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芝华

作品数:1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3篇艺术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身份
  • 2篇晚明
  • 2篇文人
  • 2篇文徵明
  • 2篇风尚
  • 1篇宣德炉
  • 1篇宜兴紫砂
  • 1篇宜兴紫砂壶
  • 1篇赏鉴
  • 1篇奢侈消费
  • 1篇社会
  • 1篇生命史
  • 1篇收藏
  • 1篇书房
  • 1篇书桌
  • 1篇图文关系
  • 1篇品味
  • 1篇乾隆
  • 1篇乾隆朝
  • 1篇清茶

机构

  • 13篇江西省社会科...

作者

  • 13篇刘芝华
  • 1篇刘佳佳

传媒

  • 5篇美术学报
  • 4篇农业考古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中国美术研究
  • 1篇上海地方志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真赏斋图》卷与华夏身份的构建
2015年
本文通过比较文徵明的两幅《真赏斋图》卷,发现嘉靖二十八年的《真赏斋图》卷采用了雅集图的构图方式,是一种程式化构图,而嘉靖三十六年的《真赏斋图》卷更为真实地反映了真赏斋的周边环境。这一差异缘于两幅画作的创作意图不同。嘉靖三十六年的《真赏斋图》卷反映了华夏对于身份塑造的主体诉求的意图更为强烈。作为收藏家,华夏希望以赏鉴者的身份,而不是好事者的身份留存于世。
刘芝华
关键词:文徵明华夏
从图文关系看《本草图谱》的编撰
2019年
既往对《本草图谱》的研究,更为关注的是其图像来源《金石昆虫草木状》,而忽视了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即图说文字的有无。这可能跟《本草图谱》的编撰意图有关。《本草图谱》的编撰,既为了区别于《金石昆虫草木状》,又为了区别于其文字主要来源《本草纲目》。《本草图谱》的编撰,兼具欣赏与实用的目的。但其图像与文字分属于不同的体系,造成二者的冲突,这可能是《本草图谱》最终没能完成的缘由。
刘芝华
关键词:本草纲目
三清茶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
2021年
三清茶是乾隆皇帝最为喜爱的茶饮之一。本文通过对三清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入挖掘三清茶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三清茶本质上虽是为文人所不屑的花果茶,但这不代表乾隆皇帝不熟谙文人的品茶之道。相反,乾隆皇帝提出“水之高下为茗饮之本”的观点,并利用称重这一方式,将玉泉山水定为天下第一泉,从而实现江南精致的品茶之道向北京转移的目的。三清茶的这一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进而通过重华宫茶宴传播开来。
刘芝华
制造“文人绣”:以韩希孟《宋元名迹方册》为主的论析被引量:1
2017年
韩希孟是顾绣发展史上最负盛名的代表性人物。本文即以韩希孟创作的《宋元名迹方册》为例,探讨在顾绣商品化生产的历史背景下,其创作的历史意义。虽然韩希孟创作《宋元名迹方册》的直接原因是顾绣仿作品的出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宋元名迹方册》与商品化生产的顾绣,作为日用品、陈设品的顾绣区分开来。韩希孟采取的策略是塑造《宋元名迹方册》的"文人"传统,这跟晚明文人将绣画视为画的认知是分不开的。韩希孟的策略表面上看是为了区别于商品化生产的顾绣,但实质上仍是服务于商品化生产,为顾绣增添了一层"文人"色彩。
刘芝华
关键词:顾绣
方志对嘉定竹刻的书写与塑造
2018年
嘉定竹刻始于朱松邻,这是清代志书对嘉定竹刻的书写与塑造的结果。嘉定竹刻在清代进入物产之列,且竹刻的创始人物的认定与清代志书对三朱的身份塑造保持一致,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是朱缨。这得益于明代嘉定本土士人对朱缨"隐者"身份的塑造。但明代嘉定本土士人有意识地将作为隐者的朱缨与作为匠人的朱缨区分开来。朱缨身份在明代的二重性在清代志书的书写中逐渐统一起来,这可能跟竹刻的收藏者身份发生了转变有关。竹刻的收藏者经历了从非文人到文人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笔筒被塑造成三朱的代表性作品。
