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长美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黄土高原
  • 3篇幼苗
  • 2篇幼苗更新
  • 2篇坡位
  • 2篇种群
  • 1篇油松
  • 1篇油松林
  • 1篇死亡率
  • 1篇松林
  • 1篇天然油松林
  • 1篇种群更新
  • 1篇种群结构
  • 1篇种群结构与动...
  • 1篇子午岭林区
  • 1篇林区
  • 1篇不同坡位
  • 1篇存活曲线

机构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崔长美
  • 3篇郭华
  • 3篇王孝安

传媒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4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柴松群落数量特征及幼苗更新研究
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是油松(P. tabulaeformis)在黄土高原的变异体,其分布区极其有限。集中分布于陕西富县大麦秸沟地区。因柴松种群是黄土高原稀有的珍贵乡...
崔长美
关键词:幼苗更新坡位
文献传递
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林的种群结构与动态被引量:13
2011年
油松(Pinusta bulaeformis)是黄土高原重要的乡土树种,在修复与保护当地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样方法调查黄土高原子午岭马栏林区天然油松林的种群结构,采用编制静态生命表及绘制存活曲线的方法,分析天然油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油松种群结构呈反"J"型分布,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高度结构呈规则的倒金字塔形,集中分布在Ⅱ~Ⅲ,Ⅴ~Ⅶ5个高度级上,占总数的76.4%,个体数随着冠幅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冠幅小于6m2的个体占总数的85.5%。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比冠幅更密切,冠幅与胸径的相关性比树高更密切。据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幼苗幼树的生存状态较为稳定,死亡率较低,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Ⅱ和Ⅲ型之间。根据天然油松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规律,对马栏林区天然油松林实施合理的人工抚育和保护措施,可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崔长美王孝安郭华李伟
关键词:天然油松林种群结构存活曲线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天然柴松纯林不同坡位幼苗更新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为了探讨纯林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f.shekannesis)种群不同坡位幼苗的大小结构及其更新特点,通过对陕西富县大麦秸沟地区柴松群落的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纯林内天然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柴松纯林幼苗的天然更新特点与坡位有极大关系。从幼苗数量来看,上坡位与中坡位相差不大,却远大于下坡位。对于幼苗的高度3个坡位差异不显著,且都与平均高度无明显差异。从幼苗的密度来看,上坡位与中坡位差异不大,且和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而下坡位的幼苗密度远低于上中坡位,且远小于平均密度。因此,建议在柴松纯林保护和恢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不同的坡位采用不同的抚育措施。
崔长美王孝安郭华李伟
关键词:坡位幼苗更新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柴松群落优势种群更新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探讨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shekannesis)群落优势种群的更新特点及其不同林型对优势种群更新机制的影响,笔者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黄土高原柴松群落(柴松纯林及柴松-辽东栎(Quercuswutaishanica)混交林)内柴松及辽东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和幼苗数量,分析了种群及幼苗的更新动态、幼苗的死亡率和原因。结果表明:纯林和混交林内柴松以及纯林内辽东栎种群及幼苗大小结构整体上都呈反"J"字型,表明种群为增长型种群。而混交林内辽东栎为成熟性种群;混交林内的环境条件更适于柴松幼苗的初期生长,而柴松幼苗后期生长在纯林内较好。柴松幼苗密度在各群落类型中均低于辽东栎,且数量较少。根据幼苗的数量及生长趋势来看,柴松林下更适宜于辽东栎幼苗的生长。
崔长美王孝安郭华
关键词:种群更新幼苗死亡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