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磊

作品数:20 被引量:146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腰椎
  • 10篇退变
  • 10篇侧凸
  • 9篇退变性
  • 8篇腰椎侧凸
  • 8篇退变性腰椎
  • 8篇退变性腰椎侧...
  • 6篇手术
  • 6篇节段
  • 6篇脊柱
  • 5篇术后
  • 5篇长节段
  • 4篇胸腰椎
  • 4篇后凸
  • 4篇畸形
  • 4篇交界性
  • 4篇矫形
  • 3篇融合术
  • 3篇椎体
  • 3篇脊柱侧

机构

  • 20篇北京大学第三...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博生吉医药科...

作者

  • 20篇袁磊
  • 17篇曾岩
  • 13篇陈仲强
  • 12篇李危石
  • 7篇郭昭庆
  • 7篇孙垂国
  • 6篇齐强
  • 4篇陈萧霖
  • 3篇孙卓然
  • 2篇张家豪
  • 1篇杨林
  • 1篇齐强
  • 1篇朱学军
  • 1篇克晓燕
  • 1篇钟沃权
  • 1篇李颜
  • 1篇韩庆峰
  • 1篇杜国红
  • 1篇于淼
  • 1篇钟少文

传媒

  • 1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矫形固定术后腰椎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9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患病率逐年提高,而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术是治疗严重DLS的重要方法。目前,术后效果的评估主要根据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及影像学上畸形矫正和平衡状态改善情况。虽然手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和风险,但多数患者可在手术中受益。然而,长节段固定融合在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会造成腰椎局部活动度的下降,导致腰部僵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腰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LSDI)作为评估腰椎僵硬对ADL影响的量表,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该量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优化的基础上应用。本文对DLS长节段矫形固定术后腰椎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及LSDI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张心灵袁磊曾岩买硕
关键词:脊柱侧凸腰椎退变内固定器
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发生再失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冠状位平衡状态、L5横突与骶骨融合状态、顶椎位置、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AVT)值、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前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后即刻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T1-UIV Cobb角等情况.根据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状态分为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组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组.分析上述因素与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4例DLS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状态患者,其中15例男性,79例女性,年龄63.10±6.47岁,随访32.5±26.9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仍处于平衡状态者73例(77.7%),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患者21例(22.3%).两组间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术前L4倾斜角、术后即刻L4倾斜角、术后即刻UIV倾斜角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AVT值(P=0.043)、术前主弯Cobb角(P=0.018)、术后即刻UIV倾斜角(P=0.035)与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出现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和术后即刻UIV倾斜角越大,末次随访越容易出现冠状位失平衡变化.
丁林垚孙卓然李危石曾岩袁磊陈泽邱卫鹏侯翔宇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
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开放性手术治疗进展被引量:5
2023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脊柱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胸腰椎,可引起骨折部位急慢性疼痛和椎体高度丢失,并可导致进行性后凸畸形。对陈旧性OVCF所致的后凸畸形,开放性手术如前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及截骨矫形可以改善局部序列,实现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难以完成的后凸矫形,重建矢状面平衡。由于OVCF患者年龄偏大,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且骨质疏松导致椎体脆性增高,使手术以及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升高。前路手术存在入路复杂、力学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后路手术。由于单纯减压固定存在后凸矫正度数的限制,因此需要截骨矫正后凸畸形。对伴有后凸畸形的陈旧性OVCF患者,因骨密度的降低使螺钉把持力下降,而螺钉一旦松动势必影响矫形效果。多数研究采用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治疗,增加了椎体的轴向拔出力,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不同截骨方式的选择是决定患者能否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张家豪袁磊刘寅昊倪佳俊曾岩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后凸
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行长节段(≥4个节段)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132例,将随访时出现DJP的13例患者纳入DJP组,未出现任何机械性并发症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个体因素[手术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T值、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因素]、手术因素[固定融合节段数、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umented vertebra,L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影像学参数[侧凸Cobb角、顶椎的旋转程度(Nash-Moe)、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评分、脊柱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本组患者DJP的发生率为9.8%(13/132),其中6例(46.2%)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DJP组患者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JP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个体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
袁磊张心灵曾岩陈仲强刘寅昊李危石齐强郭昭庆孙垂国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机械并发症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1
2020年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发生在10岁及以上青少年的脊柱三维立体畸形。支具治疗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目前的主要保守治疗方式之一,特别是针对未发育成熟的轻度AIS,往往首选支具治疗。AIS的支具治疗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了确认,对其疗效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是近年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AIS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买硕曾岩袁磊张心灵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和非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饮酒史、术前骨质状况、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等;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Cobb角、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情况、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obb角和LL矫正值;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节段、减压节段、椎间融合节段、术中截骨及截骨级别、固定骶骨、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情况等、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资料和医疗费用。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纳入大量失血组,106例患者纳入非大量失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量失血组相较非大量失血组,BMI较小(P=0.046)、术前Cobb角较大(P<0.001)、AVT较大(P=0.002)、Cobb角矫正值(P<0.001)较大、固定节段较多(P<0.001)、椎间融合节段较多(P=0.043)、截骨级别较高(P<0.001)、术中TXA使用比例更小(P=0.046),大量失血组在围手术期输血量(P=0.015)、输血率(P=0.035)、术后住院时间(P=0.035)、住院费用(P=0.023)显著高于非大量失血组。多因素Logistics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每增加1kg/m^2,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9.3%;术中Cobb角矫正值每增加1°、固定节段每增加1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分别增加5.9%、58.9%;椎间融合节段每增加一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1.174倍;术中行三级及以上截骨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
