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明
- 作品数:30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关洛互动视域下吕大临的《大学》诠释
- 2019年
- 至少有三条证据表明,吕大临注解《大学》发生在洛学阶段,因而兼受张载、二程相关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加之自己的理论思考,吕大临的《大学》诠释特色鲜明。异于郑玄、孔颖达等汉唐儒者偏重从治国理政或说从外王方面对《大学》主旨的概括,吕大临偏重从道德修养或说内圣方面对之进行归纳。在中国哲学史上,他首倡"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此说被朱熹直接继承并由此而成为理学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不止于此,吕氏还把本属易学系统的"穷理尽性"作为"大人之学"的具体修养工夫。在诠释架构上,吕大临则以《中庸》统摄《大学》。他将"在止于至善"释为"学至于诚",即是以《中庸》之"明""诚"为思想架构而把《大学》的思想融摄其中,而"诚"在《大学》里仅在"诚意"的人道层面使用,尚未进至《中庸》的天道层面的"诚"。吕氏之以《中庸》之"明""诚"解释《大学》之"致知""诚意",亦是如上诠释架构的体现。在"格物""致知"的解释上,吕大临以声训方式继承二程之"格,至也"的说法,并提出"致知,穷理也"的新说,且其"穷理"不同于程颐之穷万物之理为一理的考索,而是致力于体会"万物一体"之境,此中更多程颢思想的痕迹。反观其理论体系可知,吕大临对《大学》义理的如上创造性阐发,乃基于其对道德修养工夫的注重。
- 曹树明
- 关键词:吕大临
- 论僧肇的般若思维方法被引量:1
- 2009年
- 由于参与罗什的译经活动,僧肇在思维方法上完成了从玄向佛的转变,即从玄学的本体思维转向了具有非本体论特征的中观般若思维,包括中道思想、无分别观念、二谛理论、遮诠法和空的观念等。不仅如此,僧肇还用中国式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般若中观学的思想观念,对印度佛教的本真精神和原始义理做了一次"还原"的工作,从而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 曹树明
- 关键词:僧肇佛教中国化
- 《周易》与科学关系的再审视被引量:1
- 2007年
- 本文分别探讨了《周易》与三种科学模式的关系。首先,从中医学这一个侧面说明《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关系不大。其次,指出作为国学经典的《周易》对外来的近代科学无所谓阻碍或促进。最后,认为现代科学的整体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在现代科学体系里本身就已经存在,反过来从《周易》寻找启示的意义不大。反思《周易》与三者的关系,本文主张,《周易》哲学的"为什么"是本体界的探究,而科学的"怎么样"是现象界的描述,二者各有自己的界限和范围,不应把哲学看做科学的指导者。
- 曹树明
- 关键词:《周易》中国古代科学
-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 2011年
-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 曹树明
- 关键词:冯友兰学科地位
- 孔子和谐观及其现代转换的可能向度被引量:4
- 2010年
- 孔子和谐观遵循着由外在到内在的逻辑层次:差异是和谐的必然前提,礼乐是保证差异之间和谐的外在制度安排,仁德则是外在礼乐制度的内在道德理性。其和谐观的基本特征有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性近论的人性预设和家庭本位的伦理意识。在孔子和谐观的现代转换中,至少有三个可能的向度:在民族文化关系上,从"用夏变夷"到文化生态的范式转换;在社会存在结构上,从等级到阶层的形态转换;在人际关系上,从血缘到业缘的重心转换。
- 曹树明
- 关键词:孔子和谐观向度
- 吕大临佚文《西铭解》辑释被引量:1
- 2013年
- 吕大临佚文《西铭解》因在史籍中的著录方式与他的其他著述不同,故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注意。因此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辑佚和校勘,对其注释风格和思维转向进行分析,吕大临在注释时广泛用典、据己意解经改经,相对于张载《西铭》"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他在思维方式上转向了"人道具则天道具"。
- 曹树明
- 关键词:吕大临辑校
- 二程的科学思想
- 2014年
- 在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新儒学思想的建构过程中,《大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颢明言'《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1,程颐更是将之视为'入德之门'2。而《大学》之格致诚正的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则成为二程工夫的下手处,他们尤其强调'格物致知'在工夫修养中的优先性。关于'格物',二程指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3,'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4。
- 曹树明
- 关键词:工夫儒学
- 从《妙法莲华经》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特征被引量:5
- 2008年
- 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并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提出翻译理论——"味论",其主要特征为:注重简约、关照整体和语句通畅,以其代表译作《妙法莲华经》为轴心,通过与相关的竺法护译本的比较,认为:简约能使译文更精练,关照整体能保证前后译文的一致性,语句通畅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 曹树明姜春兰
- 关键词:鸠摩罗什竺法护《妙法莲华经》佛经翻译
- 修养工夫论视域下的张载“格物”说被引量:5
- 2013年
- 在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中,张载将安立了儒学根基且很有可能亦吸收了佛教思想成分的道家之"虚心"置于其前,并认为二者是一对互动式的道德修养工夫,修养目的在于"致知"后的德性所知之境。张载不赞同二程以"穷理"释"格物",一是因为在他看来"穷理"、"尽性"、"至命"具有先后次序,从而其"尽性"及与之处于同一修养层面的"格物"不能等同于"穷理";二是因为他对"理"、"性"做了分际处理,认为"理"属于物,"性"属于人,从而"穷理"属于"物理"认识方式,与作为道德修养工夫的"格物"分属根本不同的路径。总体观之,张载对"格物"的诠释属于汉唐以来的道德论范式,二程的诠释则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知识论转向,两种范式虽皆有合理性,但时下的境况更要求重新审视道德论范式;再者,若充分关照"八条目"解释的连贯性,张载之说亦有值得反思之处。
- 曹树明
- 关键词:虚心穷理修养工夫
- 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朱谦之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真正开创者,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并从6个方面做出一定贡献:通过将重点著作作为选题的方式设计篇章体例;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运用三重证据法诠释殷商哲学史料;划分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的演变历程;使用三派分析法分疏老庄哲学史料;以"去粗取精"为主要原则整理近代思想史料。概括而言,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有学科观念鲜明、学术立场坚定和方法论意识强烈等特点,但也存在篇章体例设计欠规范化、科学化和对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释不够集中、不够充分、不够系统等不足之处。
- 曹树明
- 关键词:史料学中国哲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