3倍左右,而剖面上的横向水动力弥散系数小于纵向水动力弥散系数数十倍;另外,通过分析一维流三维水动力弥散的特征,对试验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度。
彭浩马传明王志强鲁涛涛和泽康
关键词:仪器设计
课余科研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效果提升的实践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校本科教学目标出发,在总结本科生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和指导学生课余科研的经验,分八个方面具体总结了学生开展课余科研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潘欢迎王志强彭浩李仲夏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质量
毛细水带对Cr(Ⅵ)的阻污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以土柱实验为研究手段,选择典型重金属污染物Cr(Ⅵ)作为研究对象,以惰性组分Br^-作为对比,分别探讨了Cr(Ⅵ)在存在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无毛细水条件下,以及不同NaCl浓度条件下的迁移规律,进而从污染物穿透时间及残留量两个方面定量刻画毛细水带对Cr(Ⅵ)的阻滞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式毛细水条件下Br^-及Cr(Ⅵ)的穿透时间均为干土柱<有悬挂毛细水土柱<有支持毛细水土柱;与Br^-相比,Cr(Ⅵ)穿透终点均呈现明显滞后的现象,表明不同形式毛细水对Cr(Ⅵ)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受盐分析出及重力势的共同影响,不同NaCl浓度条件下Br^-及Cr(Ⅵ)的穿透时间均体现为10 g/L>60 g/L>0 g/L。Cr(Ⅵ)残留量整体呈现随土柱高度增加递减的趋势。存在支持毛细水及NaCl浓度为10 g/L的条件下土柱中Cr(Ⅵ)残留量最高,表明该情况下毛细水带的阻污作用最为显著。
王志强廖媛顾栩曹海龙蔡鹤生马腾
关键词:土柱实验六价铬
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以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为例被引量:15
2020年
围绕如何运用地球关键带理论解决巨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在长江中游开展的地球关键带调查实践,将流域侵蚀基准面定义为流域地球关键带底边界,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库、地球四大圈层变量库和人类活动变量库;构建了以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的、基于地球系统四大圈层、人类活动和时间的六维环境变量矩阵;提出了流域地球关键带横向三断面和垂向五界面的结构概化模型,识别了各断面和界面的共性变量和特征变量.有效突破了传统地球关键带研究局限于小流域、环境变量梯度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单一的不足,科学回答了流域地球关键带"在哪里调查"、"调查什么"和"监测什么"的问题,初步构建了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体系,并在江汉平原进行了示范性研究.本文为长江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以及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我国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探索性经验.
马腾沈帅邓娅敏杜尧梁杏王志强王志强
关键词:流域长江江汉平原水文地质
载铁活性炭烧结滤芯的制备及其除砷性能被引量:5
2019年
为实现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居民饮用水高效除砷,通过氧化法对椰壳活性炭进行载铁改性处理,采用成型活性炭烧结加工工艺,制备高效除砷滤芯。结果表明:所制得的长度为25.4 cm的除砷滤芯可将初始浓度为500μg·L-1的高砷水,以1 L·min-1的流量过滤处理为砷含量在10μg·L-1以下的安全饮用水,使用寿命达260 L,相对于普通活性炭烧结滤芯,使用寿命提高了4倍;通过SEM和EDS分析,改性处理后的活性炭表面负载了铁的氧化物,导致其对砷的吸附能力提高了50%;同时滤芯加工过程中的高压处理使得载铁活性炭颗粒之间呈片状紧密堆叠在一起,含砷溶液透过致密活性炭层中的5~20μm孔隙时,溶液中的砷与活性炭及铁的氧化物接触而被吸附去除。该滤芯可应用于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居民家庭分散式净水除砷。
夏新星马腾马腾马腾王志强谢先军
关键词:高砷地下水活性炭
污水灌溉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效应研究:以栾城污灌区为例被引量:6
2016年
污灌是污水最终处置的常见方式之一,长期开展污水灌溉将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以栾城地区为研究实例,首先通过对比污灌区及清灌区各项水质指标的差异,分析污水灌溉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地下水污染组分的主要物源进行解析,明确污灌对于地下水污染组分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长期污水灌溉会使地下水中Cl-及SO_4^(2-)组分含量显著增加,从而改变地下水化学类型;污水灌溉对地下水TDS、电导率、盐度、硬度等指标,以及Cr、Cd等组分含量都具有显著影响,会造成盐污染及部分重金属污染。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物源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贡献率由大至小排序依次为:污水灌溉、农业生产资料施放、矿物淋溶作用、其他作用。
王志强廖媛顾栩蔡鹤生马腾
关键词:污水灌溉地下水水质
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团队运行机制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2018年
大学生创新团队作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各阶段发展特点符合组织生命理论的客观规律。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团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基于组织的生命周期规律将创新团队的发展历程归纳为组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变异期等四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构建了创新团队的全周期运行机制,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积水团队作为实例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全面化、系统化的创新团队运行机制的构建,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
马腾马腾马传明马传明王志强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团队
兴隆水利枢纽对汉江河岸带氮素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河岸带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连接枢纽,主要通过反硝化等作用控制着二者之间的氮循环。水利工程会显著改变河流区域水文环境,进而影响河岸带氮素的分布和循环,探明水利工程对河岸带氮循环的影响机制对了解区域氮素的控制及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兴隆水利枢纽为对象,在枢纽上、下游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氮、“三氮”(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及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1)水利枢纽上游河岸带沉积物氮素含量显著高于下游,上游A剖面总氮、“三氮”平均含量是下游B、C剖面的1.12~3.27倍;(2)水平方向上,3个剖面的河岸带的总氮、“三氮”含量变化具有相似性,即同一剖面上总氮含量在堤内较高,且“三氮”含量均会在堤内靠近堤防的采样点发生突变(剧增或锐减);(3)垂向上总氮、“三氮”分布规律相似,即0~60 cm氮素含量迅速减少,60 cm以下呈不规则变化,总体上氮素含量呈自上而下减少的趋势。兴隆大坝主要影响其上游,通过蓄水抬升了上游河岸带地下水位,沉积物长期处于被淹没状态导致其脱氮能力下降。此外,同一剖面由于堤防导致的微地貌差异,堤内的地下水埋深较堤外的浅,堤内沉积物脱氮能力弱于堤外。
陈淑娴尚睿华冯予诚王志强马腾
关键词:河岸带水利工程地下水位氮素沉积物
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建设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我国地球关键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形成符合我国实情的地球关键带调查与研究范式,仍需进一步探索。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特点在于受不同级次水利工程的强烈影响。基于多年调查研究,在江汉平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涉及水、土、气、生物等各地球关键带要素。监测网络设置上,既考虑了不同级次水利工程的影响,也考虑了区域营养元素/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监测技术上,部分指标实现了原位监测,大部分指标实现了野外现场测试,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在线监测并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目前,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已成功纳入全球地球关键带研究网络,这是我国地球关键带调查与研究的初步探索,不仅可为长江流域的地球关键带调查研究提供示范,也可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李俊琦马腾邓娅敏杜尧王志强姜月华
关键词:江汉平原监测网水利工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