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万磊
- 作品数:35 被引量:5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民国时期的教育青年论——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自由知识界为例
- 2010年
- 20世纪30年代外来侵略和国民党内派系争斗的危机使整个国家出现社会混乱和文化崩溃的情形,这是诸多学人思考民族建国问题时总往思想文化方面用力的原因之一。对于民族未来焦虑的情绪引发关于青年教育的争论。自由知识分子构建起有别于国共两党的论述,他们希图以树立学界领袖的方式教育青年,但理论动员能力却很微弱。
- 魏万磊
- 关键词:民国时期
- 十字架下的冲撞与撕裂——洪秀全政治人格分析被引量:5
- 2004年
- 本文借助于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对洪秀全的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采用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分析方法对太平天国起义做出了政治心理学解释 ,旨在探讨政治认同危机的心理发生机制 ,作者认为政治行为发端于青少年时期的同一性危机 ,政治认同危机是一个由自居作用到泛化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又可以通过对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的重新阐释得到证实。作者通过对一个个案的探讨 。
- 魏万磊
- 关键词:洪秀全政治人格太平天国起义政治心理学政治认同危机
- “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与历史叙说模式的转向
- 2016年
- 20世纪90年代后,"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思潮基于对西方所代表的现代化道路的反思,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重视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思想与学术。以传统文化为轴心,这种历史解释模式对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物评价标准以及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随着史料种类和范围的增扩出现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另一方面也以历史学特有的自省思维影响着历史学的叙说模式。
- 刘黎魏万磊
- 关键词:传统文化历史社会学
- 20世纪30年代"再生派"学人的民族复兴话语
- 魏万磊
- 民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再生》与“再生派”被引量:8
- 2008年
- 《再生》是民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份重要的连续性刊物,其出版发行和编辑、经费等问题折射出组党派办刊的一般问题;"再生派"学人的聚合既有历史的机缘,又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们在年龄层次上构成一个梯队,在职业界别和学科分类上交错互补,形成一个群体的"权势网络"。以二张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社会党人从历史谱系上看与康、梁研究系尤其是梁启超的政闻社一脉相承,从"再生派"学人的人物谱系来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形成不同层次的"轮状结构"。
- 魏万磊
- 关键词:《再生》人物谱系
- 青年梁启超政治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2015年
- 梁启超的儿时记忆形成他有关道德伦理的潜意识。祖父忠臣孝子式的教诲,父亲折中调和的为人,不断的心理暗示所产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因为撒谎而遭受母亲的体罚,这些成为梁启超道学人格形成的生命脚本和"原型场景"。出于人格互补的需要,康有为成为青年梁启超道学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他人",使其突破了小我的追求,具有了弘道的人生使命感。梁以"舍我其谁"的自信投入到传播"知识推求"与"道术修养"合一的国民人格改造运动中,认为自己人格成长中的关键是"事上磨炼"与"趣味主义",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他的"全人格"理念,进而成为其"新民"思想的基础。
- 魏万磊
- 关键词:政治人格自恋倾向自我超越
- 多维视角下“调和的民主政治”
- 2010年
- "修正的民主政治"平衡了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兼顾了效率与个性差别,但该提法并不能完全涵盖再生派学人的主张。以选举制和代议制为途径,"再生派"将修正的民主政治与建立在民治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希望形成一套有效安排效率、平等、自由的政治架构。
- 魏万磊
- “救亡-启蒙”论及其学术影响
- 2015年
-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启蒙"论,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在当时切合了投身中国革命又经历"文革"的一些人的反思,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救亡-启蒙"是追求"启蒙"的中国现代史叙事,作为新的历史解释模式,突破了传统"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现代思想史新的研究角度,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在"救亡-启蒙"论中,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原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中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等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术议题。这些观点上的争鸣,是思想界重现"百家争鸣"现象的重要表征。
- 刘黎魏万磊
- 关键词:历史叙事史学范式学术影响
- 近五十年来有关洪秀全的心态史学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05年
- 魏万磊
- 关键词:洪秀全史学研究心理状态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末期
- 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也是一种带有好恶的情感乃至反映这种好恶的价值判断。而态度不同于情感,因为情感并不直接与特定的环境、人、物相结合促生特定的行为,但态度确实与政治行为直接相关。态度也不同于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基于相同信仰和价值观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政治态度。但是,政治态度受一定的信仰体系制约。政治态度是对政治体系及其成员、角色、自己位置的心理倾向。它不包含人格中的动机和风格等,但却与人格、认知、行为这三大领域紧密相联,是政治心理学中较为复杂的概念。
- 魏万磊刘黎
- 关键词:政治态度人格政治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