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昌颖

作品数:61 被引量:1,228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旱稻
  • 13篇干旱
  • 12篇小麦
  • 11篇灌溉
  • 10篇玉米
  • 10篇作物
  • 9篇冬小麦
  • 9篇水分
  • 9篇夏玉米
  • 8篇风险评估
  • 7篇水分利用
  • 7篇水分利用效率
  • 7篇气候
  • 7篇气象
  • 7篇利用效率
  • 6篇作物模型
  • 5篇生育
  • 5篇水稻
  • 5篇农业气象
  • 5篇气候变化

机构

  • 38篇河南省气象科...
  • 30篇中国气象局
  • 2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气象科学...
  • 8篇国际水稻研究...
  • 5篇江苏省农业科...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广州市气象局
  • 2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瓦赫宁根大学
  • 1篇滑县气象局

作者

  • 61篇薛昌颖
  • 15篇杨晓光
  • 10篇霍治国
  • 8篇王化琪
  • 8篇李世奎
  • 7篇王素艳
  • 7篇张弘
  • 7篇张秋平
  • 6篇成林
  • 6篇刘伟昌
  • 5篇刘荣花
  • 5篇李树岩
  • 5篇邓伟
  • 5篇石春林
  • 4篇江敏
  • 4篇胡程达
  • 4篇陈怀亮
  • 3篇庄立伟
  • 3篇张雪芬
  • 3篇闫伟兄

