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慧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布鲁氏菌
  • 3篇蛋白
  • 3篇荧光
  • 3篇荧光蛋白
  • 3篇细胞
  • 3篇小鼠
  • 3篇小鼠巨噬细胞
  • 3篇流式细胞
  • 3篇流式细胞仪
  • 3篇绿色荧光
  • 3篇绿色荧光蛋白
  • 3篇巨噬细胞
  • 3篇激光
  • 3篇共聚焦
  • 2篇显微镜
  • 2篇激光共聚焦
  • 2篇激光共聚焦显...
  • 2篇共聚焦显微镜
  • 2篇GFP
  • 1篇易感

机构

  • 5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5篇马慧
  • 4篇高剑峰
  • 4篇苟亚峰
  • 2篇王丹
  • 2篇陈月娥
  • 2篇周路
  • 1篇刘朋涛
  • 1篇刘鹏涛

传媒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中国酿造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美利奴羊MHC-DRB1基因exon2 SNPs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性被引量:15
2014年
通过PCR扩增126只布鲁氏菌阴性和67只布鲁氏菌阳性中国美利奴羊MHC-DRB1基因exon2,产物经SSCP电泳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而后对不同等位基因进行克隆测序,旨在确定该基因exon2多态位点,并对每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进行差异统计分析,从而分析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70 bp的序列内共检测到41个SNPs,其中109 C>T位点的等位基因在病例-对照样本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MHC-DRB1 exon2多态性与绵羊种布鲁氏菌病易感性显著相关。
陈月娥苟亚峰周路马慧王丹高剑峰
关键词:SNPS布鲁氏菌病易感性中国美利奴羊
绵羊布鲁氏菌侵染小鼠巨噬细胞过程的荧光表征与分析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GFP的整合型重组布鲁氏菌16M和M5(以下简称GFP-布鲁氏菌16M和M5);比较GFP-布鲁氏菌16M和M5与正常布鲁氏菌16M和M5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能力,证明GFP基因的转入不会影响后续实验的进...
马慧
关键词:激光扫描共聚焦流式细胞仪
文献传递
绵羊布鲁氏菌侵染小鼠巨噬细胞的荧光表征与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布鲁氏菌16M(强毒株)和M5(弱毒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及胞内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初次结合所用时间进行测定,探讨二者在结合所用时间上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比较GFP布鲁氏菌16M和M5与胞内各细胞器结合产生的荧光强度。将GFP布鲁氏菌16M(强毒株)和M5(弱毒株)分不同时间段分别侵染RAW 264.7(细菌和细胞比例为100︰1),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检测。结果表明:布鲁氏菌16M和M5侵染初期10 min时进入巨噬细胞,1.5 h时布鲁氏菌到达溶酶体,2.0 h时布鲁氏菌到达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结果提示,布鲁氏菌16M和M5在侵染进入宿主细胞与胞内各细胞器初次结合所用时间相同,但布鲁氏菌16M与各细胞器结合的荧光强度均高于布鲁氏菌M5。以此推断布鲁氏菌16M进入胞内的数量高于布鲁氏菌M5。
马慧苟亚峰刘朋涛高剑峰
关键词:布鲁氏菌绿色荧光蛋白巨噬细胞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
响应曲面法优化产外切菊粉酶菌株G-60的发酵条件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从新疆石河子盐碱地菊芋生长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10株具有菊粉外切酶活力的菌株,复筛得到1株高产菊粉外切酶活力菌株,将其命名为G-60。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法对8个因素进行了显著因素的筛选,结果表明菊粉添加量、酵母膏含量和初始pH值对菊粉外切酶酶活影响极显著;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hnken设计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佳发酵产酶条件为:菊粉添加量7.91%、培养基初始pH为6.61、酵母膏含量0.64%,在此条件下,外切酶活达到58.51U/m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2.02倍。
苟亚峰马慧王丹周路陈月娥高剑峰
关键词:响应面法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布鲁氏菌16M和M5侵染小鼠巨噬细胞过程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布鲁氏菌(Brucella)16M(强毒株)和M5(弱毒株)进入小鼠巨噬细胞后产生的荧光强度,结合布鲁氏菌胞内生存能力分析二者侵染小鼠巨噬细胞过程的差异,为布鲁氏菌在细胞内的生存繁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布鲁氏菌16M(强毒株)和M5(弱毒株)分不同时间段侵染小鼠巨噬细胞(感染复数为100∶1),通过胞内生存实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检测布鲁氏菌侵入RAW 264.7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布鲁氏菌16M和M5和GFP的16M和M5侵染RAW264.7的能力不受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以鉴别GFP布鲁氏菌,但是不能确定细菌的存活状态。结合布鲁氏菌16M和M5胞内生存能力分析发现GFP+细胞的增加与活菌培养计数法(colony forming unit,CFU)数量的减少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在侵染初期(5~25 min)16M与M5的荧光强度并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布鲁氏菌16M和M5在侵染进入宿主细胞的初期即侵袭能力并没有明显差异,认为造成毒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的繁殖能力。
马慧苟亚峰刘鹏涛高剑峰
关键词:布鲁氏菌小鼠巨噬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