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雯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学技术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调理剂种类和配比对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为研究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的调理剂种类及配比等工艺参数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的生物干化反应器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分别研究了麦秆和锯末作调理剂和3种不同调理剂配比(污泥与调理剂湿基质量比为3∶1,5∶1,8∶1)的生物干化效果。结果表明,利用麦秆作调理剂能够达到更高温度,含水率降低了10.88%,优于锯末作调理剂降低的5.9%;与其他配比相比,污泥与调理剂添加比为5∶1时,干化效果与经济性相对更好。利用麦秆作调理剂,且物料配比为5∶1(污泥∶麦秆)时,生物干化效果最佳。
- 张克峰刘麒张茜雯于小迪王洪波
- 关键词:生物干化污泥处理调理剂
- 分级共聚气浮处理引黄水库水效能及机理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针对引黄水库水低温低浊的水体特征,自主研发了分级共聚气浮工艺,将溶气水分级回流,强化净水过程中气浮粘附机理中的共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低浊期,分级共聚气浮对浊度、CODMn、UV254、DOC、SUVA及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2%、43.2%、48.5%、38.2%、20.5%和77.3%,对大于2μm颗粒物的去除率为93.6%,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10^3的有机物去除率可达85%,对相对分子质量为3×10^3-10×10^3有机物的去除率为30.6%。实验过程中,分级共聚气浮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CHCl3、CHCl Br2、CHCl2Br、CHBr3的去除率分别为22.9%、21.9%、16.0%及18.2%。通过对反应过程不同阶段进行显微观测,确定分级共聚气浮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主要有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碰撞粘附作用、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共聚作用及泡絮体-微气泡-颗粒物之间的网捕、包卷和架桥作用。
- 贾伟建张克峰张茜雯王永磊李梅
- 关键词:气浮引黄水库水低温低浊
- 分级共聚气浮对引黄水库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特性被引量:1
- 2014年
- 以鹊山引黄水库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自主研发了分级共聚气浮工艺,将溶气水分级回流,以强化气浮粘附机制中的共聚作用。考察了分级共聚气浮工艺的运行特性及处理效果,研究表明:在原水浊度为13.3~20.2NTU的条件下,PAFC投量为5mg/L(以Al^3+计)、溶气水初次回流所占比例为1/3、共聚紊动强度为10s^-1时,运行效果较优。对粒径〉2μm颗粒物的去除率为93.6%,对分子质量〉3000U的有机物去除率可达85%,对分子质量为3000~10000U有机物的去除率为30.6%,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试验过程中,对浊度、CODMn、UV254、DOC、SUVA及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2%、43.2%、48.5%、38.2%、20.5%和77.3%,对CHCl3、CHClBr2、CHCl2Br、CHBr3的去除率分别为22.9%、21.9%、16.0%及18.2%。通过对反应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显微观测,确定分级共聚气浮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主要有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碰撞粘附作用、微气泡与絮体颗粒的共聚作用及泡絮体-微气泡-颗粒物之间的网捕、包卷和架桥作用。
- 张克峰贾伟建张茜雯王永磊李梅贾瑞宝
- 关键词:引黄水库水
- 一种发电节能污水处理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电节能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粗格栅池、细格栅池、沉砂池、生物反应池和沉淀池,各部分通过管道相连接,沉淀池底部通过回流管与生物反应池上部连接,沉淀池的上部设有出水口,生物反应池的前侧设有配水池,在细格栅池...
- 张茜雯
- 文献传递
- 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装置,该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曝气装置和丝状填料,丝状填料的直径为1mm-3mm,曝气装置上间隔500mm固定一个直径100mm的塑料环,丝状填料的一端固定在塑料环上,另一端...
- 张茜雯
- 文献传递
- 济南城区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了解径流水质变化规律是控制与治理径流污染实现雨水资源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济南城区不同下垫面多次降雨事件不同降雨历时的雨水径流进行采样并检测,分析了济南雨水径流的水质特性、雨水径流冲刷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差异大,初期径流中污染物质含量高,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径流中污染物浓度迅速降低,径流水质受局部环境影响明显,SS与CODCr、TP、TN等污染指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等特性,并模拟得出济南不同下垫面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模型,分析了初始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综合冲刷系数K等影响冲刷规律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雨水水质控制与利用的建议。
- 陈淑芬刘连江张茜雯王鹤立李艳红
- 关键词:雨水径流不同下垫面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