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帅

作品数:38 被引量:217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生物学
  • 5篇理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3篇叶绿
  • 13篇叶绿素
  • 13篇叶绿素荧光
  • 11篇叶绿素荧光特...
  • 10篇微藻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4篇盐藻
  • 4篇质谱
  • 4篇重金属胁迫
  • 4篇胁迫
  • 4篇海洋微藻
  • 4篇CD2
  • 4篇CD
  • 3篇杜氏盐藻
  • 3篇球藻
  • 3篇热泉
  • 3篇微绿球藻
  • 3篇微藻生长
  • 3篇绿球藻

机构

  • 27篇国家海洋局第...
  • 21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青岛科技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华夏职业学院

作者

  • 38篇王帅
  • 13篇郑立
  • 12篇梁英
  • 9篇陈军辉
  • 6篇王小如
  • 5篇田传远
  • 4篇冯力霞
  • 4篇李林
  • 4篇李兆永
  • 4篇林学政
  • 4篇王艳龙
  • 3篇史倩
  • 3篇张茹潭
  • 3篇傅聃
  • 3篇孙承君
  • 2篇李鹏远
  • 2篇杨佰娟
  • 2篇郑晓玲
  • 2篇陈晨
  • 2篇傅刚

传媒

  • 5篇海洋湖沼通报
  • 5篇海洋科学进展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分析化学
  • 3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质谱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十一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微藻固碳及其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海洋微藻生物固定CO2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处理温室气体的方法,海洋微藻不仅能吸收 CO2,还能通过固碳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比如蛋白、多糖、生物质能[1]等。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法固定 CO2技术相比,海洋微藻固碳具有光合速率高、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且不需要CO2的分离而直接利用等特点[2]。海洋微藻可以直接利用光合作用经过 CCM 机制捕捉和固定CO2,形成自身生物质能[3]。目前普遍认为海洋微藻生物制品的生产应该与微藻固碳结合进行综合发展,特别是利用电厂排放的 CO2作为微藻碳源,以降低培养成本,在获得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获得环境效益。
李林王帅郑立
关键词:海洋微藻固碳固定CO2高附加值产品生物质能环境适应性
非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藻中3种叶黄素类化合物被引量:1
2012年
建立了非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种类海藻中3种叶黄素类化合物的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海藻中的叶黄素类化合物,选用Alltima 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乙腈-丙酮为流动相系统,梯度洗脱分离,检测波长445 nm。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待分析的3种叶黄素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分离良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紫黄素:6.24~624μg/L,环氧玉米黄素:4.56~456μg/L,玉米黄素:5.60~560μg/L)。该方法适用于不同海洋藻类中3种叶黄素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张茹潭陈军辉史倩李鑫陈晨王帅王小如
关键词:海洋藻类
典型环亚胺类毒素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离子阱质谱技术分析了两种典型环亚胺类毒素(GYM和SPX1)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条件下的质谱裂解特征,并与电喷雾电离(ESI)质谱法进行了比较。GYM和SPX1在APCI一级质谱分析过程中易形成准分子离子[M+H]+峰(基峰);在二级质谱分析过程中,母离子[M+H]+通过丢失H2O中性碎片形成稳定的特征子离子峰;并结合三级质谱分析,推测了两种毒素的裂解途径。结果表明: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法(APCI-MS)的灵敏度好于电喷雾质谱法(ESI-MS);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法(LC-APCI-MS2)分析4种不同基质样品中GYM和SPX1的专属性、重复性、稳定性和抗基质干扰能力均好于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LC-ESI-MS2)。综上,APCI-MS法适于典型环亚胺类毒素的分析,本研究可为LC-APCI-MS定性、定量分析不同基质复杂样品中环亚胺类毒素提供参考和依据。
王艳龙陈军辉李兆永王帅郑晓玲王小如
关键词:离子阱质谱基质效应
不同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产DSP毒素影响的研究
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属甲藻门(Pyrrophyta)、原甲藻科(ProrocentraceaeStein)、原甲藻属(Prorocentrum Ehrenbeg),是一种能产生DSP毒素的海洋...
王帅陈军辉李兆永王艳龙
关键词:环境因子
印尼热泉中产嗜热碱性蛋白酶菌株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MSM寡营养培养基从印度尼西亚Pantai cermin,Kalianda和Banyuwedang三个地区的热泉水样、泥样以及沉积物样品中分离获得细菌菌株,通过检测蛋白酶产生透明圈和福林酚蛋白酶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中筛选出1株产嗜热蛋白酶的菌株PBI,该菌株经初步鉴定为短杆菌属(Brevibacillus),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PBI产蛋白酶的最适酶活温度为60℃,最适pH值为8.0~9.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60℃时酶的半衰期为30min,70℃条件下20min仍保持46.1%的酶活,该酶在pH值为5.0~9.0范围的缓冲液中酶活相对稳定。其产嗜热蛋白酶的酶活力最高可达到60.53U/mL,在100℃条件下仍能保留26.37%的相对酶活。Fe2+,Fe3+,Cu2+和Zn2+对嗜热蛋白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嗜热蛋白酶对EDTA敏感,苯甲基磺酰氟(PMSF)、亮抑酶肽(Leupeptin)、苄眯(Benzamidine)和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in A)对该嗜热蛋白酶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其酶活性受到丝氨酸、半胱氨酸残基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是1株具有进一步改造利用价值的产蛋白酶菌株。
王帅林学政黄晓航郑立ZILDA Dewi Seswita
关键词:热泉嗜热细菌嗜热蛋白酶
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繁殖细胞的获得及早期发育的观察