刘芝华
明初宫廷茶具探析被引量:1
2023年
明初宫廷茶具的研究,由于受到晚明赏鉴性书籍及茶书论述的影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晚明赏鉴性书籍及茶书对明初宫廷茶具的论述反映的是晚明文人审美观之下的一种选择性偏好,并不能真实反映明初宫廷茶具的历史事实。本文在反思晚明文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及与宫廷相关的考古出土物,认为高足杯(茶锺)是明初宫廷使用的茶具类型之一,且常与杏叶扁壶、僧帽壶组合在一起。与高足杯有着同一比例的茶盏,其口径在15厘米左右,亦有可能是明初宫廷使用的茶具类型之一,且与大茶壶组合。这一比例远远超过晚明文人偏好的小茶瓯、小茶壶。
刘芝华刘佳佳
关键词:高足杯
从归乐园到洛原草堂:《洛原草堂》卷与白悦
2019年
《洛原草堂》卷是文徵明为白悦所创作的画作,该卷以白氏家族的园林归乐园为描绘对象,同时叠合了真实的园林山水和虚拟的洛阳山水。《洛原草堂》卷受画者白悦通过对园林的重新命名和题跋者的书写,实现了自家园林意义的转变,自家园林不再是祖父白昂荣归之后的生活乐园,而是承载着家族祖先来源记忆的场所。同时,这也奠定了白悦作为家族文化传承者的地位。本文进一步将《洛原草堂》卷和《浒溪草堂》卷作一比较,二者虽在主题、构图、内容方面类似,但因受画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刘芝华
关键词:文徵明
清乾隆朝茶具的跨媒材实践
2023年
跨媒材实践在中国艺术史上并不鲜见。跨媒材实践在清代宫廷艺术中成为一种自觉,技术更为娴熟。本文以清乾隆朝的茶具为例,对这一现象作一探讨。乾隆朝跨媒材实践的茶具材质受制于功能,主要集中于瓷、漆、玉三种。这三种材质在具体的实践中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尽一致,有的泯灭了材质之间的边界,有的则彰显了材质的特性。这三种材质的实践不尽然都是出于实用的考虑,有的仅是作为宫廷日常陈设之用。且乾隆朝跨媒材实践的茶具并未局限于当下作品,扩展到了古代器物的重新组合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一“混搭”风更能体现出乾隆皇帝沟通古今的努力以及审美、心境的变迁。
刘芝华
晚明宜兴紫砂壶的社会生命史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从消费入手,探讨紫砂壶在晚明出现的社会意义。据对明代墓葬出土的紫砂壶和它们的拥有者分析,紫砂壶的消费者身份呈现出多元化。但紫砂壶对于不同身份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对这一意义的考察需置于紫砂壶的使用脉络之下。因文本史料的局限性,对紫砂壶意义的考察更多地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行为实践及视角。借助于文本史料,我们可以发现紫砂壶在晚明的使用大多与茶组合在一起。由于茶在采摘时间、制作方式、形态及冲泡方式不同于其他品种的茶叶,其"特殊性"被用来表达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刘芝华
关键词:紫砂壶
制造“宣德炉”:市场、文人、风尚
2022年
本文通过对“宣德炉”这一文物在晚明的制造以及被接受的历史过程的分析来揭示晚明文化风尚的多个侧面。基于对晚明有关“宣德炉”的文字记载的分析,可以发现“宣德炉”是市场、文人共同创造出来的产物,亦折射出江南地区文人审美观对“宣德炉”生产的影响。相关起源传说的出现与修正,将“宣德炉”的地位提升至宣德朝铜器最高水准的程度。这一水准以“耐火”“便火”作为衡量标准,适应了晚明以燃烧型为主的香料处置方式对香炉的要求。另一方面,“宣德炉”的出现,与晚明繁荣的古玩市场密不可分。“宣德炉”的宫廷关联,提升了其经济价值,迎合了晚明文人对明初宫廷工艺的追逐心理,但“宣德炉”的知识生产过程,绝不是客观的,而是表达了晚明江南地区文人的文化品味。
刘芝华
关键词:古玩市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