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璐

作品数:16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代词
  • 11篇汉语
  • 6篇指代
  • 6篇指代词
  • 6篇上古
  • 6篇上古汉语
  • 6篇古汉语
  • 6篇分歧
  • 4篇研究史
  • 4篇体词
  • 4篇体词性
  • 4篇近指
  • 4篇近指代词
  • 4篇词性
  • 3篇语义
  • 3篇远指
  • 3篇远指代词
  • 3篇辨正
  • 2篇指示代词
  • 2篇审视

机构

  • 16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6篇李璐
  • 11篇曹炜

传媒

  • 3篇江南大学学报...
  • 2篇学术交流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江淮论坛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语言研究
  • 1篇文教资料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 1篇苏州教育学院...
  • 1篇常州工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1世纪以来的汉语指示、疑问代词研究(2000—2010)
2019年
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是汉语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研究的全面繁荣期,具体表现为:从语音和语用的角度研究指示代词的成果丰硕,指示代词研究的种类增加,出现了旁指代词研究的专书;单个指示代词的研究以“这”“那”为主,单个疑问代词的研究以“何”系疑问代词和“谁”“孰”系疑问代词为主。
曹炜李璐
关键词:语言学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研究史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鲁迅”
2017年
自1936年鲁迅逝世到现在,鲁迅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从西方文学理论出发,分别从社会历史主义视角、精神分析学视角和叙事学与结构主义视角下重新解读鲁迅。
李璐
关键词:西方文学理论文本细读
关于上古汉语远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辨正
2021年
上古汉语的远指代词主要有四个:“彼(匪)”“夫”“厥”“其”。“彼”与“匪”在上古早期应是同一个词,上古时期的“彼”和“匪”除了作代词时有同义的现象,在表“非”和“筐”义时也可同用。从上古早期到中后期,“彼”从主要作指示代词转向作第三人称代词,在句法功能上由主要作定语转向绝大多数作主语。上古时期的“夫”除了可作远指代词,还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且“夫”作近指代词的情况比较常见。与“彼”相比,“夫”的指示性相对较弱,因此在上古后期逐渐发展成为没有任何实义的句首语气词。上古时期“厥”主要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兼有用作指示代词的用法,其指示代词用法是由第三人称代词用法演变而来。“其”用作指示代词一般在“其”后的名词指人或者“其”后接“人”的情况下,但“其”也有指物的情况。“其”在句中一般作定语,也常作状语,表“那样”。从上古早期到中后期,“其”指代的事物逐渐由具体转为抽象。
曹炜李璐
关键词:上古汉语远指代词分歧辨正
从《左传》看先秦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从《左传》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来看,先秦第一人称代词"我"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吾"主要作主语和定语,"余"主要作主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吾"直接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的情况。同时,先秦第一人称代词以表单数语义为主,但"我"则例外,"我"表复数语义略多于单数语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吾侪"这一加字式的复数形式。从语用来看,"我"一般多从他人意义上强调自我,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吾"更多从自我意义上表示自称,且表达一种礼貌、自谦的意味。
曹炜李璐
关键词:《左传》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句法语义
百年《通俗编》研究史略
2017年
翟灏所著《通俗编》是清代汉语俗语类著作的代表作之一,近百年来翟灏及其《通俗编》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及讨论,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为纲,以横向的议题轴为目,先后对清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的《通俗编》研究成果加以概述梳理,以期清理出学界关于翟灏及其《通俗编》研究的学术演进史。
李璐曹炜
关键词:俗语研究史
上古汉语无定代词研究中存在之分歧辨正
2022年
上古汉语中的无定代词主要有“某”“或”“有”“莫”等。无定代词“某”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定语,也常作宾语和主语,更多指代不明言的人、地、事、物等。无定代词“或”只作主语,一般指代人,很少用来指代事物,指代事物时多用来指代动物。无定代词“有”均作主语,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有部分用来指代事物,“有……者”结构中“有”的性质一般均为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绝大多数作主语,也有作兼语的情况,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地点等。
李璐曹炜
关键词:上古汉语无定代词分歧辨正
20世纪80年代汉语代词研究概论——汉语代词研究史之初步繁荣期被引量:1
2018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各个学科门类均开始了迅猛又长足的发展,汉语代词研究也不例外。如果说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是汉语代词研究的发轫成长期的话,那么,80年代则是汉语代词研究在经历了十年的冷寂之后的重新出发并迅速走向繁荣的时期。初步形成了一支代词研究队伍,与之匹配的是代词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一是关于代词或某一类代词的整体性研究,二是关于某个代词或某几个代词的个案研究,三是关于方言代词等的研究,等等。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此前所不曾有过的代词研究的专门著作,而且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都有了全新的变化。
李璐
关键词:代词方言
“东”“西”“南”“北”初始义新探被引量:2
2017年
关于"东""西""南""北"的初始义,学界至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若仅从"东""西""南""北"的字形理据来考察,难免仁者见仁。如若结合其声韵特点和语义域特点来考察,可以发现:"东""西"的本义均与太阳运动有关,"东"的本义为太阳从地面上升起,"西"的本义为太阳落下的景象。"南""北"的本义则借用其他义而来,"南"原本指瓦制之乐器,其音当从暖而来,"北"的本义为二人相背,"南""北"的方向义与太阳运动有关。
李璐
关键词:语义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汉语代词研究——汉语代词研究史之发轫成长期被引量:1
2018年
在20世纪的百年汉语代词研究历史进程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这一段可以称为发轫成长期,以1950年为界线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半段,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基本可定性为汉语代词研究的发轫期,无论是投入的学者还是形成的学术成果,均呈现出发轫期的草创特点,这一时期在汉语代词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有马建忠、严复、胡适、章士钊、黎锦熙、陈承泽、容庚、杨树达、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11位;后半段,也就是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可以确定为汉语代词研究的成长期,之所以确定为成长期,是因为虽然有50年代中晚期至60年代中期的这一段研究兴盛时光,但极为短暂,与80年代以降的真正繁荣景象有霄壤之别,这一时期在汉语代词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有吕叔湘、王力、高名凯、周法高、张彦昌、严修、胡明扬、张成材、周大璞、何融、黄盛璋、于细良、洪诚、向熹、贺巍、黄丁华、祝敏彻、胡安良等18位。
曹炜李璐
关键词:汉语代词研究史
关于上古汉语远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辨正
2022年
关于上古汉语远指代词的讨论及争鸣由来已久,学者们各抒己见,获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与此同时,依据不同的语料、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形成的不同结论依然存在,其中的一些结论分歧巨大,从各自出具的语言事实依据来看,一时间似乎很难判别是非正误。而要对上述分歧加以判断辨正,必须从上古汉语的具体语言事实出发。
曹炜李璐
关键词:上古汉语远指代词语言事实辨正分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