传媒

  • 9篇气象与环境科...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中国农业气象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作物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第八届全国优...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9篇2010
  • 9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拔节期分区的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遥感监测被引量:4
2020年
冬小麦晚霜冻指标与其发育阶段密切相关,通过分区域对河南省冬小麦拔节期进行研究,建立细化的晚霜冻遥感指标,可以精确监测冬小麦晚霜冻发生情况。以2018年4月38日河南省晚霜冻过程为案例,首先利用热惯量法反演地表温度,再根据相近时次地面观测气温对其进行订正,最后以地面观测当日最低气温对遥感反演最低温度进行推算,体现了地面观测温度的准确性和遥感反演的区域性的优势,利用晚霜冻区域化指标和遥感反演最低温度进行冬小麦晚霜冻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这次晚霜冻主要发生在河南北部的新乡、鹤壁、安阳和中部的平顶山等地,发生灾害面积均在5%以上。和最低气温分布图对比结果显示,低温区域不一定发生晚霜冻害,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的小麦发育期不同,而不同发育期形成冻害的气温不同。根据发育期建立的分区指标进行晚霜冻监测,监测结果与冻害发生实际情况相符。
李军玲薛昌颖邹春辉成林
关键词:晚霜冻温度反演劈窗算法拔节期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等级指标研究
干旱是影响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稳定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建立夏玉米干旱灾害指标,开展夏玉米干旱灾害的监测及评估,对农业防灾减灾意义重大。本文根据夏玉米生长发育过程,选择土壤相对湿度和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分别建立夏玉米不同生育...
薛昌颖刘荣花马志红
关键词:夏玉米干旱土壤相对湿度
文献传递
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1
2010年
小麦和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河南省小麦和水稻的历史观测资料,结合DSSAT-CERES小麦和ORYZA2000水稻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在历史气候变化条件下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呈缩短趋势,但播种-越冬天数平均每10 a增加1.7 d,开花到乳熟天数平均每10 a增加2-4 d,返青后各生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水稻各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拔节期以前,分蘖前的生育期间隔天数以缩短为主,拔节后以延长为主。雨养小麦模拟产量和水氮增产潜力均呈减少趋势;随着播种期的提前,水稻减产趋势逐渐减弱。
成林薛昌颖李彤霄马志红
关键词:气候变化作物模型生育期
北京地区旱稻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分析被引量:28
2007年
基于4a的田间试验资料,采用农田水分平衡法确定了旱稻出苗后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利用1971年-2000年北京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并选取25%、50%、75%和95%保证率作为典型的湿润年、平水年、干旱年和极枯水年,进行旱稻各生育阶段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分析和补灌量估算。结果表明:旱稻出苗后总需水量平均为596.1mm,需水强度平均为4.3mm/d,需水强度峰值出现在孕穗-抽穗阶段。4种降水年型下旱稻出苗后降水和旱稻需水的耦合度分别为0.82、0.71、0.50和0.39,所需的补灌量分别为106.6、171.1、296.0和363.9mm。
张秋平杨晓光薛昌颖闫伟兄杨婕张天一B.A.M.Bauman王化琪
关键词:旱稻需水量耦合度
应用ORYZA2000模型制定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
薛昌颖邓伟刘伟昌李树岩
关键词:旱稻水分利用效率
文献传递
基于作物模型的华北地区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薛昌颖杨晓光张志红刘伟昌成林张弘朱俊奇胡程达
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进行旱稻干旱风险区划;核心技术:ORYZA2000模型参数率定及模型区域化应用;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干旱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关键词:
关键词:旱稻
不同水分处理旱稻农田蒸散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16
2008年
该文通过2001~2004年4年北京地区旱稻田间试验,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法计算了旱稻农田蒸散量,用微型棵间蒸渗仪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农田土壤棵间蒸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旱稻生长期间的农田蒸散特征、土壤棵间蒸发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的农田蒸散量为574~630mm,年际间略有波动;日蒸散强度孕穗~抽穗期最高,平均为9.8mm/d,该阶段为旱稻需水关键期;在出苗~拔节期间土壤棵间蒸发量占农田蒸散量比例最大,在此生育阶段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土壤蒸发无效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限量灌溉处理中以前期适当胁迫,后期充分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崔晓军薛昌颖杨晓光杨婕张秋平王化琪B.A.M.Bouman
关键词:旱稻农田蒸散量水分利用效率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北京地区早稻适宜播种期分析
适宜的作物播种期是制定作物合理栽培管理方案的关键。本文在对作物模型ORYZA2000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该模型结合长期的历史气候资料,对确定早稻的适宜播种期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仅受光温影响的潜...
薛昌颖杨晓光邓伟陈怀亮王化琪B.A.MBouman
关键词:早稻适宜播期
1971-2016年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5
2020年
选用地表湿润指数,利用1971-2016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在年均0.08~2.15月之间,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于7月和8月。1970s发生频数最多,2000s最少,2010s呈现回升的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站次百分比明显高于7月和8月,且6、7月和9月的发生站次百分比在2010s也呈现回升趋势。各年代平均发生频数均以豫南地区最高,近46 a来极端干旱总次数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但6月份发生总次数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全省范围内极端干旱发生存在明显的4~8 a周期变化,2010s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和站次百分比均呈回升趋势,应引起夏玉米生产上的关注和重视。
薛昌颖张永涛刘伟昌
关键词:湿润指数频数夏玉米
应用ORYZA2000模型制定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被引量:14
2008年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降水年型和产量水平的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当灌溉定额达到一定水平后,最高产量趋于不变。干旱和平水年型条件下旱稻均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灌溉定额为300~500mm可增产约3000kg/hm2;丰水年型灌溉定额为250mm时可增产1000kg/hm2。70%、80%和90%产量潜力3个产量水平的最优灌溉制度分别需要保持根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67%、73%和83%左右,灌水定额不宜过高,以50~60mm为宜。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取决于实际的降水情况:干旱年型3个产量水平的灌溉次数为3~8次;平水年型为2~5次;丰水年型为1~5次。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0.92~1.28g/kg,受各年型降水量影响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在1.61~7.76g/kg之间,丰水年型的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平水年型和干旱年型。80%产量潜力水平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年型灌溉定额在98~239mm之间,灌溉次数为2~5次。
薛昌颖杨晓光邓伟张秋平闫伟兄王化琪B.A.M.Bouman
关键词:旱稻水分利用效率优化灌溉制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