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沿海,在我国资源极其丰富,在食品、制药、环保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国内孔石莼产量和品质难以满足商业要求,良种选育和增殖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目...
王帅
关键词:孔石莼酶解法早期发育过程
文献传递
不同浓度的Cd^(2+)、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研究了不同的Cd2+浓度与氮浓度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浓度、氮浓度、胁迫时间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Cd2+浓度对2株微藻的Fv/Fm(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Yield(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影响最显著,氮浓度对2株微藻的NPQ(非光化学淬灭)和微绿球藻的qP(光化学淬灭)影响最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株微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及部分荧光参数(Fv/Fm和Yield)均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低氮(55μmol/L)条件下,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荧光参数Fv/Fm、Yield和NPQ均有明显下降,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小球藻的Fv/Fm和Yield在高氮(7040μmol/L)和低浓度Cd2+条件下,下降幅度小,表现为拮抗作用。试验还发现,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高浓度Cd2+对小球藻的胁迫作用加强,表现为协同作用。微绿球藻在高氮条件下,其处理组间荧光参数差别不明显,表现为拮抗作用。
王帅梁英
关键词:小球藻微绿球藻氮浓度叶绿素荧光
Cd^(2+)胁迫对6株微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9年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胁迫不同时间(24h、48h、72h和96h)后,6株微藻(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Tahitian Isochrysis galbana、小球藻Chlorellasp.、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us pluvialis和塔胞藻Pyramidomonas sp.)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PSII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Cd2+胁迫下6株微藻的荧光参数Fv/Fm、Fv/Fo、Yield、rETR、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均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胁迫时间对各荧光参数也有显著影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绿色巴夫藻的Fv/Fm、Yield和rETR逐渐下降,Fv/Fo先下降后上升,至72h时又有所下降;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和微绿球藻的Fv/Fm、Fv/Fo、Yield和rETR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下降;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的上述荧光参数先下降,之后分别在48h和72h时逐渐上升;塔胞藻的上述荧光参数则先上升后下降。在Cd2+胁迫下,6株微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也显著降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的幅度也逐步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株微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细胞密度计算出来的Cd2+对6株微藻96h的半抑制浓度(96h-EC50)分别为绿色巴夫藻(151.538μmol/L),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14.161μmol/L),小球藻(17.150μmol/L),微绿球藻(3.498μmol/L),雨生红球藻(15.205μmol/L),塔胞藻(19.722μmol/L),因此6株微藻对Cd2+的耐受性大小顺序为:绿色巴夫藻>塔胞藻>小球藻>雨生红球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微绿球藻。
王帅梁英田传远
关键词:微藻叶绿素荧光
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的研究现状及前景被引量:23
2009年
从重金属对微藻生长繁殖、生理生化、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并对叶绿素荧光技术在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梁英王帅
关键词:微藻重金属叶绿素荧光
富碳培养对海洋富油微藻油脂积累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实验针对三株海洋富油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CCMM5001)、一种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CCMM5002)和一种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CCMM7001),研究了它们在通入0.03%(空气)、5%、10%三个浓度CO2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同时考察了其总油脂及中性脂的累积情况。结果显示,富碳培养有利于这三株海洋微藻的生长,但最适生长的CO2浓度不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CCMM5001)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CCMM5002)在通入10%CO2时具有最大产率,分别达到(182.28±7.07)mg/(L·d)和(164.22±7.10)mg/(L·d),而微拟球藻在通入5%时具有最大产率,达到(122.25±1.17)mg/(L·d),随着CO2浓度的增加,三株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和中性脂含量有明显提高。在通入10%CO2条件下,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CCMM5001)、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CCMM5002)和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CCMM7001)的总脂含量分别达到(45.15±4.03)%、(47.15±1.20)%和(41.20±1.69)%;从中性脂的累积规律来看,三株藻均在平台期的累积达到最大,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三株藻种适合制备生物柴油的C14-C18系脂肪酸相对含量在不同CO2条件下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90%左右。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的藻株作为富油高固碳优良藻株,具备用于海洋生物质能耦合CO2减排开发的潜力。
李林郑立郑明刚杨佰娟王帅周文俊詹天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