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隆江
-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4
- 2012年
- 通过对比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柱状样的粒度参数及敏感组分变化规律,分析了河口不同地区沉积动力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差异;结合代表性柱状样的210Pb测年,分析了柱状样在不同时期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沉积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西水道主要受潮流作用而含有泥沙互层,粒度参数变化小;西岸潮滩受潮流和波浪作用含有贝壳碎屑,并在顶部出现粗化层。近几十年来,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特征的变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水沙入海通量的影响:1941年以前柱状样的波动沉积特征反映了河流山溪性特征;1941—1970(1980)年随水沙入海通量减少而呈现砂含量降低、粉砂增加的特征;1970(1980)—1990年由于水沙入海通量变化较小,而呈现沉积物组成和敏感组分保持稳定的特征;但1990年后随水沙入海通量的进一步降低,邻近河口区域的沉积物出现明显的粗化。
- 冉隆江石勇高建华刘月李富祥白凤龙李军
-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水沙通量
-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特征对流域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0
- 2012年
- 2010年和2011年于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及西水道采集柱状样10根,对柱状沉积物进行^(210)Pb比活度及粒度测试,结合河口地貌演化及流域历年水文资料,探讨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变化造成的影响,以及沉积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柱状样^(210)Pb纵向分布具3种类型:1)指数分布类型;2)表层混合或倒置类型;3)异常分布类型。西水道的沉积速率最快,1960~2000年间达到5.84cm/a;而西岸潮间带沉积速率存在差异,均小于2cm/a。根据测年结果及沉积物粒度特征,将潮滩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为1940年以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阶段2为1940~1970年,流域输沙锐减,河口地貌发生显著变化,西水道由主流道逐渐萎缩为潮汐汊道;阶段3为1970~1995年,径流量锐减,沉积厚度减薄,以及河口区采砂作业加剧,盐水楔入侵,潮滩沉积物变细;阶段4为1995~2010(2011年)年,输沙量逐年减少,潮滩开始遭受侵蚀,受侵蚀区域物质重新分选,致部分柱状样表层出现"粗化层"或"细化层"。通过对1962~1985年间柱状样和悬沙粒径相关性的分析发现,森林砍伐及后期的植树造林对流域输沙的粒度变化控制明显,而该变化在潮滩沉积中亦有记录。
- 石勇高建华杨旸冉隆江李富祥刘月程岩
- 关键词:潮滩沉积输沙量^210PB鸭绿江流域
- 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在河口最大浑浊带有独特的生态动力过程。利用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上下游两个定点站和大面站的流速、叶绿素和浊度数据,在分析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基础上探讨了悬沙浓度与叶绿素浓度分布的对应关系及最大浑浊带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定点站大小潮涨落潮时均出现悬沙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分布中心,该中心主要出现在底部,且高叶绿素a浓度与高悬沙浓度中心相对应。通过对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的分析发现,强烈的底部泥沙再悬浮是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大浑浊带内悬沙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关系均为底层大于表层,大潮高于小潮;高叶绿素a浓度与高悬沙浓度时刻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a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初步分析认为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内的高叶绿素a浓度主要是由再悬浮作用使底部沉积物中的底栖藻类和沉积物一起聚集在水体的底部造成的,但是该结论还有待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进一步检验。
- 于欣杜家笔高建华杨旸冉隆江李富祥刘月程岩
- 关键词:悬沙浓度叶绿素浓度
- 鸭绿江河口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 河口是连接海洋和流域的桥梁,是各界面物质的汇集、转运和交换地带。自工业革命来,流域与河口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极大地改变河口演化进程,使河口海岸的环境变化更为迅速和显著,流域变化对河流三角洲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
- 冉隆江
- 关键词:粒度沉积环境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