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芳

作品数:23 被引量:89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小麦
  • 6篇绿豆
  • 4篇栽培
  • 3篇冬小麦
  • 3篇性状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农作
  • 3篇农作物
  • 3篇作物
  • 3篇小麦产量
  • 3篇开沟
  • 3篇开沟器
  • 3篇旱地
  • 3篇播种
  • 2篇冬性
  • 2篇行距
  • 2篇栽培技术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糯小麦

机构

  • 23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23篇张红芳
  • 16篇郑海泽
  • 8篇姚勇
  • 8篇曲运琴
  • 5篇王裕智
  • 5篇崔欢虎
  • 5篇张风琴
  • 5篇马爱平
  • 5篇靖华
  • 4篇郑彩萍
  • 4篇乔玲
  • 4篇王娟玲
  • 3篇郑彩平
  • 3篇王玉平
  • 3篇张耀文
  • 2篇赵雪英
  • 2篇侯东红
  • 1篇高秀萍
  • 1篇鲁晋秀
  • 1篇黄明镜

传媒

  • 8篇陕西农业科学
  • 3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农学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机化研究
  • 1篇山西林业科技
  • 1篇现代农村科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旱地麦类作物交叉混种栽培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旱地麦类作物交叉混种栽培方法,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交叉混种包括依次进行的两次播种,第一次播种与第二次播种的行向相互垂直,形成交叉网格状;所述两次播种的麦类作物品种相同或不同,所述两次播种的总...
周元成曹永利王镇陈爱萍郑海泽张红芳鲁晋秀姚勇曲运琴裴磊尹永军毛巧巧李瑞祥杨海峰张建华卫玲刘博段学艳侯东红张延杰
文献传递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为了解绿豆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并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选择某些性状代表产量性状,从而提高单株选择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普通绿豆晋绿豆1号做母本和裂叶绿豆FLD08-4做父本构建F2,对F2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相关分析、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2中质量性状叶形为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变异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分离和超亲现象,其中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达到50%以上,荚长的变异系数最低,并且各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其中单株荚数表现最高为99. 51,百粒质量表现最低为62. 6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和百粒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正偏相关均为极显著,而这3个变量对于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中单株荚数>百粒质量>单荚粒数。因此,在高产育种过程中对F2进行单株选择时首先关注单株荚数,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百粒质量高、单荚粒数多的单株,可提高绿豆育种的选择效率,以期为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的选择提供指导。
郑海泽曲运琴乔玲张红芳姚勇
关键词:绿豆农艺性状
不同播种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种行密(行距与密度,下同)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冬前气温偏高、小麦生长中后期较为干旱的年型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行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行密D>A>B>C,水分利用效率则以行密A>D>C>B;对各处理的麦田水分动态研究表明,在0-200 cm土层,拔节期的贮水量大小依次为行密A、D、B和C,小麦成熟期贮水量大小依次为行密A、D、C和B,而拔节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则以行密B>D>C>A;在拔节至成熟期100-200 cm土层的耗水量以行密D的耗水量最大,其次为行密A、B和C;该项研究将为土壤肥力提高、品种矮化和栽培措施的优化升级开展小麦播种行距与密度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
马爱平王娟玲靖华王裕智张红芳崔欢虎
关键词:小麦行距水分利用效率
农作物小区试验开沟器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针对目前农作物小区试验开沟播种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农作物小区试验开沟器研制的指导思想,研制出的农作物小区试验开沟器主要包括开沟和划行装置,并对其提出了合理的工作参数。该机具可较传统人工开沟提高功效4~6倍,并克服了已有进口机具试验开沟播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经3年10余种作物应用效果良好,生产成本和作业成本低,且灵活轻便。
马爱平王娟玲崔欢虎王裕智靖华张红芳
关键词:开沟器农作物
糯质麦粉理化加工特性及配粉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糯小麦是一种新型小麦,含支链淀粉(含量≥99%),其理化特性不同于普通小麦,因此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糯小麦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也得到我国育种家的重视,且已有少数糯小麦品种问世。针对冬性糯质小麦新品系(临糯7385)及普通冬小麦新品种,通过物理、化学测定的方法,测定其麦粉的黏弹性物理参数、谷蛋白、淀粉含量及确切组分;按不同比例配方,配制适合不同加工用途的配粉,研究适合不同加工用途的配粉物理指标;最终形成专用粉配粉配方技术。
郑海泽张风琴姬虎太张红芳郑彩萍王玉平
关键词:理化特性
晋南旱地小麦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个体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在山西临汾采用连续递增密度试验小区设计法,开展了播期密度对小麦个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前气温偏高的年型条件下,播种密度在225万-450万粒/hm2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单株绿叶数减少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主茎叶龄则无显著性差异;播种期在9月24日至10月4日范围内,株高、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3个性状均随播种期的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茎数和绿叶均为9月29日播种的居多;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株高、主茎叶龄、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和单株绿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不同。播种期和播种密度的最佳产量组合为9月29日播种,密度为300万基本苗/hm2。
郑海泽张红芳梁志刚
关键词:播期冬小麦
追肥时期与肥料种类对夏玉米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旨在探明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夏玉米合理追肥时期和追肥种类。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追肥时期(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和追肥种类(尿素+磷酸二铵,仅追尿素)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区、裂区和再裂区的产量方差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4个夏玉米品种平均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均为‘先玉335’>‘强盛51’>‘临玉3号’>‘浚单20’,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为‘强盛51’>‘先玉335’>‘临玉3号’>‘浚单20’。对于高产夏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强盛51’,拔节期追施尿素和磷酸二铵产量及水肥利用率均高于单追尿素;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产量及水肥利用率则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施。因此,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应选用尿素和磷酸二铵配施,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追肥应选用尿素单施,可获得夏玉米高产高效。
郑海泽张红芳郑彩平裴雪霞
关键词:追肥时期磷酸二铵夏玉米水分利用率
冬性糯小麦研究进展
2008年
糯小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首先得到日本和澳大利亚学者的重视,我国也在同时期开始了小麦Wx缺失体研究,并通过复合杂交分离出糯性小麦,然而现有糯性小麦均为弱冬性品种或品系,利用该种质采用回交转育技术,得到优质、高产、多抗的强筋糯性小麦品种已成为可能。
张风琴郑海泽张红芳郑彩萍王玉平
关键词:冬性糯小麦
茬口和灌水对小麦产量及个体和群体生长动态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茬口和灌水对小麦产量及个体和群体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茬口和灌水对产量的影响均存在5%和1%的差异,其中各茬口产量(3个灌水处理平均)以玉米茬口>油葵茬口>休闲茬口>大豆茬口,各灌水处理产量(4个茬口平均)以冬水+拔节水+抽穗水>冬水+拔节水>冬水。各茬口对穗数和千拉的影响均存在5%或1%的差异,而对穗粒数不存在影响;各灌水处理则对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存在5%和1%的差异。玉米茬口同其它茬口相比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均最低,且该茬口较好地协调了个体和群体生长动态。
郑海泽张风琴张红芳郑彩萍
关键词:小麦灌水时期灌水量
晋南盆地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序列
2012年
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试验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序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序列为底施磷量>底施氮量>灌浆期灌水时间>冬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起身期追氮量>密度>播期;研究还明确了晋南盆地冬小麦的最高产量(8 785.74kg/hm2)及其各栽培因子的最佳组合。该项研究为晋南盆地冬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张红芳郑海泽曲运琴姚勇
关键词:栽培因子冬小麦磷肥氮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