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 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的选择
- 2009年
- 郝敬东孙永青
- 关键词: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肱骨头KOCHER肱骨干骨折
- 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04-2017-04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PVP术,按术中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观察组(骨水泥渗漏,45例)、对照组(无骨水泥渗漏,75例),记录骨水泥渗漏位置,对比两组穿刺点、骨密度、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有无裂隙征、椎基静脉孔相通等资料,分析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及。结果本研究中120例OVCF患者共45例出现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37.50%;骨水泥渗漏部位主要为椎旁静脉(25.00%)、椎管内硬膜外(5.83%)、椎间盘(5.00%);观察组骨密度-(0.26±0.07)、骨水泥注入量(3.69±0.10)ml、脊柱后凸Cobb角(19.46±1.23)°、穿刺点单侧62.22%、骨水泥注射时期粥状期17.78%、椎体裂隙征28.89%、椎基静脉孔相通17.78%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脊柱后凸角、骨水泥注射时期、椎体裂隙征、椎基静脉孔相通是导致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OVCF患者在PVP术中可能因脊柱后凸Cobb角、骨水泥注射时期、椎体裂隙征、椎基静脉孔相通等因素影响而发生骨水泥渗漏,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 郝敬东
- 关键词:PVP骨水泥渗漏
- 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检查和临床应用
- 2009年
- 目的探讨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检查(MSCTE)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共完成了MSCTE检查30例。对硬膜外造影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当前先进的128层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进行CT、MRI和MSCTE影像学对比研究,分析MSCTE影像特点。结合手术探讨MSCTE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改进的硬膜外造影方法可以得到满意的三维影像资料。椎管内软组织界限表现力MSCTE优于MRI和CT,同时还兼有了CT的骨显示优势。结论MSCT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E检查不仅可用于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诊断,还适用于CT和MRI难以明确的椎管内隐蔽病变的发现和诊断。
- 崔准孙永青曹家绪范磊康建国郝敬东孙立智任冰
- 关键词:硬膜外造影多排螺旋CT扫描
-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介绍后路椎间盘镜系统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术后功能按 Nakai 标准分级:优24例,良10 例,优良率94%,未发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是一种微创手术设备,具有手术切口小,微创,出血少,操作安全,神经根减压彻底,病人术后恢复快,住院康复时间短等特点,可替代大部分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 韩国忠曹家绪张怀华郝敬东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后路椎间盘镜
- 踝关节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8年8月治疗波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40.1岁。应用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分类,旋后外型度5例,度10例,旋前外型5例;B型15例,C型5例,其中单纯后踝骨折未分类1例。术中应用踝外侧偏后和前方联合切口复位后踝,在维持良好复位下自前向后用4 mm钛质空心钉内固定骨折,然后复位固定外踝及内踝。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5.8个月(11~6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3.8周(10~16周)。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1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0.5%。结论后踝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同时采用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创伤小,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 康建国孙永青崔准曹家绪范磊郝敬东
- 关键词:后踝骨折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 多发性骨软骨瘤病被引量:9
- 2003年
- 张德强郝敬东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
- 关键词:X线片
- 肢体延长不同方法的选择
- 2004年
- 郝敬东张锡庆
- 关键词:骨痂延长术肢体延长术手术方法
- 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原发性腰痛性质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疼痛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腰痛病人85例,记录病人基线时腰痛发作的持续性、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程、药物缓解情况以及疼痛对生活的影响。于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腰椎前凸顶椎和上端椎位置、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于腰椎MR影像测量L_(5)S_(1)节段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比例(fat infiltration rate,FIR)。分别按SS是否小于<35°、顶椎是否位于L_(4)中心以下、上端椎是否位于L1以上、椎旁肌FIR是否≥10%分组,比较不同分组因素各组间疼痛性质的差异。结果:SS<35°组发生持续性腰痛的比例明显大于SS≥35°组(34例vs.18例),椎旁肌FIR≥10%组发生持续性腰痛的比例明显大于椎旁肌FIR<10%组(36例vs.16例)。持续性腰痛组SS<35°、椎旁肌FIR≥10%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持续性腰痛组(34例vs.9例;36例vs.1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椎旁肌FIR≥10%与持续性腰痛存在显著相关性(P=0.021,OR=4.390)。结论: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特征和椎旁肌脂肪化与非特异性腰痛的持续发作可能相关,对于脊柱矢状位序列和椎旁肌形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原发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并为改善临床诊疗手段提供参考。
- 柳扬郝敬东刘鹏胡三保梁兵鑫薛博琼
- 关键词:椎旁肌
- 肢体延长的大鼠模型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肢体延长的动物模型 ,为将来能够使用现代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延长骨的愈合机理提供基础。方法 1 2只成熟雄性大鼠下肢行微型环状外固定器固定 ,胫骨骨干部位截骨 ,术后 5d开始延长 ,2次 /d、0 .2 5mm/次、延长 1 2d ,每周摄X线片观察。分别在不同阶段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所有动物都安全度过麻醉、手术及延长愈合期 ,外固定架对动物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有一只大鼠在钻入远端克氏针时 ,由于用力过大致胫骨远端骨折被排除 ,另外两只针道处轻微红肿 ,未引起严重感染数天后好转 ,5只大鼠出现小腿及足部水肿 ,未采取特殊处置 1周后消退。X线片示截骨端对位、对线良好。结论 大鼠动物模型优于其他动物 ,更有利于从细胞水平。
- 郝敬东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张德强李雅勋
- 关键词:肢体延长骨再生外固定器骨延长术骨缺损
- 后踝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9月至2008年8月治疗波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40.1岁(23~75岁)。应用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分类。术中应用踝外侧偏后和前方联合切口复位后踝,在维持良好复位下自前向后用4.0mm钛质空心钉内固定骨折,然后复位固定外踝及内踝。疗效评定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结果平均随访21.8个月(7~64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3.8周(10~16周),疗效评分:优1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0.5%。结论后踝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10%以上,且移位程度>2mm,应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采用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创伤小,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 孙永青康建国崔准曹家绪范磊郝敬东
- 关键词:后踝骨折踝关节骨折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