张心灵袁磊曾岩陈仲强李危石孙垂国杜国红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
超声骨刀与传统工具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减压截骨术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 :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减压截骨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Ponte截骨、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术且年龄不小于45岁的54例DLS患者,根据减压截骨操作主力工具的不同分为超声骨刀组(28例)和传统工具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器械并发症例数、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手术时间、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等指标。结果:虽然超声骨刀组减压椎板数、Ponte截骨数和切除间盘数显著多于传统工具组(P<0.05),但是两组的器械并发症例数和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超声骨刀组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显著低于传统工具组(834.0±354.4ml vs 1467.3±804.9ml,P=0.002)(120.8±57.2ml vs 191.4±88.4ml,P=0.003)(342.3±179.9ml vs552.2±295.2ml,P=0.003)。结论 :应用超声骨刀完成DLS减压截骨手术安全、有效,超声骨刀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在安全性方面至少不亚于传统工具。
陈萧霖曾岩陈仲强袁磊钟少文
关键词:超声骨刀退变性腰椎侧凸出血量手术时间安全性
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腰腿症状时间、既往内科病病史、是否吸烟、骨质疏松T值、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风险分级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等;术后资料包括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具体情况、术后引流量、患者术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等。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并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9例患者纳入早期并发症组,127例患者纳入无并发症组。腰痛病程(P=0.034)、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P=0.017)、麻醉时间(P<0.001)、手术时间(P<0.001)、固定融合节段数量(P<0.001)、术中行截骨术(P=0.027)、不同截骨级别(P=0.002)、截骨节段(P=0.049)、术中失血量(P=0.048)、术中尿量(P=0.022)、术中总输入液体量(P=0.005)、自体血回输量(P=0.022)、术后总引流量(P<0.001)、住院时间(P<0.00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融合节段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术中总输入液体量多、3级及以上截骨术、自体血回输量多、术后总引流量多、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较低为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多的术后总引流量、3级及以上截骨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为进行3级以下截骨或未进行截骨患者的4.577倍(P=0.
刘寅昊袁磊曾岩张心灵陈仲强李危石郭昭庆齐强
关键词:退变性脊柱侧凸早期并发症长节段固定
北京市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情况及居民对基层医疗的满意度调查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调查北京市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现状、患者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情况以及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从而发现双向转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实施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居民建立正确的就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地理位置和就诊人群,采用分层抽样,选择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援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门诊患者进行方便抽样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就医情况、分级转诊情况、就医满意度情况。结果对于一般疾病53.8%的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主要包括:离住所或单位近(83.3%),交通方便(51.0%),可以报销(34.3%)。仅有33.0%的居民听说过社区首诊,24.2%的居民听说过双向转诊;94.3%的患者在病情需要时愿意上转,160例患者表示在病情稳定后仍不愿意下转,其的原因主要包括:不信任下级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77.5%)、检查设备落后(43.8%)、药品不全(40.0%)以及自己觉得没有必要(40.0%)。对于看病或服务利用、医务人员的尊重程度、服务态度、就诊时间、就医环境、等候或排队的时间、服务价格、医务人员的解释交流情况等方面均比较满意,各项加权平均分均超过1.00分。结论目前双向转诊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低,患者对制度认识不足,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不够信任。因此,应该加强对制度的宣传,改变患者就医行为习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和设备水平,增强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认可度。
袁磊赵志刚王亚魁陈仲强韩庆峰李颜
关键词: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就医行为满意度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年龄≥45岁、随访时间≥2年的DLS患者共60例。将随访时出现PJK的患者纳入PJK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用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个体资料、手术资料和影像学参数间的差异,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个体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和T-值。手术资料包括固定融合椎体数、最上端固定椎(UIV)位置、最下端固定椎(U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总矢状位序列(GSA)、矢状位平衡(SVA)和交界区后凸角(PJA1为UIV+1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PJA_2为UIV+2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等。结果:研究共纳入DLS患者60例,年龄63.2±6.4岁(45~74岁),术前Cobb角28.51°±10.94°(10.7°~55.1°),手术平均固定融合节段6.7±1.3个(5~9个)。随访40.3±11.1个月(24~59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发生PJK(PJK组),49例患者未发生PJK(对照组),PJK发生率为18.3%。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有更多的BMD<0.850g/cm2例数(100.0%vs 36.1%,P=0.005);更多的UIV位于T11-L1例数(100.0%vs 69.4%,P=0.030);更多的术前PJA1>9°例数(45.5%vs 10.2%,P=0.013)、术前TLK≥15°例数(63.6%vs 22.4%,P=0.012)、术前SS<25°例数(90.9%vs 46.9%,P=0.016)、术后即刻PJA_2≥5°例数(100.0%vs 46.9%,P=0.001)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例数(90.9%vs 46.9%,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JA_1>9°(OR=19.432,P=0.017)、术前SS<25°(OR=23.131,P=0.022)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OR=22.382,P=0.02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A
陈萧霖曾岩陈仲强于淼袁磊齐强郭昭庆李危石孙垂国
关键词:发生率退变性腰椎侧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