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价值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评价肺动脉栓塞CTA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肺动脉栓塞36例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或e-Speed电子束CT行常规扫描及CTA,横轴位图像和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肺动脉改变及相关征象。结果36例共2070支肺动脉纳入分析,748支显示了栓塞,占36.1%。216支肺叶动脉中,75支显示了栓塞(34.7%),720支肺段动脉中,319支显示了栓塞(44.3%),1134支亚段肺动脉中,354支显示了栓塞(31.2%)。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危重组15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56.7±11.3)%,中央肺动脉受累39支(43.3%),右心室最大短轴和左心室最大短轴比(RV∶LV比)为(1.46±0.62)。非危重组21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27.4±9.6)%,中央肺动脉受累36支(28.6%),RV∶LV比为(1.06±0.35),两组指标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有无肺动脉栓塞、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肺动脉栓塞指数>40%可作为诊断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指标。
- 张辉邹利光逄鑫文利杨华梁开运席道友
- 关键词:肺栓塞肺动脉X线计算机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
- 目的肺动脉栓塞(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PE的诊断价值,评价PE的CTA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
- 邹利光张辉逄鑫文利杨华梁开运席道友
- 文献传递
- USPIO和GoldMag磁共振成像信号特点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不同浓度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和金磁微粒(GoldMag-Coreshell,GoldMag)行不同序列MR成像,对比分析其信号特点,探讨合适的MRI检查方法。方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为稀释剂将USPIO和GoldMag分别稀释为0.5~1 000μg/ml的47个不同的浓度,以PBS液为对照,共获得48个浓度,行FSE T1WI、FSE T2WI和GRE T2*WI磁共振成像。观察不同浓度USPIO和GoldMag在3种序列中的信号强度变化规律,计算信号强度变化比率,绘制浓度-信号强度曲线图。结果GoldMag与USPIO的MRI信号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浓度增加,FSE T1WI信号强度呈升高趋势,FSE T2WI信号强度略有下降,GRE T2*WI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不同成像序列两种对比剂信号强度比较,在FSE T1WI,浓度高于30μg/ml时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FSE T2WI,浓度为40~90μg/ml时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GRE T2*WI,两种对比剂信号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oldMag与USPIO常规MRI信号特点变化趋势相似,GoldMag是较理想的MRI分子影像学研究纳米粒对比剂,GRE T2*WI为USPIO和GoldMag的最佳成像序列。
- 逄鑫邹利光杨华张辉舒通胜张松
-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学造影剂磁共振成像
- 大鼠乳腺癌CT灌注成像与肿瘤病理分级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研究诱发性大鼠乳腺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肿瘤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CTP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35只,7,12-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1,2-benzanthracene,DMBA)灌胃诱发乳腺肿瘤。乳腺CT平扫和CTPI检查,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CTPI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计算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处死大鼠后取乳腺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乳腺肿瘤病理类型和MVD。结果 30只大鼠成功诱发乳腺肿瘤,其中乳腺增生性疾病8只,乳腺癌22只。乳腺癌组与乳腺增生性疾病组的BF、BV分别为(151.72±93.43)vs(42.96±32.42)ml/(min.100g);(9.55±7.88)vs(2.17±1.36)ml/100g,乳腺癌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5)。乳腺癌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BF、BV分别为(115.30±15.46)vs(256.52±132.19)ml/(min.100g);(9.76±9.00)vs(10.34±4.56)ml/100g,BF、BV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乳腺癌MTT为(2.43±1.64)s,显著低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5),但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BF、BV、PS与MVD的相关性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呈升高趋势,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0.441和0.521,两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大鼠诱发性乳腺癌是CT灌注成像研究适合的模型,CT灌注成像有助于判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反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 张辉邹利光逄鑫张松廖翠薇
- 关键词:灌注成像乳腺癌血管生成
- 结合外照射、帕米膦酸二钠和放射性核素钐-153治疗骨转移癌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照射、放射性核素钐-153和帕米膦酸二钠联合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钐-153、局部止痛性外照射、帕米膦酸二钠联合治疗56例骨转移癌疼痛患者,随访观察4个月。根据治疗后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判断疗效,依据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形态学变化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4.6%(53/56),其中显效率48.2%(27/56),无效率5.35%(3/56)。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49例),感冒样症状及一过性发热(22例),一过性骨痛加重(11例)。结论采用外照射、钐-153及帕米膦酸二钠联合治疗骨转移癌疼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张辉陈正堂张青
- 关键词:外照射帕米膦酸二钠骨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