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克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分子
  • 2篇蛋白
  • 2篇克隆
  • 2篇分子克隆
  • 1篇蛋白反应
  • 1篇乙酰化
  • 1篇乙酰化酶
  • 1篇印迹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折叠
  • 1篇真核
  • 1篇真核表达
  • 1篇生物科学
  • 1篇生物科学专业
  • 1篇师范
  • 1篇师范类
  • 1篇铁蛋白
  • 1篇轻链
  • 1篇去乙酰化

机构

  • 4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樊玉梅
  • 4篇谭克
  • 2篇段相林
  • 2篇刘思颖
  • 1篇曹鹏秀
  • 1篇常彦忠
  • 1篇李秋石
  • 1篇郝强
  • 1篇何淑芬

传媒

  • 2篇生物技术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SIRT2去乙酰化酶活性位点突变体的构建及活性鉴定
2023年
[目的]构建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T2)的去乙酰化酶活性位点突变体,并验证其去乙酰化酶活性。[方法]设计合成人SIRT2的酶活性关键位点(Q167、N168和H187)突变基因PCR引物。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获得hSIRT2突变基因。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SIRT2突变体。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SIRT2突变体的表达及其去乙酰化酶活性。[结果]成功获得了hSIRT2的168、187、167/168双位点和167/168/187三位点突变基因,片段大小为1190 bp。所构建的突变基因重组质粒经DNA测序验证,显示成功插入。细胞内检测到清晰明确的突变体的表达信号。与野生型SIRT2相比,突变体的去乙酰化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成功构建了hSIRT2的4种不同的去乙酰化酶活性位点突变体,其去乙酰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降低。
朱蕊武幸濡邸杰许雅淇谭克樊玉梅
关键词:重叠延伸PCR分子克隆
FTL-EGFP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2017年
[目的]构建小鼠铁蛋白轻链(ferritin light chain,FTL)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表达。[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得到小鼠560 bp的FTL基因编码序列,将此序列插入到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基因EGFP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多克隆位点区域中的限制内切酶HindⅢ和Bam HⅠ之间,得到真核表达载体m FTL-PEGFP/N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构建成功的m FTL-PEGFP/N1及其对照空载体PEGFP/N1分别转染到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中,提取蛋白后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中带有PEGFP标签的FTL蛋白的表达。[结果]新构建的m FTL-PEGFP/N1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预期片段,进一步的测序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重组质粒中插入的小鼠FTL基因的c DNA序列正确。[结论]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的小鼠铁蛋白轻链真核表达载体m FTL-PEGFP/N1,并在细胞中表达良好。
徐慕陶何淑芬苗峻华刘思颖段相林谭克樊玉梅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分子克隆免疫印迹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评价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则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文章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以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与评价体系构建为例,阐述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制定依据、目标为利益相关方理解和认同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目标的评价机制等。文章研究结果可为其他院校本科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樊玉梅李秋石谭克曹鹏秀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作为新发现的细胞内应激机制,直接影响老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UPR^(mt)是线粒体为了维持其内部蛋白质的平衡,启动由核DNA编码的线粒体热休克蛋白和蛋白酶等基因群转录活化程序的应激反应.深入探究UPR^(mt)的作用机制对阐明老化和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的诱导因素、线虫和哺乳动物细胞中最新的未折叠蛋白应激反应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因子、具体作用机制以及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与衰老、免疫等疾病的联系,旨在为这些疾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
樊玉梅郝强刘思颖常彦忠段相林谭克
关键词:线粒体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