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云
- 作品数:64 被引量:17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近代针灸理论演变中的西医影响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尤其是西医影响下,我国医家开始参合西医知识,运用解剖、实证等方法解读、研究针灸理论。清中晚期中西汇通医家就开始参合动静脉血管解释经络形质,用血液循环及肺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发展至民国,受日本针灸医学近代化发展的影响,针灸理论中融入的西医知识增多,直接用神经生理阐释经络实质及其作用机理,在腧穴定位中增加西医解剖内容。可见,从最初对西医的参合发展至后来的直接融合,近代针灸理论及人们对其认识发生了显著改变。
- 李素云
- 关键词:西医
- 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效的评价方法概览被引量:4
- 2020年
- 梳理与归纳古籍文献中关于针灸疗效的评价方法。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自身状况改变来评价,包括通过患者自觉症状的前后对比、中医特殊的四诊信息变化来判断;二是针对不同干预手段的操作特点有特定方法来评价,包括针刺时多根据"气至""得气"判断、刺络放血时根据出血颜色变化判断、艾灸时根据灸疮愈合处皮肤颜色与灸处痛觉变化来判断。本文就这些方法所体现的中医针灸特殊性及其历史技术原因展开分析与讨论,继而进一步阐述其对现代针灸临床评价研究的启迪意义。
- 李素云
- 关键词:疗效评价古代医家古籍文献针灸
- 浅议针刺“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两者本质含义相同,均描述针刺入后留针时间长短的不同:治疗热证时,针法轻而浅,如用手探汤一样,接触后立即离开,说明...
- 李素云
- 关键词:针刺《内经》
- 文献传递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古代头痛针灸方的辨治方法与规律
- 2024年
- 收集整理古代头痛针灸处方,辨识并基于首见文献挖掘其辨治方法与规律。采用Excel2016软件构建病名-病位-病因病机-兼症-刺灸处-刺灸法的结构化数据表,并对病名、病因病机、兼症、腧穴术语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传统文献统计结合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挖掘头痛针灸辨证论治各要素间隐含的多维度关联规律。结果表明头痛辨病位时的循经远取和局部近取的规律性明显,病因病机与选穴、病因病机与治法的强关联较多,分别有9条与12条规则:选取关元的头痛均为肾虚证,选取中脘与足三里配伍者均因于痰,选取风府、风池、囟会、百会的病因多为风,选取合谷治疗时病因多为寒;头痛因感受寒邪或虚证所致均以灸法为主,病因为痰多用针刺,风兼痰或风兼热亦多用针刺,热证针灸均适用,但针刺比灸法多见;选穴与刺灸法的关联规则有6条,囟会与上星、百会多采用艾灸,风府、合谷、足三里多采用针刺;兼症与选穴的关联规则较少,约100种兼症只有3个症状与选穴有特征性关联:头痛伴不进饮食时选取中脘、头痛兼项强时选取承浆、头痛伴有目眩选取风池配丰隆或解溪。古代针灸治疗头痛的辨治方法主要体现在辨头痛部位、辨病因病机、辨兼症3个方面,根据病变所在经脉循经选穴、视病位不同近取与远取结合,以及根据病因病机选穴治疗、不同刺灸处选用更适宜的刺灸操作是其辨治规律。
- 李素云王佳宁
- 关键词:头痛辨治数据挖掘
- 《内经》针刺补泻两种候气进出针方法探讨被引量:3
- 2017年
- 徐疾补泻是《内经》重要针刺补泻方法,通过进、出针快慢不同实现补泻效果,进出针时机的判断是决定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内经》两种候气方法——"候呼吸之气"和"候针下气至"进行了探源性研究,同时阐述了其应用演变和临床意义。其中"候针下气至"多用于决定出针时机,与补泻疗效密切相关且后世应用发展丰富。《难经》演变为强调左手催气后进针,针下得气后再行提插操作,对后世补泻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 李素云赵京生
- 关键词:针刺补泻候气《内经》
- 督脉病症"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文献解读被引量:4
- 2019年
- 《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阐明了督脉病症的选穴部位和治疗思路,历代医家对它的理解有较大分歧。本文通过考察督脉病症、督脉腧穴主治、病症治疗、注家注释等古籍文献,对其含义进行解读和辨析,认为"骨上"是指督脉循行所过脊柱骨,"脐下营"为脐至耻骨联合中央处。该句不但指明了督脉生病时需重视的治疗部位,而且强调了区分病症轻重予以不同施治的思路。
- 李素云
- 关键词:督脉病症脊柱
- 论魏晋隋唐时期针灸学的显著发展被引量:4
- 2011年
- 魏晋隋唐时期是针灸学迅速发展,成就斐然的承前启后重要时期。该文全面且细致地考察了这一时期针灸理论学术、临床应用、教育与传播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出其五个主要特点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的问世、重视灸法的研究和应用、明堂图的多次修订与完善、学校式针灸教育的兴起、针灸对外传播的发展与繁荣,并详细论述了这一时期在以上五个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与突出成就。
- 张立剑李素云岗卫娟徐青燕冉升起徐文斌
- 关键词:针灸学灸法针灸教育
- 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现象的回顾与归纳
- 通过对民国《针灸杂志》珍贵资料的全面考查,回顾其论述针灸医理时“以西释中”现象,择其要者而归纳为六个方面:以神经分布说明经络腧穴实质、以神经生理功能说明针灸治病机理、以双向调节作用说明针灸补泻、用西医医理阐释针灸验案效应...
- 李素云
- 关键词:民国时期治病机理学术思想
- 传统针刺补泻的共性特点浅析
- 补泻刺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丰富,自《内经》《难经》以来至明清时期,不仅补泻刺法的内涵发生了许多变化,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补泻手法。重视调气是促使其理法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气一元论思想和经脉气血循环理论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补...
- 李素云
- 关键词:针灸
- 文献传递
- 王清任——一位经络实证研究的先行者
- 王清任,清代医家,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解剖观察,较早开展对经络形态结构的实地观察研究,提出经络是"气管""卫总管"的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广泛影响,引发了经络与血管、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比附。王清任的经络认识与当时传入的西方解剖...
- 李素云
- 关键词:王清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