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建新

作品数:13 被引量:79H指数:7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可达性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气温
  • 2篇空间结构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 1篇日数
  • 1篇日照时数
  • 1篇时间序列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祁连山中东段
  • 1篇青藏

机构

  • 13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3篇付建新
  • 8篇李玲琴
  • 6篇曹广超
  • 5篇唐仲霞
  • 4篇曹生奎
  • 4篇虞敏
  • 4篇袁杰
  • 3篇蒋刚
  • 1篇付建新
  • 1篇杨晓敏
  • 1篇袁杰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经济论坛
  • 1篇公路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3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0
  • 2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成为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在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土地利用/覆被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祁连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保护区,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
付建新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遥感影像
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
城镇体系结构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主要包括城镇体系的“三结构一网络”即等级规模结构、地域空间结构、职能体系结构与城镇体系的网络结构。国内外有关城镇体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颇为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分形理论在城...
付建新
关键词:网络结构
青海省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2006年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并且结合城市首位律的分析,得出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的原因,为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提出相关的对策。
付建新薛静
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与分形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定性方法分析青海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现状,再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青海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
付建新李玲琴薛静
关键词:空间结构
1960-2014年祁连山南坡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8年
基于祁连山南坡及其附近19个气象站点的1960—2014年气温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相关分析法、多项式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R/S分析方法、ArcGIS方法对其气温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为波动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35℃/10a,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的增长率分别为0.478,0.275℃/10a,季节气温同样为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说明最低气温与冬季气温对气温上升贡献最大;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00—2014年气温的升高趋势比1990—1999年有所下降,并不能说明全球变暖停滞,可能受到自然外强迫造成的;气温的Hurst指数为0.5
曹广超付建新付建新曹生奎李玲琴蒋刚曹生奎袁杰唐仲霞刁二龙
关键词:气温
祁连山南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空间变异性分析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以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沿剖面(0~50 cm)垂直变化特征及空间变异性。[方法]对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进行采样,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垂直分异,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外,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性,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pH值、含水量、有机质和电导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变异性逐渐减小。[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较肥沃;土壤pH呈弱碱性,符合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大多呈碱性的特征;土壤电导率较低,未出现盐碱化现象。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具有弱空间变异性。
刁二龙曹广超曹生奎曹生奎虞敏袁杰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青海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从县域空间尺度上对青海省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五个时间段的人均GDP,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图,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青海省近20多年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资源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但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较贫困状态,区域中心城市缺乏完整的城市功能体系,辐射作用微弱等特征。
薛静付建新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1960—2014年祁连山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8年
基于祁连山区及其周边气象台站的日照时数数据,利用M-K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祁连山东段、中段与西段1960—2014年期间的日照时数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的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整体上表现出下降态势,其中东段下降最快;日照时数年内变化5月出现最大值,这与该月的天气多晴天有关;夏季与冬季的日照时数突变在四季中表现得最明显,突变开始的年份分别为2000年与1983年;日照时数振荡周期可能为28年。祁连山区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规律;夏季与冬季各区段的日照时数均为下降态势;祁连山区日照时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汽压、云量、年降水量以及相对湿度。
付建新曹广超曹广超唐仲霞李玲琴
关键词:日照时数
30 a青海省公路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演化被引量:12
2018年
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引力模型与克里金插值、XY to line、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级符号等GIS分析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及县域经济联系格局的演化规律,结论为:1986—2016年,青海省公路网络等可达性线呈现不规则的半环状分布,影响因素主要有位置、交通、经济及其时间距离等,可达性插值表现为交通主干道指向性;青海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水平均有提升,可达性值的变化呈现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1986—2016年,青海省经济联系强度与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尤其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愈来愈快;前五等级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前三经济联系总量的县域基本集中于西宁、海东地区,体现出青海省典型的"单核"城市空间结构,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总量与可达性均呈现正相关。
杨晓敏李玲琴付建新付建新唐仲霞曹广超王好文唐仲霞刘爱佳
关键词:可达性经济联系
1986年~2016年青海省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方法,以1986年、1995年、2004年、2016年为时间断面,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络中43个主要节点城镇的可达性格局及其演化规律。1986年-2016年,青海省公路网络等可达性线呈现不规则的半环状分布,影响因素主要有位置、交通、经济及其时间距离等,可达性插值表现为交通主干道指向性。研究期间,青海省公路网络可达性水平均有提升,可达性值的变化呈现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其中60.47%的城镇相对可达性水平优于平均水平,各城镇总体可达性水平变化较小,只是某些城镇的可达性位次发生了变化。1986年-1995年,青海省的公路可达性均衡性在提高,1995年-2016年,均衡性出现暂时性下降,随着南部与东南部地区高速公路的修建与运营,可达性水平会逐渐趋于平衡。
杨晓敏杨晓敏李玲琴
关键词:公路网络可达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